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君临天下-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长一千一百二十四丈”则应当是南面城墙的长度,假设新城北边旧城墙是一千丈,则东西两侧城墙,应该是各长831丈。

    也即上下两边长都在3。3公里左右,而左右两边在2。8公里左右

    由于形状并不能精确给定,以上数值也仅仅是近似估计,新城的面积也只能用最粗略的方法来估计,大概在9平方公里以上。

    那旧城的面积呢?也只能近似看成是一个正方形来算,算作是9平方公里好了(其实从图上看,旧城应该新城大一点,但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如此估算了。)

    则整个广州城墙内的面积应当在18平方公里左右,比苏州城墙区域还大4平方公里。那这个估算是否准确呢?

    前面引用曾德昭对广州的描述里提到“它方圆足有15英里”,如果把这里的方圆15英里理解成是半径15英里的一个区域,那就太大了,面积达到近两千平方公里,超出想象,显然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是当为翻译错误,或许指面积为15平方英里,就这面积也远远超过了18平方公里了。

    因此明代晚期广州新旧城合计的面积在18平方公里以上,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

    如果广州城墙内的人口密度和上海相同的话,那仅仅城墙内的人口就可以达到218万之多。我们前面说过上海城内即便全部都是一层楼的平房,其人口密度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人均居住面积也比78年城市人均4平米高出百分之五十。

    所以即便到了万历崇祯,广州繁华鼎盛时期,城内依旧全都是平房的话,人口达到两百万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为了保守起见,我们还是假设广州的人口密度仅仅是上海城内的百分之六十,那人口也有130。8万之多。再考虑广州城市人口还应该有部分溢出到新城之外,则整个广州城人口当在180万以上了。完全可以和北京之类特大型城市相提并论了。

    作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城市,明代后期的广州富丽程度,人口繁盛程度能与其他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娱乐中心城市如南京、苏州、杭州、北京等相提并论,成为五个特大型超级城市之一,是一点都不奇怪。
………………………………

第三百二十八章 废三饷

    万事开头难,如今的朱由榔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日理万机,自内阁组建之后,他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真可谓源源不断。

    夜已深了,黑色笼罩了一切房屋,本该是休息的时间,行在却仍旧灯火通明。

    “陛下,夜深了,该休息了!”陈进忠抬头看了看了屋外的时辰,轻声提醒道,“您千万要保重龙体啊!”

    朱由榔闻言放下手中的奏折,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声音略显沙哑,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主子的话,已经三更天了。”

    朱由榔不由摇了摇头,自来到这个时代,没有娱乐活动,他已经习惯了早睡,但这段时间,朝廷各种纷杂的事需要处理,他忙得焦头烂额,几乎天天批阅奏折到深夜,他现在有些明白明朝的皇帝为什么会把批红之权交给司礼监了。

    朱由榔起身伸了个懒腰,缓缓走到屋外,回头望了一眼堆积如山的奏折,久久不动,半晌才道:“传旨,升庞天寿为司礼监秉笔。”

    陈进忠一直站在朱由榔身后,猛地听到朱由榔这旨意,心中一惊。他怎么也想不到朱由榔会将秉笔太监如此要职交给一个外来人。

    要知道,庞天寿可是曾经侍奉过弘光皇帝的人,只不过因为奉命在福建、两广征税,机缘巧合之下,才进入了行在。

    陈进忠跟随朱由榔最久,早已被任命为掌印太监,掌管司礼监。他本以为朱由榔会从府中老人中选任一人担任秉笔太监,那样的话,凭他在桂王府的威望,及朱由榔的信任,足以压制他人,但如今看来,他的打算恐怕要落空了。

    “遵旨!”陈进忠心中暗叹一声可惜,他就算再不甘,也无可奈何。

    朱由榔自掌权后,不想再设秉笔太监,想要一切都亲力亲为,现在看来,他是太天真了。

    大明如此庞大的帝国,即便大不如前,但要处理之事,也是多不胜数,更遑论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光靠他一人批阅奏折,非得把他累死不可。

    第二天早朝,待群臣山呼万岁过后,朱由榔率先开口道:“这些年来,我大明连年征战,为筹措饷银,先后加派辽饷、剿饷、练饷,再加上天灾人祸,大明百姓困苦不堪,朕意即刻废除三饷。”

    朱由榔此话一出,引起朝堂一片哗然。

    “陛下圣明!”蒋德璟听后激动的脸色涨红,匍匐山呼道,“仁德无过于陛下,臣请奉诏书,立刻颁布天下,让大明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一喜讯!”

    蒋德璟生怕迟一秒,朱由榔就会反悔。

    说起来,大明加派的三饷并不多,然而到了下边执行的时候,这一切就变了味。各级官吏,你贪一点儿,我拿一点儿,这一分摊下来,饷银成倍往上加,结果苦了大明百姓。

    户部尚书顾元镜如今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他可是知道如今国库的状况,用入不敷出来形容那都是往好了说。朱由榔这嘴张得容易,没了加派的饷银,用到银子的时候,那还不找他的麻烦,是以他必须得提前打个预防针。

    顾元镜出班,奏道:“臣知陛下仁厚爱民,然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国库更是入不敷出,若没了这笔饷银,各地军饷该怎么办?”

    说完,顾元镜站在原地,他的一番话引得一些朝臣窃窃私语。

    御史吴德操出班附和道:“陛下,臣以为顾尚书所言有理,如今东虏正为祸江南,正是需要军饷的时候,没了军饷,军队怎么抵抗东虏?怎么保护百姓?百姓们应体谅一下朝廷的难处,再苦一苦,等朝廷击退东虏,陛下再行免百姓几年赋税,亦未尝不可?”

    “混账!这是朕听过最无耻的话,难道我大明就只剩农民了吗?你们怎么不说向商人征税?向士绅征税?他们手中的财富何止倍于农民?”朱由榔一听这话,气得站起来,怒不可遏道,“你们不是就看农民好欺负吗?什么好事都让士绅、商人占了,苦却都让农民承受,你们良心都让狗吃了吗?”

    “李自成等反贼凭什么能几度死灰复燃,聚集诸多流民?朝廷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尚不足十斤稻谷。你们告诉朕,百姓缘何反朝廷?”

    朝堂上的官员们大气不敢出一声,朱由榔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有的还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如何开口。

    征商人的税,谈何容易?更别提向士绅征税,那可能吗?

    朱由榔目光如炬,一一扫过堂下诸臣,冷笑道:“说话啊!你们平时一个个不是都很能说吗?这时候怎么哑巴了?”

    这时候,丁魁楚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陛下息怒!顾尚书他们不过是为大明社稷着想,未能理解陛下一片苦心!”

    半晌,朱由榔重新落座,摆手道:“此事朕意已决!大明百姓受的苦够多了,今后朕不会再向土里刨食儿的农民多征一分一厘的税,你们可还有意见?”

    “臣无异议!”

    。。。。。。

    这时候他们就是再有意见也不能说了,朱由榔新皇登基,施恩于百姓,本就无可厚非,再反对下去,这要是传出去,会被百姓戳脊梁骨骂的。

    朱由榔淡淡点了点头,望着众臣,继续道:“为防止有官吏欺上瞒下,朕会派锦衣卫赴各地查探,胆敢有不遵旨,视为欺君,着锦衣卫即刻锁拿!”

    大臣们一听锦衣卫本能的感到不舒服,不过,这时候也没有人跳出来反对,给自己找不自在。

    大明的官吏什么德性,朱由榔再清楚不过,指望他们会依旨意收税,那他就太天真了。

    “有本早奏,无事退朝!”一旁的小太监扯着嗓子喊道。

    吏部尚书吕大器上前奏道:“启奏陛下,眼下六部还有不少官位空缺,急需补充,是否要从各地抽调官员补缺?”

    “可!”朱由榔准了吕大器所奏,接着道,“另外,朕准备今年开恩科,选一批实用之材。”

    大臣们一听,心道这是好事,纷纷上言赞同。


………………………………

第三百二十九章 惊涛

    大明自崇祯十六年,朝廷举办了最后一次科举以来,算算时间,也确实该开科取士了。

    另外,朝廷举办科举还可以凝聚一部分人心,提振一下士气,毕竟大明这几年实在太不顺了,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