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们所考察的人,主要是人类的个体,或个体的人,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几乎完全没有触及,也就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将人性的改造和发展确立在可靠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自然只能是空想。
第二节 以“元气”为基础的诗论
康有为在诗集自序中指出:
夫有元气,则蒸而为热,轧而成响,磨而生光,合沓变化而成山川,跌裂而为火山流金,汇聚而为大海迴波,坱轧有芒,大块文章,岂故为之哉亦不得已也1。
1康有为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07页。
20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1
这就是说,世界的本源在于“元气”
,由于元气的变化、运动,“蒸而为热,轧而成响,磨而生光”
,世界上的光、响、热,均来自于元气。如果元气发生复杂的变化,就形成山川,“跌裂而为火山流金,汇聚而为大海迴波,坱轧有芒,大块文章”。
自然山水的美景火山流金,大海迴波,也是来自元气的复杂的变化和运动。
“元气”是中国哲学史上早就出现的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在唯物主义思想家那里,它是属于物质性的实体,而一些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看作是精神性的实体。因此,在“元气”
这个哲学范畴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的斗争。
康有为的“元气”是属于后者,而不是前者。他认为,“元即气也。”
1“元”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不同,它是不可见不可论的抽象本体2。这个不可捉摸的神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在大同书中说:
夫浩浩元气,造起天地。天者一物之魂质也,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全神分神,惟元惟人3。
这里他说得相当明白,“浩浩元气”即是“全神”。接着他对
1康先生口述抄本,藏中山大学图书馆。
2春秋董氏学卷六上:“天下之物,无不具阴阳者”
,而“元与太极、太一,不可得而见也,其可见可论者,必为二矣。故言阴阳,而不言太极”。
3大同书,第3页。
208
2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神”还进一步加以具体的解释:神者知气也,魂知也,精爽也,灵明也,明德也,数者异名而可同实1。
按“神”为“知”为“魂”也就为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康有为诗文选把“元气”注释为“一种形成并支配宇宙万物的神秘力量”。
2所谓“宇宙万物”都是由于“元气之降于人”
3才具有的。不过,他对诗人的艺术修养和精神状态的描述,又沿用了孟子的“志”
“气”说。他指出:
故志深厚而气雄直者,莽天地而独步,妙万物而为言,4
作为诗人要有深厚的“志”和雄直的“气”
:“莽天地而独步”
,就是不被天地的实用而羁绊自己,采取了自由的审美态度来对待自然,深究之后,才拿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撇开“志”
、“气”或“自然”的根源来说,“妙万物而为言”
的命题并没有错误。
康有为在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一诗中说过:
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5。
意思是说,作诗有时会迷途,诗的灵感、材料,诗的时代精
1大同书,第3页。
2康有为诗文选,第110页、107页。
3礼运注。
4康有为诗文选,第107页。
5康有为诗文选,第264页。
20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1
神,在于现实的诗境1。
康有为诗论建立在他的“元气”的基础上,又注进新的内涵,逐渐展开了关于诗义、诗人和诗境的讨论。
一诗义。
诗者,言之有节文者耶2
这是康有为给诗下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从诗的形式入手的。
诗是人类语言艺术的最初形式,同时也是最高形式。
说它是最初形式,是因为诗的产生先于其他文学形式。人类语言与音乐结合,借文字予以构形,于是塑造成诗。当其他文学形式尚处于胎眠状态之中,而诗却已在人类劳动与智慧孕育下破土而出。
作为语言艺术最高形式的诗,是高度精炼、高度概括并带有音乐旋律的一种文学形式。高度概括,是指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高度精炼,指的是语言文字的高度简洁;音乐旋律,是指具有音节的韵律美。康有为接着论述了诗与人的情志、境遇、礼乐文例、困境移情等的关系,分叙了诗的叙事与抒情两大类的艺术特征。他认为:
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变于外;境遇之交压也瓌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情者阴也,境者阳也;情幽幽而相袭,境嫮嫮而相发。阴阳愈交迫,则愈变化而磅礴,3
1参见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注释[8][9],康有为诗文选,第265页。
2康有为诗文选,第107页。
3康有为诗文选,第107页。
210
4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作为诗人要作诗,当然与自身情志抒发有关。它是由于外在的境遇引起的。
“情者阴也,境者阳也”
,构成诗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情境交迫、变化,而后产生了诗。
这同龚自珍、魏源关于美感和情感态度的分析是相同的。
“情幽幽而相袭,境嫮嫮而相发”
,是指的诗人的创作状态。在这种情境交迫、变化的前提下,叙事诗的艺术特征为:
又有礼俗文例以节奏之,故积极而发:泻如江河,舒如行云,奔如卷潮,怒如惊雷,咽如溜滩,折如引泉,飞如骤雨1。
这种“又有礼俗文例以节奏之”的叙事诗,以黄遵宪的诗作最为典型,康有为对黄诗评论,可作注脚:
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博以寰球之游历,浩渺肆恣,感激豪宕,情深而意远,益动于自然,而华严随现矣2。
抒情诗与叙事诗的艺术特征是不同的。康有为指出:
其或困境而移情,乐喜不问,哀乐异时,则又玉磬铿铿,和管锵锵,铁笛裂裂,琴丝愔愔,皆自然而不可以己者哉3
抒情诗与叙事诗的艺术特征有所不同。
但仍然有情,有境,在
1礼运注。
2康有为诗文选,第101页。
3同上,第107页。
211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591
艺术风格上,都要求“自然”。这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把康有为关于诗义论述,只看成是“言之有节文者”
的形式意味。
他还论述了诗的情境、叙事诗与抒情诗艺术特征的异同等方面,内涵较为丰富、深沉。
二 诗人。
康有为认为诗人具有“志深厚而气雄直”
,“莽天地而独步”的修养和审美态度。但是,由于康有为从孔子的“游于艺”
1的观点出发,把诗歌创作看成是“余事”。而小说虽可与“六艺”并称为“七岑”
,但仍是“茶余饭后”用作“戏谑”的消闲文学2。他在诗集自序中作了这样的自我解剖:吾童好讽诗,而学在撢理,既不离人性,又好事,不能雕肝呕肺以为诗人。然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船唇马背,野店驿亭,不暇为学,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3。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康有为以儒家一套作为处世哲学,但当面对自然山水的旅游之中,诗人“雅兴”
4得到了展露,道家艺术精神也得到张扬。
“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
,都是非功利的审美状态,与“莽天地而独步”相一致,摆脱了实际生活中那种“撢理”
研究理论
、“好事”
喜欢活动的急功好利。
这是创作的审美状态,但不等于审美没有目的性。
康
1论语。述而。
2康有为诗文选,第232页。
3同上,第108页。
4同上,第157页。
212
691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有为强调诗文不但要能“述国政,陈风俗”
,而且应在写作上要求其详略得当,纲目分明,做到“易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