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白出侠记之青蛇-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珠儿滚动,平添出异样的柔媚;她举起的双臂,象是两支刚出水的纤藕,再往下,是一对异峰突起、停拔如刚褪了羽毛的壮鸽一般娇嫩动人的乳。相比女人羸弱的脸颊和纤臂,这两只翘起的、**厚重的乳,要出人意料地丰硕,也有一种能扰得你心乱的动人。李白一时不觉心乱如麻,呆在那里。就在此时,那女子诡异地淡淡一笑,站起身来。她手里提起的小桶高高过顶。她那曲线有点夸张的**,微微蠕动。两只乳兔子般跳了一跳。少倾,“哗”的一声,那冒了热雾的清水,如瀑布似地,从高处一泄而下。

    水溅。

    雾腾。

    ……

    139。幽灵

    “谁!——”

    一声断喝。是老管家董述。嗓门苍老嘶哑,从他住的后院西尽头的屋后传来。在甬道里反复震荡。这一声吼,惊得李白差一点儿灵魂出了壳。他顿时明白,上当了。刚才那从厨房旁的一丛南竹间飘下院墙、落地无声的黑影,分明是个诱他上当的饵。可为啥喝喊声会从与停放了棺材的客厅毫不相干的甬道尽头传出,却又令他百思不解。难道还是声东击西?错!对手应就在老管家那儿。好在他应变能力极强。只见他手按窗台、一个“鹞子翻身”弹到了南边的屋檐旁。这招出人意料,歪打正着,正好将一个从屋脊旁掠往董述所住屋子的黑影截住。

    李白一沉身,准备痛下杀手。

    那暗影“哎”了一声。只一扭动,却斜着掠向北面的甬道。

    李白一楞。本想追上前去,可再一想,还是以保护客厅的棺材为要。于是翻身急速退向东房,准备入客厅所在的前院。屋脊上很滑。他几乎本能地沉下身子。感觉脚下的屋内挺实在,可想那屋门没被动过,依然紧紧的关着。前院依旧悄然无声。他再扭头朝东。奇怪的是,老管家董述那儿,也静下来。周遭似乎啥事也没发生过。李白心里没底、忐忑不安。他熟知客厅前后的警戒哨位。于是又朝既定的位置一一瞧去,发现每个守卫人员的哨位都没移动。只有两个游动哨,在刚长长的甬道暗处无声地缓缓移动。这俩人一前一后,一高一矮,相隔一丈有余。那矮个儿随前面的高个动。此人极剽悍,腰里跨了刀,手里的一杆长枪微微颤动、颇有威慑力。他其实并不矮。只不过因为前者个儿高异乎常;其瘦而健,也异乎常人,被凸显出来罢了。那矮个儿一边移动,一边仰着脸,朝李白颔首致意。

    须臾,那高个儿站住了。

    他是个老者,手里柱了根虎口粗细、高约一丈的木杖。

    随后,他嘻嘻一笑。

    提起那拐杖、向李白晃动。

    身旁的气场极为宏大。
………………………………

二十二.幽怪润州

    140。奇兵器

    李白顿感放心。

    他抬起提了剑的左手,郑重地给老者抱拳致谢。瞧得出,李白对他很是尊重。要知道,给李白看上的人,并不多。

    这是为的啥?

    读者可别小瞧,这老者,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传奇。他之在陆府露面,是又一个小传奇。下面,我就打断顺序,先来说说眼前的老者。

    先说他手里柱着的木杖。那木杖,其实是老人平日所用的拐杖。枣木材质。经上等桐油反复涂润,愈发坚韧。仗的两头隔了七寸,各裹一尺半厚铜皮。这很奇特。李白与老人熟识后,玩笑地叫它是读书人的打狗棍。当然,它并非打狗棍。这是件设计独特却又凶悍的兵器。既是棍,又是枪和剑。——这仗有一长两短三截。下边着地的那截掣出,是一柄一尺多长的枪刺。倒过来可与仗身牢牢相嵌,成了一杆长枪。上部从连接处,可以掣出一柄长四尺(今约一米)的的利剑。剑身窄些,比通常的稍厚重。枪刺和剑,都铸得极精,冷利灵动异于常态。也难怪,此乃唐铸剑第一高手张鸦九所制。李白生性好奇。他曾仔细研究过此仗的构造,叹为观止。仗身两端,各劈出一半,镂空铆榫拼接。所镂空腔与枪刺和剑极吻合。拼接极缜密。外表裹上铜皮,几乎瞧不出拼接痕迹,却对仗身起到衔接加固作用。相比纯木仗,非但不减坚实,反倒更重而韧。仗的上端,还有一段长约半寸、厚达半寸的钢箍。剑掣出,那便是护手。剑柄缠了用桐油浸过的细麻线,不易脱手。这仗(棍)、枪和剑合于一身的奇异兵器,跟了他已有近十年,是他六十大寿时,一个学生送的。

    李白还分别仗(棍)、枪和剑使过一回,竟然非常得劲。

    而且既合手,又舒服。

    还特别有气势。

    141。情痴

    这么说来,主人该是个江湖豪侠了?

    非也!相反,这人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史载,他名沈如筠,唐润州句容(今属江苏镇江)人。曾在武则天时期中进士。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孙处玄等十八人相唱和,其诗汇编成《丹阳集》。有《正声集》,诗三百首,已佚。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殷Щ慵凇⒋⒐怍恕⒁笠!⒍∠芍サ仁巳耸兜ぱ艏罚渲邪ㄉ蛉珞蕖R沿

    沈如筠又不像是一般读书人。这是个有着超强好奇心的探索者。他性情旷达,喜异端、语多怪。据说还著有《异物志》、《古异记》,均已佚。还有传说称,其人还善书能画。书不多法前人,有异趣。从以上记载,你可以瞧出,这人却有不同于常人之处的异秉。当时人称润州老怪,大概可说是后世扬州八怪的先声。同时,他还是个拿得起的诗人。性情旷达而多愁善感。《全唐诗》录存其诗四首,断句两联。其中有《闺怨》二首。《闺怨…其一》为其代表作。全诗曰: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史称,名句“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德潜谓与沈佺期“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同妙。《闺怨…其二》名声不如其一,其实诗之沉郁婉转,似更胜一筹。诗曰: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142。老顽童、新潮流

    那么,他的学生,是怎么会知道老人的这一喜好,又颠颠地张罗着请盛名之下的当朝超一流铸剑大家张鸦九来打造,并成功送他这么一件生日礼物的?

    首先要晓得,这可以是个拐杖,但确实又是件能杀人的奇兵器。

    其次,当下的张鸦九很忙哦!很忙的张鸦九,不会轻易接受一个陌生客户的订单,哪怕它有诱人的高价。

    最后更不必说,这订单很有难度。要完成它,真得动动脑筋。

    结果是,这事竟然做成了。后来有人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他有非凡的武道功底。这沈如筠出身一般官宦世家,却幼年多病。其父为他百般延医问药,总不如人意。后来在一位江湖豪客的家里做客期间,经此人药和功的调养下,身体却渐有起色。于是便拜此人为义父,开始了一段长达七年的文武兼修的生涯。他天资极好。加之有名师悉心教导,武艺长进极快且颇高。除马技和刀剑术外,尤其擅长使枪、棒。此后,他回到家乡,专攻文事,早早地就中了进士、走上仕途。可就在横阳主簿任上,他无意间得罪了上峰,被罢官。从此,他离开官场。载酒携妓、放浪南北,与僧道及江湖杂家等交集十多年。后来家道中落、不敷消费。他回到家乡,凭着祖上留下的几十亩薄田,在乡间淡然躬耕著读。此时的沈如筠,却不复早年的风雅蕴藉。他对风俗和异闻奇事更感兴趣。也把丟了多年的武术捡了回来,在枪术和剑术上沉心探究、成就了极高的武艺。唐代文人出门喜佩剑。但他却不再佩剑,出门总是柱了一杆卸去枪刺的枣木仗。后来,又改携可拆卸枪刺的枣木仗。枪刺则另配细木柄,紧急时还可作匕首用。

    二是,他在不长的一段官宦生涯中,与铸剑大家张鸦九结识。那是在横阳主簿任上。时当,张鸦九声名不彰。彼此却都极欣赏。张鸦九曾给他铸过一柄剑。此剑身长脊硬,铸得极悍霸而空灵,他非常喜欢。平日身形影不离。不过出门时,它却只能乖乖地躲在行囊里。

    三是,他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他的家乡,是江南富饶之地。张氏又是当地的大家族,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唐初社会安定之后,沈氏族人在宗祠重办起宗学。后来,学堂逐渐扩大规模,学子竟有近百人。他回到家乡后,受族人重托,不定期地去学堂对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