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整套流程后,明人无不啧啧称奇。他们实在想不出这种既薄又韧的“铁皮”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至于这些能将铁皮组装成铁桶的“巧器”,就更加超出股东认知了。
这条简陋的油桶生产线,由于缺乏熟练工人的缘故,试生产阶段每天只能造出一二十个成品。要等未来天津本地的工人培训成熟后,产量才会上升。
当然了,决定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马口铁才是关键。
只能在窑区钢厂生产的马口铁,需要千里迢迢船运到天津,这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同样的原因,使得铁桶包装的威士忌酒价格会高很多。这种便于运输的铁桶最终会成为远距离销售的专用款,专供口外,山西,蒙古这些交通艰难的地区。
而京津地区和运河沿线,则还是会沿用老式的坛装酒方式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在这方面穿越众也是有计划的:之所以称为酒业集团,等日后腾出手后,自然是要收购几家本地瓷窑的。
和酒坊一样,收购的瓷窑会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专用酒坛来完善产业链。
总之,当北方酒业这头乱入的资本猛兽闯入十七世纪的古老市场后,一旦等它渡过孵化期,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穿越众操纵下的猛兽,会有目地得去影响和改变旧式古老格局,以天津为中心的传统商人们,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大潮,他们中的佼佼者,最终会顺利转型,成为乱世赢家。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通忙乱过后,当穿越众的北上勤王代表团在天津卫站住脚跟,理顺了基本盘,搞定当地的利益同盟军后,不知不觉已经半个月时间过去了。
这个半月时间里,代表团也是做了很多事的:修缮基地,购买马匹,成立各种组织,建设工坊,总之,很忙碌,很充实。
然而人一忙起来,就容易忘事。
到了酒厂开始运作这个时候,某些人这才一拍大腿:坏了,这他娘得把皇上给忘了。
不知道远在京城的皇上,要是得知在如今这个板荡时刻,天津卫还窝着一伙忠臣时会是什么心情。
反正自从穿越众上岸以来,就和这帮人不对付的天津兵备道按察佥事孔鹏孔大人,这些天是逢人就说,已经把曹总兵无君无父,名为休整,实则大做买卖的无耻行径,宣扬得人尽皆知。
好吧,既然想起皇上了,那就赶紧看看情况怎么样了。
现在的时间点,已经是1630年的1月25日。而京师的局面,也已到了最后关口。
从去年的11月20日到两个月后的今天,由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大军,已经围绕着京师的多座城门,与前来勤王的各路大军发生了一系列战斗。
这期间明军一直是败多胜少,任由八旗兵在外围肆虐,只能依靠着城头炮火死守。
在这个过程中,京畿地区的防御体系遭到重创,光阵亡和被俘的总兵级别武将就有六名。
而早在一个多月之前,袁崇焕也终于在城头被崇祯拿下,投入了天牢。这位明代的卫星家,号称五年平辽的大忽悠,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八月,被崇祯凌迟处死。
那么在一月底这个时间点,即将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皇太极要退兵了。
是的,在即将到来的二月份,皇太极会亲自率兵,调头攻下通州、迁安、遵化等一系列堵在后路的城池。这之后,八旗大军会带着劫掠到的大批财货人口,一路慢吞吞地返回关外。
所以,是时候整军顿武,做好干八旗兵一波的准备了!
那么如何整军顿武呢。。。。。。自然是贴告示了。
就在25号这天,整个天津卫街头的热闹之处,都贴上了一张告示:征兵。
告示的内容乍一看很简单:兹有南方来的曹大总兵不日就要去干鞑子,所以现在需要在本地招募600名辅兵,用来给曹大人手下的正兵打下手。
然而仔细一看,这征兵的内容可就不简单了。
告示上的辅兵条件,要求“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见过血,上过战阵者优先”。
这哪里是召辅兵?亲兵家丁也不过如此了!。。。。。。观者无不嗤笑。
然而再往下看后,观者就笑不出来了。
这600名辅兵的待遇如下:凡是通过选拔者,安家费一百两银子(现结),由将军大人负责提供全套甲马兵刃(一人双马)。
另外,辅兵的月饷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三十两银子/月(日结)。重要的事说三遍:日结,日结,日结。
注意,以上只是打下手时的工资,不用上阵参战。
将军大人在告示的最后还公开承诺:如果在出征时有临时战斗,那么无论胜负如何,将军大人事后都会发下额外奖金。如果有人能立下战功,那么将军大人一定会保举他做官。
最后是时间地址:明日一早,老校场见。
………………………………
第422节 校场(一)
伴随着“嘚嘚嘚”一串马蹄声的,是土路上由远而近,不断扬起的尘土。
骑士一共有三人。
当先一人二十三四岁年纪,面容英郎,皮肤白净,身板结实,穿着一套麂皮大氅,腰挎一口精铁好刀,一看就是生活优渥的武人家子弟。他后面两个跟班也同样穿着簇新的羊皮袍子,背弓带箭,神情彪悍。
这个脸上挂着淡淡微笑,有点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姓梅,叫梅抚西,行九,人称九哥儿。
梅家是天津右卫世袭军户。
当年永乐皇帝筑天津卫城后,便迁来了天津三卫世镇此地。
其中最早的天津卫指挥使,第一代是洪武朝的倪保儿,之后历任都由其后代接任,有明一朝,倪家共传承了九代指挥使。
接下来的天津左卫是永乐朝武将赵铭。此人是河北博野人,明成祖朱棣爱将,之后依例传承,同样是九代。
而传承时间最长的,则是天津右卫的梅家。
梅家第一代将主叫梅满儿,是江苏武进人,洪武朝驸马梅殷曾孙,永乐二年调任天津。
截至到崇祯年的末代将主梅应武这里,梅家已经传承了十代指挥使。这还不算完,真实的历史上,梅家还会在清代继续传承下去,做了绿营将领。
今天骑马的这位小哥梅抚西,正是梅家人。
梅抚西这一支,和当代指挥使梅应武隔得有点远,说起来已经算是远亲了。之前在天启年间,死在辽东战场的上任指挥使梅守成,反倒离梅抚西这门近一点。
梅家这一门远亲在卫所里职权并不高,梅父不过是个记名千户。所谓穷文富武,支持梅抚西奢侈武人生活的,其实是梅家在天津的生意——粮食和皮货生意这些年梅家一直做得不错,所以家底还是很厚实的。
而梅抚西和卫所大部分混吃等死的子弟也有所不同。这位公子哥从小就喜武厌文,成日里舞枪弄棒,打熬身体,跟着老军学艺。
待到他成年后,也是以“少侠”自居,带着跟班四处与人争斗,好惹事,好打抱不平,在天津卫这一亩三分地上,梅九哥儿也算是小有名气。
今天九哥儿带着人来老校场,那自然和其他人一样,也是因为看到某总兵告示的缘故。
当然了,像九哥这种吃穿不愁的富二代,自然不可能为了点银子去做劳什子辅兵——凑热闹,去选拔场上会会各路豪杰,没准上场露露身手,装个逼扬个名,才是年轻人今天的目地。
于是,怀着“重在参与”精神的九哥儿,今天一早,便收拾好马匹行头,带着自家两个身手最好的跟班,一路直奔老校场而来。
通往老校场的土路今天格外热闹。或成群,或结队,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批天津卫附近的武人都在匆匆行路,目的地相同。
这些人大致来源于三方面。
人数最多的,是天津三卫的军户子弟,其中以贫困军户子弟为多。他们的目地很简单就是冲着告示上的高额工资去的。
再者是一些结伴而行的商队护卫。
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各大商行。这一次曹总兵召人,大商人们自然是要捧场的,所以纷纷把手下的护卫派了出来。
最后那些零散的,就多是城市无业人员了。这些人来源复杂,既有混混游手之辈,也有漕丁挑夫,甚至还有做那无本买卖的江洋大盗这是冲着功名和洗白去的一类人。
梅家九哥儿本是军户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