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续咪着酒说:“张世隆是怕杨崇骗他。”
“骗他。”虞绰不屑地说:“杨总管要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想想生意。告诉你为什么把工坊摆在雕阴郡,是因为西北水源紧张,杨总管规定不在大河边上不许开造纸厂,而抚宁郡面对着突厥和梁师都,不适合开任何作坊。你呢,算捡到了,雕阴郡正因为小,几个工坊就能换来足够的钱,到时候想怎么做都行。”
杨续独自呆了半天,终于醒悟自己考虑少了,杨崇的本意或许只是给代王杨侑留一条长安守不住时的逃路,对于执政中枢没兴趣。杨续在谈笑中,说出自己的猜测,眼睛死死地盯住虞绰。虞绰捡了块驴肉,似乎没发现杨续的用心,随意说道:“说句不该说的话,长安不是人呆的地方,圣天子看错了人。”
杨续晓得,虞绰不会无缘无故说这样的话,这应该是杨崇的原话,杨续借着酒意问道:“杨崇还会支持代王杨侑?”
虞绰带着醉意靠在椅子上说:“当然,长安若是被攻陷,代王杨侑逃到西北,你管的雕阴郡是少数几个能给他提供钱财的地方。我们该上交的钱物,一文钱也不会少,但是不会让长安的人插手我们的事。”
虞绰说完,又喝了几杯酒,明显地不胜酒力,很快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杨续轻轻叫了两声,看虞绰没反应,喊来虞绰的随从送虞绰回家,自己迈着碎步上了马车。杨续进了马车厢,两眼顿时变得清醒起来,对车厢里的一个人说道:“杨崇给了回话,你可以明天一早动身,杨崇不会增援长安,不反对代王来延安,或是平凉。”
鱼俱罗在陇西接到命令,留谢映登在陇西压阵,等候杜淹上任,自己点起九千党项羌、沙陀族的骑兵和白毦营的五千精锐,向贺拔威借道而行。贺拔威得知瘟神要走,不仅提供了一条通道,还送了三千石粮食,作为获得长川县的报酬;鱼俱罗穿郡而过,十天就到了上县,韦圆照、宇文成、孔颖达、褚亮、寇九珙、于钦焘等人都几乎同时赶到。
杨崇在夏州州府摆酒庆贺,犒劳三军,毋端儿打下平遥后,就将大批的粮食、布匹、武器运回了汾阳,还从协助唐军守城的士族富豪那里没收了大量的钱财,杀了几个有血债的豪强。宇文成都总算到了前线,英气勃发,敬了杨崇酒问:“什么时候让我上战场?”
现在宇文化及是杨广的右屯卫将军,人在江都;杨崇还等着宇文化及兄弟杀杨广呢,不能让两人提前出事,杨崇摇头说道:“宇文化及没造反之前,你一战都不能打,以后和苏定方一样,就留在我身边。你负责百骑营,苏定方负责常捷营,我到哪里,你们到哪里。”
百骑营是从百骑队扩编而来,常捷营是由杨崇收养的小孩和罗士信的三百部下组成,过去少年营的翻版。这也是元威、魏征的建议,随着战事的拓展,军队的负担必定重,杨崇应该有一支专门的队伍保护,百骑营和常捷营,就相当于左右卫率;这也说明杨崇对宇文成都和苏定方的信任。
韦圆照和杨崇已经几年没见了,神采飘逸中多了一股刚烈的气势;韦圆照问道:“杨总管,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一时说笑声俱止,每个人都在侧耳聆听,杨崇笑笑说:“我有几件大事要做,正好我们边喝酒边商议。我准备在夏州、河西、西域准备科举,明年乡试,后年统考,崔处直正跟随山南书院在来上县的路上,此事就有孔颖达、崔处直、褚亮三位负责。如何走流程,你们拿一个方案,并州的考生全部放在离石郡,就是长安的考生难以处理。”
孔颖达颔首暗赞,杨崇这一步棋不仅表明对长安、太原的窥视,同时也是为以后地盘的扩展储备人才,孔颖达笑道:“这事简单,可以把张掖的招贤馆改成侨居司,不光长安,就是江左、山东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侨居司报名,参加科举,或是成立某个侨居部门。”
虞绰赞同说:“颖达所言极是,可以按地区划分名额。晋元帝司马睿南迁,琅邪人随司马睿过江者一千多家,侨立怀德县于建康安置这些琅邪侨民,后又侨立琅邪郡。有些事可以提前准备,长安、太原的山东、江左籍士子甚多,一定会有人投效。”
韦圆照、元威都心知肚明,山南书院一大半都是山东的学子,杨崇手下的敦煌郡就是江左士族云集之地,要是单独划出名额,必定大占便宜。但是对杨崇来说是好事,将来一旦打到山东、江左,这些人就能派上大用处。元威于是附和道:“此事可行,不过在商议科举的时候,杨总管有个要求。”
褚亮心说来了,在杨崇手下做事,什么都好,就是花头精太多,让人防不胜防,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孔颖达心领神会说:“杨总管在给房大人的信中说了,要求根据形势,在每一个郡县设立小学,在大郡办中学。崔大人和褚大人熟悉朝廷的礼仪流程,科举的事情就以他两人为主,我愿意负责办学的事情。”
孔颖达现在负责招贤馆,和杨崇私交莫逆,论学问、论亲近,远在崔处直、褚亮之上,主动把自己降到第三位,就让杨崇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杨崇满意地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招贤馆改为学务监,正监孔颖达;考功监正监褚亮,两人负责协助崔处直,具体如何分工,你们三人自己再商量。”
(本章完)
………………………………
第395章 谁都想做银行股东
孔颖达、褚亮急忙起身过,很明显,这两个部门和寇九珙负责的交市监将构成未来的礼部,只要科举完成,是一份不亚于攻城略地的功劳。崔弘肃忍不住喝了一杯酒,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正是科举一事才打动崔处直来上县,让崔家有了一个体面地和杨崇重新接触的机会。
崔弘肃身边的于钦焘有点消沉,他目前的身份很尴尬,大哥于钦明已经率领于家投奔了李渊,于钦章呆在高昌,不愿意为杨崇开疆扩土,可是在于钦焘看来,杨崇成功的机会远远大于李渊,之所以给人造成一种均势,是杨崇刻意为之。于钦焘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于钦焘相信,只要杨崇举起屠刀,就是李世民那样的名将也无可奈何。
于钦焘想着心思,被崔弘肃碰了一下,就听崔弘肃提醒说:“元大人在喊你。”
于钦焘赶紧望向元威,不是因为元威的官职,而是元威和于仲文平辈相交,算于钦焘的长辈;元威含笑道:“我们刚才说到银行,钦焘,你给大伙解释一下。”
于钦焘从西域回来,这些日子就在张掖、武威、上县来回跑,忙的就是杨崇提出的银行;杨崇把现代社会的银行包装成让人存钱的邸店,提出飞钱的概念,就是原来吐鲁番商行、河西商行、西北商行之间的换钱勾当,互相之间交易不用铜钱金银,靠的就是一张凭证,杨崇称之为钱票。
于钦焘介绍完钱票,解释说:“根据我的理解,银行和钱票的生意,就是长安城中金银行的衍生,商家既然能在一地取钱,也就应该能在异地取钱,银行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方式,为商家服务,我们在其中赚取手续费和佣金。”
大隋钱币缺乏,黄金、白银的定价始终不稳,很多商人只能带着一箱箱的铜钱到处奔波,胡椒、丝绢等物品能作为货币使用,跟这种货币不无关系。座中人无不动容,这可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商人肯定愿意,这不仅是钱的安全,也能节省大量的保镖、运输等费用;韦圆照正容说道:“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财力,还需要非常高的信用。”
杨崇点了个赞,韦圆照算是说到点子上了,银行的信用就是这种金融体系的基石,一旦银行信用缺失,就会破坏金融体系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风险随之而来。后世各种各样的风险评估,就是因为担心风险突如其来,瞬间吞噬了社会财富;因此风险也成了大银行和某些金融联盟剪羊毛的一种手段,常常会安排一批有良心的评论家做出各种不同的评估,从中取利。
寇九珙回答道:“所以杨总管的设想就是我们成立一家官办的银行,仿照大秦,发行金银币,做所有商家的生意。银行的资本由官府成立的公库监督,可以吸储,可以放贷,甚至可以做担保的业务;名字杨崇起好了,叫大业银行。”
众人眼里闪过一道亮光,要是杨崇一统河山,把银行开到大江南北,那是何等庞大的一项生意,杨崇现在所有生意加起来,恐怕都不及万一。韦圆照立即问道:“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