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故,诸子继起,意内言外,分析实多”

    ,而文字非“孳乳”

    、丰富,便不足以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了。

    “故有熊以降,下逮共和,社会日进,而史籀始为大篆矣。自周宣以降,下逮嬴氏,社会日进,而李斯更为小篆矣。”

    1由此可见,社会生活的进步,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发展,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章炳麟在菿汉微言和关于文学流别的讲演中2,一再论及“一代有一代的文章”。所谓“一代有一代的文章”

    ,统观来看,社会治乱,确实决定了文学的盛衰:

    修辞之术,上有闳雄,其次隐约。

    知谀辞之不令,则碑表符命不作:明直言之无忌,则变雅楚辞不兴。故世乱则文辞盛、学说衰,世治则学说盛、文辞衰3。

    这就是说社会治乱,不仅决定了文学的兴衰,而且还决定了不同文学样式的不同的盛衰。

    如果再进一步细微分析、研究,“一代有一代的文章”

    ,涉及到各个朝代国力的强弱,决定了文学风格的不同。例如,两汉国力强盛,“其文应之,故雅丽而刚劲”

    ;东汉国力少衰,“文辞亦视昔为弱”。从三国到南北朝,天下分崩,国势日弱,“其文安雅清妍”

    ;至唐,“国威复振,兵力远届”

    ,其文应之,也变得瑰玮雄壮了。宋代国势积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03页、413页2见苏中校刊第69期。诸祖歌:记太炎先生讲文章流别。

    3检论卷五正名杂义。

    605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985

    弱,欧阳修、曾巩之文,擅阴柔之美,又略似南朝。当然一般中也有个别。例如,宋代文章,以阴柔为主,而宋祁、苏舜钦等人的文章,却颇有刚气。

    不过,与时代不合的文章,在当时总得不到多少人的赞赏。这恰恰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文章风格,“因乎国势民情”。

    “文辞刚柔,因世盛衰”

    1,强调社会生活中国力盛衰对于文学风格刚柔的决定作用,含有正确的成份。

    当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不只是文学被动地反映生活,受着社会治乱或国力盛衰的支配和影响;文学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对社会生活发生积极的作用,移风易俗。章炳麟指出:

    夫文章与风俗相系,固也,然寻其根株,是皆政事隆汙所致,怀王不信谗,则离骚不作,汉武不求仙,则大人赋不献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章炳麟从他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出发,回顾总结历史经验,论证了革命舆论的重要性。

    他指出,清王朝建立以来,“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身受”

    ,早就应该发生革命了。但是,二百六十年中,除了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少数人以外,几乎听不到什么鼓吹反抗的音声,致使清王朝的罪恶统治一代代沿续下来,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民族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其重要原因之一,

    1检论卷五,正名杂义。

    2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606

    09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也在于没有以革命舆论战胜反革命舆论,招致了“仇敌之空言,足以堕我实事”的遗憾。因为,不少“笃行有道之十”

    ,在反动舆论的左右下,不仅不赞助民族革命,反而任敌驱使,去残杀起义民众,倾覆汉族政权,“悖德逆伦”

    ,至死不悟1。

    章炳麟针对“世皆嚣昧而不知话言”的现实情况,要求文学家自觉地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提出了开创革命文风的历史要求。革命理论宣传,“言谈虽虚,要以促社会之自觉”

    ,其效果将远不止“寸鳞一翮之助”。法国革命时,“官军有利器,足以摧坚入深,而革命党无军需,仓皇遇警,有持机案道具以相格者。此非必败之道耶徒以大风所播,合军民为一心,而效死以藩王室者少,故民党得因之成业。”

    2为此,他的革命军序批评当时的革命志士,包括章炳麟自己在内,“文墨议论”

    ,还没有打破“主文讽切”

    ,“务为蕴藉”的老调,没有创造出适合表现革命内容的文学形式。基于这一状况,他高度评价邹容的革命军一书,“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的崭新风格,赞扬它:“叫咷恣言”

    ,“径直易知”

    的形式特点。他说这是革命的雷霆,既能感动材士奋起,又能唤醒下层群众,所谓“不文”

    ,正是民族革命需要的“文”

    3。

    当时的章炳麟,也确实实践了自己关于文学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主张。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报纪念会祝辞、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书、讨满洲檄等文章,发

    1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1959年版,第401页。

    2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

    3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01402页。

    607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195

    扬蹈厉,声情激越,其横扫千军、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决不是选派文人、桐城遗老所能梦见的。

    1908年,黄小配世仲

    洪秀全演义这部章回小说出版。章炳麟在该书序义中认为,洪氏“功虽不就。亦雁行于明祖。其时朝政虽粗略未具,而人物方略多可观者”。

    预计此书出后,“尊念洪王者,当与尊念诸葛武侯、岳鄂王相等”。并称洪氏失败,虽云憾事,但不必气馁,因为“复有洪王作也”。他把这部小说,比之如三国演义及说岳全传。此书“遗事得之故老,文亦通俗”

    1。即使在1913年至1914年间被袁世凯软禁时,“终日杜门,诗以写愤”

    2,“自娱文史”

    3,以保名节。鲁迅曾说:“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

    4。而他对革命文学的社会作用的提法,也可以说是章炳麟美学思想中最激进的部分。

    不过,革命军序片面强调了民族革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民主革命的内容。在阐述民族革命的任务时,又夹杂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忘记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上,随着晚年政治上的颓唐和学术上的复古,渐渐失去了早年革命军序中激进的美学思想的光辉,也不能忽视其非主导面。

    1转引自阿英:黄小配的小说辛亥革命文谈之四

    ,人民日报1961年10月30日。

    2汤国黎编次:章太炎先生家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a。

    3同上,第18页b。

    4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608

    295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第六节 半截子的文学发展观

    1906年,章炳麟正处在他一生中思想最激进的时期,在与人论朴学报书中,提出了文学发展的观点,认为:

    抑自周孔,以逮今兹,载祀千载,政俗迭变,凡诸法式,岂可施于挽近毛诗、春秋、论语、荀卿之录,经纪人伦,平章百姓,训辞深厚,宜为典章。然人事百端,变易未文,或非或是,积久渐明,岂有百世之前发凡起例,以待后人遵其格令者1

    这段文字,思想锐达,议论闳通,说明了文学法式是随着“政俗”

    、“人事”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古代的优秀作品,包括经、论、诸子,虽然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但也不能把古人的格式、理论,当作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

    “人事百端,变易未艾”。社会生活在发展,文学就发展。所以,章炳麟在接受西方进化论新观点的同时,又依据易传中朴素的辩证法,论证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他指出: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文之久而变者,亦易道也2

    。具体说来,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四言之变为五言,又变

    1章氏丛书。文录二。

    2天放楼文言序,太炎文录续编卷三。

    609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395

    为七言,再变而为长短句。章炳麟称之为“数极而迁”

    1。问题在于,文学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呢这除了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影响外,章炳麟还提出了两点原因:其一,与文学语言有关。

    章炳麟指出,文学发展,有“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