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域因素的影响日趋减弱,而被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代替。刘师培在谈到唐朝之文时,指出:

    吐音近北,摛藻师南。

    故隋、唐文体,力刚于颜、谢,采缛于潘、张,折衷南体北体之间,而别成一派1。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75页。

    4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3

    不过,诗仍可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方以韩愈、杜甫为代表,南方以李白为代表。宋朝除苏门诸子、陆游、辛弃疾之外,多属北派。

    “金、元宅复,文藻黯然。”

    1诸文体都依草附木,无派别之分。这是受北国统治的影响。元代剧曲的兴起,分为两派,北方因有北部少数民族,胡汉杂淆,所以,北剧吐音粗厉;而南剧则保持了古乐府週,音调清柔抒情。

    “剧曲一端,区分南北。”

    2明朝之文,多承南派之遗,感愤淋漓,悲壮苍凉。清朝北土之文,质略无文。南派分治散文和治骈文两种。

    治散文者趋步宋儒。这就是刘师培一贯反对的内容贫乏、流于空疏的桐城派。治骈文者,趋步齐、梁,讲究对仗和声韵等格式。它被刘师培推崇为正宗。不过,二者都失雄健之作。

    纵观刘师培的著述,我们可以知道,文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其中派别的影响,风格的互相杂糅,也日趋明显。南北两派在先秦时代受地理环境不同而各放异彩。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地理环境不同因素逐渐为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代替,前者的影响日趋削弱。作为文学发展,由文趋质,由简趋繁,由格律严紧到松散,由偶文韵语的骈丽之文韵文、骈文

    ,到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再到俗语入文,小说的兴起。而记事之文由真实到后代的言失其真等。这是一个逐渐的演变过程,也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但是,他又竭力推崇韵

    1同上,第576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70页。

    412

    69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文、骈文,主张以古审今。这其中的复古思想与文学历史发展趋势构成了矛盾、冲突,即所谓“一修俗语,以启瀹齐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国学,庶前贤矩范,赖以仅存”

    1,从而表明了刘师培美学思想的两面性。

    第三节 注重文学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文学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刘师培在他的许多著述中,时常涉及文学创作中的美学特征问题。归纳有以下三方面:一推崇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在本章第一节中,刘师培从文字、文章的起源的考察中得知,古代先有声音后有语言。声以成章为言,言以成章为文。有韵之文,都合自然之节。他指出:

    人性之能,别声被色而已。声弗过五,而生变比音,不可胜奏;色弗过五,而成文不乱,不可胜宣。故舞佾在庭,方圆自形,氋宾偶搷,左钟遐应,因物而作,或秉自然2。

    他继承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中和”形式美的思想,与“人性之能”

    ,即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发生对应关系。

    而作为审美对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页。

    2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90591页。

    413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793

    象具有的形式美,“因物而作,或秉自然”

    ,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古人有韵之文也属如此。他说:

    且古用韻文,厥有二故:一则剙字之原,音先义后;解字之用,音近义通。古人作文,比类合义,韻既相叶,义必相符。一则奇字硬语,佶屈聱牙;惟韻语偶文,便于讽诵。故外史谕书名,臣籀作史篇,使呫毕之儒,事半功倍。综斯二因,逐崇偶体;或抑扬以协律,或经纬以成章,或间句而协音,或用韵不拘句末,或协声即在语端,或益助词以足句,或谱古调以成音,此句中之韻也。至于触物抒情,侔色揣称,或掇双声之字,或采叠韻之词,或用重言,或用叠语,此字此字中之音也也1。

    古代造字按音。音、韻同,则义相符。古代学术授受,靠口相传;偶文韶语,便于记诵。这是古代文学对韻语偶文的自然要求;上古口头谣谚注意形式美,就是这一自然要求的具体体现。

    在论文杂记中,他按印度佛书分成经、论、律三类做法,把中国古籍也分为文言、语、例三类。

    “藻绘成文,复杂以骈语韵文,以便记诵”

    ,称之为“文言”。记事之文和论难之文,用单行之语,而不杂以骈骊之词,属于“语”类2。

    这与他的文论中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本章第二节,按刘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1542页。

    ,饮冰
………………………………

第40节

    室专集第2册。

    2刘师培中国中古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9页。

    414

    893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师培的地理环境论的观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民尚实际,文多记事、析理,多属“语”类。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民尚虚无,文多言志、抒情,注意形式美,偏于“文言”类了。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美学特征的问题上,北方之文远逊于南方之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赞颂南方以老、庄、屈、宋为代表的文学,以及受老、庄影响极深的魏晋南北朝文学。

    因为魏晋、南北朝的“人的自觉”带来了“文的自觉”

    ,讲究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和文的个人风格。刘师培在骈文读本序中指出这一历史时期文学形式美的追求:

    至若龙璪齐辉,上下异昭,笙镛节律,间代而鸣,彰彩谐音,率由世巧。由是而言,前哲因情以纬文,后贤截文以适轨,故沈思翰藻,今古斯同,而美媲黄裳,六朝臻极1。

    二严格文笔、文语之区别。

    刘师培继承了阮元的文言论中的观点,写了一篇广阮氏文言论,把包括经、传、史、谏、诏、小说、论难记事性的作品,归入笔类或语类。因为它们是不押韵、不重格律和排偶的散文体章。

    相反,他把用韵、讲究对仗声律,注重俪句、偶句的文体归入文类,加以严格的区分:

    就物象言,则光融者为文,华丽者亦为文:就应对言,则直言为言,论难为语,修词者始为文。文也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91页。

    41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93

    者,别乎鄙词俚者也。故魏、晋、六朝,悉以有韵偶行者为文,而昭明文选,亦以沈思翰藻为文也。两汉之世,虽或以笔为文,然均指典册及文字言,非言文体1。

    他坚持文笔、文语之分,征引了大量的古籍进行分析、论征,同阮元一样,实际的矛头对准了崇尚宋儒和散行之体的桐城派。他认为:

    散行之体,概与文殊。唐、宋以降,此谊弗明,散体之作,亦入文集。若从孔子“正名”之谊,则言无藻韵,弗得名文:以笔冒文,误孰甚焉。

    又文苑列传,前史佥同。唐、宋以降,文学陵迟,仅工散体,恒立专2。

    他尤其对明朝以来奉推唐宋八大家的文人表示非议,认为韩欧散文只能称笔,而不能称为文。

    把散行之体奉为文之正宗,是误笔为文。

    三文必杂糅多方,以造成和谐之美。

    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序同阮元的“文笔论”持相同观点,提出: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

    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躆剽,毗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33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页。

    416

    04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阴则沉膇,理所必至也,于相杂选用之旨均无当也1。

    李兆洛说明了文必奇偶相杂选用,而不能相离,相杂才能以为文,才能符合自然之道。反对把奇偶分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