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纪实-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离开长安的第二天,就打发使者返回了长安。使者板着脸跑到萧何家里,大吼一声“圣谕!”慌的萧何全家跑出来磕头。

    萧何本以为刘邦有什么重要安排,却听使者憋了半天问了这么一句:“相国何为?”

    我靠,这有些无厘头了。你说他一个相国待在家里能干些什么啊?此地无银三百两,刘邦的这句问话明显是在怀疑自己。

    萧何很紧张,他知道刘邦犯病了。因此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哭笑不得地交代了自己的ri常起居生活,只差点记录下一天吃几碗饭、去几趟厕所这种琐碎事情。

    不过还好,听他说完后,使者换了个面孔,笑着向萧何行礼,表达皇上对他的关心,然后拍拍屁股走路了。

    刚把使者打发走,抹了一把汗,屁股还没挨到板凳上,第二个使者来了。这个人进门后,毫无创愿意地把上边的剧情重复了一遍。

    要说刘邦这种搞法,弄个一两次,敲敲jing钟,吓唬吓唬萧何就行了,没必要三番五次地搞。

    然而,刘邦不满足这些,他要天天搞,他干脆组织了个慰问团,有秩序、分批次的轮番轰炸,几乎弄成了一天一问。

    这一阵最忙活的可能就是这个慰问团了,来来回回在那条路上跑了好几遭,翻来覆去就问这一句话。到后来,弄的萧何把ri常起居背的滚瓜烂熟,逢人就想来两句。

    刘邦的这种举动,傻子都能看明白他在想些什么。

    萧何当然也明白,他现在几乎干不成啥正经事,一天到晚在背台词。按理说,背的多了,心里应该踏实了,可萧何没有踏实。当然,任谁都踏实不了,亏得萧何心里没鬼,要不然早就蹦出来了。

    此时萧何的状态,可用一个词来形容――抓狂。他现在挠墙的心都有。

    要说这也怨不得刘邦,他此次的行为是有一些理论依据的。

    萧何经营关中多年,声望很高,民心所向。按理说这是好事,对萧何本人来说他是有这个资格的。但不幸的是,这个好事却给萧何带来了天大的危险。

    事实上这很好理解,刘邦很重视自己坐的那张板凳,最怕有人来抢。当然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徒对他的这张板凳是无缘消受的,而那些民心所向、声望极高的人却容易染手,因此他对那些想尽办法搜罗人心的家伙,通常是不会手软的。不管这些家伙是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让刘邦察觉到危险,就会毫不客气地要了他的命。幸运的是,萧何同志中奖了,他很符合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在“易储”事件中,萧何的表现差强人意。按理说,皇帝想干成点事,如果遭到反对,那丞相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要学会替领导被黑锅,帮助老大实现梦想。然而,萧何没有背锅jing神,不但没站出来帮忙,还带头和自己搞对峙,完全是在帮倒忙,这使刘邦很生气。生气之中隐藏的是一丝恐惧,因为有一个词语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吕党。

    从古至今,党争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点刘邦很清楚。但他没想到吕家的势力会有这么大,连大汉丞相也归其麾下,着实让人恐惧。

    “吕党”这个词,我在前边没有提过。事实上,刘邦心里是清楚的,吕家已枝大根深,气候已成。但吕雉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刘邦一直不愿意向吕家动手。虽然没动手,也并不代表自己怕他们,后来那个樊哙正因为此而差点掉了脑袋。

    当然,“吕党”这个词,也是刘邦挖空心思要“更易太子”的一个因素。

    刘邦虽然疑心重,但忍劲还是太大,心肠还是有些软。正因为他的忍让,差点葬送自己的百年基业,这是他不曾想到的。如果让朱元璋和他换换位,相信吕家的人早就死绝了。

    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让刘邦那个本就很好的职业习惯更是大放异彩,他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对待每件事,审视每个人。

    刘邦这次对萧何的问候,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萧何不傻,因此他很害怕。但除了挠墙外,一时半会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如果剧情照此发展下去,毫无意外,萧何很快就会玩完。

    但幸运的是,有人及时站出来替萧何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有些损。

    就在萧何痛苦地挠墙时,一个说客跑来了。这个人并没能留下名字,但他却想到了个看似很扯淡,却很实用的办法。

    说客开口了。

    这也是一个说话不绕弯的人,他的开场白很直接,和前边那个召平如出一辙:“君灭族不久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很有些意思了:你全家快死了!

    萧何很无奈,隔三差五就会有人跑来把自己全家诅咒一遍。可自己还很不争气,总给别人提供这个机会。ri子过到这个份上,他这个“相国”也真够无奈的。

    萧何还是脾气好,要是碰见脾气暴躁点的,管你说的有理没理,二话不说先抓起来砍掉了事,相信就没人敢在他面前这样说话了。

    不过,幸亏萧何没把说客砍掉,要不然,自己可真就玩完了。

    说客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内容却很有用,他先替萧何分析了一下时代背景,将的很透彻,也让我很省气,无需再搞研究、做分析,多费口舌。

    说客的话是这样说的,“君贵为相国,功第一,有何封赏可以复加?然君久留关中,深得民心,十余年矣,此不可久也。今圣上屡问近况,畏君以威望而倾动关中。君危矣。”

    事实上,说客说的这些东西,萧何自己也很清楚,刘邦这段时间的行为,傻子都能看明白,何况是混了这么多年的丞相。可不幸的是,他看到了这一层,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得不信服“当局者迷”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对了。

    萧何问道:“该当如何?”

    说客一挤眼,笑着说道:“相国何不多置田产,低价赊贷,玷污名声。如此,圣上定将释疑也。”

    要搁在以往,谁要在萧何面前出这种sao主意,肯定会被结结实实地打一顿,而现在,萧何却没那份闲心。这个办法虽然损了点,但还是有些道理的。既然名声太好让老大怀疑,那就把自己搞臭,这不正投老大心意?管他那,死马也只能当活马医,反正现在的萧何也没什么好办法,与其挠墙还不如挠人。

    萧何开始挠人了。他挠的有声有se,和老百姓争房争地,搞的如火如荼。

    实践证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看来名声太好还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适当时候干点坏事,可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

第九章日落长河—(四)萧何的痛苦(四)

    刘邦灭掉黥布,撤军回京,途中绕道了老家沛县。这是他最后一次返乡。

    此时的刘邦已是个六十一岁的老头。四十七岁起兵,至今已有十四个年头。在彭城大败时,匆忙地往老家跑一趟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彭城大败时的那次回家,匆匆忙忙、失魂落魄,也有些丢人。而这一次,刘邦是快意的。以一个“亭长”的身份从这里出发,十四年后,以大汉帝国皇帝的身份回家,这是何等的荣光。

    这次返乡,刘邦是惬意的。在这里,他痛痛快快地作闹了半个月。这一次,应该是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时光。

    在这里,他留下了很有名的一首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的三句,概括了其一生的作为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气磅礴的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雄主的本质。

    写到此,我觉得我依然没能真正认识这个人,没有真正讲明白这个人。对于这个人,我有些束手无策。

    但是,我尊敬这个人,无论我用过什么样的词语描述过这个人,但我依然尊敬他。因为,他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真正的伟人。这个人,值得顶礼膜拜。

    在沛县、丰邑作闹一阵后,刘邦终于起身回京了。在刘邦回京的路上,萧何的表演开始了。

    就在刘邦埋头赶路之时,一群百姓跑了过来,拦住了銮驾――告御状。这种情景,我们在电影里都碰不到几次,刘邦真幸运,能够参与表演一次,如果买彩票,肯定稳中五百万。

    老百姓要告的人就是萧何。萧何前一阵抢房抢地捣鼓事,强买民间房宅土地价值数千万,动静有些大,到现在终于开花结果了。

    这些人呈上了十几捆汇报材料,一二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