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南宋同行-第8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每个粮商都要趁着灾害多卖钱,奈何同行太多。

    粮商这个行业太古老了,入门也太容易了,比开办工厂可简单。

    其实他们竞争的也激烈还有最大的粮仓所有者张国安国王没有出手呢。

    旱灾让山东地区的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统统减产三到五成。

    不可谓损失不大,但是粮价没有暴涨,也没有引发动乱,这在大宋政府的眼里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是张国安国王出手了,他宣布凡是受灾的田地登录在案,明年的有机化肥和有机农药,以及种子等农业物资可以一律赊欠,不计利息,待秋后结算。

    大宋政府中原先那些攻击粮贱伤农的家伙闭上了嘴,他们的能力本来就是看短线的水平,还偏要做看长线的样子!

    山东的棉花受损了,似乎要提高棉纱的成本,但是,澳大利亚西部的棉花今年却是大丰收!

    那些借机囤积棉花以期暴利的棉商怕又有点小希望随着天竺地区的棉花涌入,最终的结果不过是棉花涨了半成。

    这一点影响不足以让棉布暴涨,不会出现买不起衣服的现象。

    在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地域广阔,自由流动,公平公正,市场的问题自然就会由市场本身解决。

    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

    就怕有组织有势力乱插手,捣混水来发自己的大财。

    大宋境内就发生了一起案件,还引起了流求时报的重注,专门派出记者去采访了。

    在山东西路,有一个粮商被控“蓄意扰乱粮食市场,差点引发民变”的罪状。

    但是流求时报的记者悄悄一调查,发现是那个粮商卖的粮要比一家以老牌权贵势力为后台的粮商便宜很多引发的那个判罪的知县是老牌权贵势力门生。

    傻子也能看明白原因了。

    流求时报没有深入报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此事不了了之,据说那个县令被罚酒三杯,也就算了。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如何避开王安石陷阱?

    1282年夏秋的北方大旱灾凸显了澳大利亚西部的重要性。

    特别的棉田的大丰收,让无数有心人眼红。

    先前,贾老狗牵头成立的大宋钱行由于是政府担保,其存取条件,信贷条件与流求钱行相差不多,所以取得了相当的利润。

    但是,同时成立的大宋皇家钱行则略显逊色尽管大宋经济体量巨大,但是似乎容纳不下三家大钱行,竞争有些激烈了,再加其它大大小小的民间钱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抢走了许多生意。

    临安城里的商业街,如同八道河城里的一样,钱行真的多过米铺了。

    贾老狗为大宋皇家钱行的事情有些着急原因很简单,动用大宋国库的钱钞时,他总受对手的掣肘,要是动用皇家内库,以皇家的名义来办,那就简单多了。

    谢太皇太后对他实在是信任有加,十次总能听个**次。

    所以大宋皇家钱行的事情也就是他的事情,反而对大宋钱行,他并不太心反对派盯的太紧呢。

    贾老狗和他的幕僚们探讨了一下,办法也提出了几个。

    一是想办法赶走流求钱行,用大宋皇家钱行替而代之。

    二是把贷款经营的指标压给地方实力官员,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内容之一。

    三是对大宋皇家钱行进行整改。

    他的幕僚之首廖莹中说:

    “我近日正在研究流求经济之理,发现他们所用的手段皆是吸食我大宋血汗之法,等成书时再请平章斧正现今,他们已经建立了什么大商国,不能再以化外之民待之,我以为,完全可以取消他们在大宋经营钱行的权力,收缴他们的店铺!”

    贾老狗听了脸有些挂不住了,这个廖莹中啊,原本迷恋古书,现在又对经济之理大感兴趣但是你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啊。

    赶走流求钱行很容易,但是这里面牵扯的问题太多了。

    大的方面有国家层面,鞑靼强盗那面远没有完全安定小的方面还有诸多的民生问题私人方面,在座的人中,除了你之外,剩下的大概都与流求岛有一些关系。

    贾氏家族一家便在流求岛购买了二十多万亩水田!

    贾老狗绝对信任廖莹中但是,他却只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果然,其他的幕僚断然反对第一条,理由七七八八,但是都有道理。

    廖莹中倒是不生气,他拿出流求钢笔来,把别人的理由刷刷记在了小本子,看来,他确实是一个做学问的人。

    第三条办法贾老狗直接否定了,那钱行里有许多皇亲外戚,整改什么?动哪一个不得罪人??

    两派斗争的关键之时,拉人还拉不过来呢。

    只剩下第二条了。

    廖莹中叹息道:“那岂不是走了王安石好心办坏事的老路?”

    贾老狗也叹息了,谁说不是呢两种方法太类似了

    大宋宋神宗赵顼时代,民间高利贷非常猖獗,以致造成许多下等户农夫破产。

    王安石实施“青苗法”原本是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互惠互利。

    该法规定,如有需要,农民可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收获了再附带一部分利息偿还官府,一来使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户免受高利贷剥削,二来不致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来官府也可以收些利息来增加财政收入。

    对于推行青苗法,王安石一开始很有信心,因为早在他任鄞县父母官时就试行过这一法律,效果很好。

    后来陕西转运使李参以及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不谋而合,先后在自己的辖区开展过“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了慎重起见,在正式实施这项法律前,王安石又特意先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再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才正式推向全国而且,在颁行之前,他还特别加了“禁抑配”这一条款,即禁止强行摊派贷款。

    但就是这样一部法律,在全国各地实施时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有的地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事,执行得好,百姓得到实惠,对此法就非常拥护,老百姓就欢天喜地地歌颂朝廷。

    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官不按规定办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想方设法多放贷款,多收利息,不惜层层下达指标,强行摊派贷款,特别是将贷款强行摊派给不需要贷款但有偿还能力的富户,而不愿贷给真正需要的贫农,由此引起了富户与贫农的共同反对。

    百姓对新法自然也就怨声载道。

    比如说,规定的利率半年是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

    如在陕西,农民向官府借陈米一石,到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至5倍的。

    若光是私自提高利率倒也罢了,农民如果嫌利息太高,不去借就是了。

    但要命的是,地方官不仅擅自提高利率,而且还“抑配”,也就是强行摊派,分任务,下指标,逼迫百姓借钱。

    为了保证青苗钱的可回收性,新法原本规定“五户以为一保”,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

    而到了执行过程中,竟变成了官府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

    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

    贾老狗就担心呢,如果他采用第二种方法,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幕僚提议道,纳入政绩一事可以不必公开提出,大可暗中提示一下,让各地方官意会即可

    贾老狗当时就摇头拒绝了,这可绝不是好办法!

    从政之道,贵在光明正大,事无不可对人言,岂能蝇营狗苟

    又一个幕僚突然问道:“大宋宋神宗赵顼时代的民间质库、押库远没有现在的大小钱行多,那现在为何没有过几起发生高利贷伤人之事?

    我听闻流求岛的钱行更多,甚至有跑到澳洲去经营的,但为何也未听过有高利贷伤民的?”

    这个提问有些偏题了,但是仍然引起了众人的思索特别是廖莹中,他咬着钢笔,皱着眉头深思了。

    感谢书友的打赏。
………………………………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流求考察之一

    所有幕僚都发了言,说什么的都有。

    贾老狗听着听着也没有理出个头绪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