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去到***麦加圣地朝圣是所有***教徒最大的夙愿,这也是郑和为什么在航海业十分萧条的大明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原因,因为郑和需要乘船从大海上去到麦加圣地,虽然郑和的家境还算富裕,但对于当时的明朝子民来说去到麦加圣城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个东南亚有多大,想要从东亚起步去到印度洋的最里侧,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郑和的父亲与祖父却到达过麦加圣城,于是郑和从小就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用耳朵聆听着一件件故事,在这样的家庭中,他得知了自己的长辈是如何乘风破浪跋山涉水的在万里之外的异域与各种各样的人展开的一桩桩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郑和就努力学习航海的技巧,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上船然后去到麦加圣城。
所以就成就了生存能力极强的郑和,在其他孩子寒窗苦读的时候,郑和却实干的锻炼身体与学习航海有关的知识,其他孩子是为了得到功名,而郑和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信仰。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相反,那些努力念书的孩子最后没有特别出众的存在,而郑和却成为了一代大官,并且没有背弃自己的理想,没有庸庸碌碌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洪武十四年,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率领大军远征云南,一路势如破竹,仅仅半年就平定了的整个全境,身为云南人的郑和却受到了非人的对待,也因此郑和的命运在此刻改变。但是悲剧的开始往往是史诗的起点,当时年仅十一岁的郑和遭到了阉割,但是历史告诉人们小时候多吃一些苦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年仅十一岁的郑和便开始随着明军四处征战,无论是银装素裹的北方还是充满炽热的大漠黄沙郑和通通留下了他的足迹,刀枪棍棒代替了一个孩子应该拿着的玩具,本应与同龄的孩子一起嬉戏的日常也变成了在血流成河的战场上飞奔,横尸遍野的世界没有人会照顾与看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郑和只能依靠的,只有郑和他自己。
试想一下没有父母照顾的少年是如何在军营中渡过他的每一天?
多大的苦,多大的累,在战场中无数次的死里逃生,成就了一个铁血冷厉的男人,他的名字,叫做郑和。
(本章完)
………………………………
第142章 0142章:郑和的宝船
朱棣是一个懂得打仗的军人,当他还是燕王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一眼相中了沉默寡言目光却冷厉坚毅的郑和,让郑和成为了朱棣的贴身侍卫,朱棣也成为了影响郑和一生的贵人,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村坝之战之中,朱棣正是采用了郑和的计策,才能够连破李景隆七营,跟随着朱棣出生入死的郑和也瞬间冒出头来。
朱棣也因此重新认识了自己这个有勇有谋的贴身侍卫,到了朱棣的永乐年间,朱棣登基之后立刻封郑和为内宫监太监,这已经是整个内功最大的官衔,到了第二年,朱棣又赐予了本名为马三保的郑和一个姓氏,于是郑和就改命为郑和,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皇帝赐姓乃是华夏千古以来最大的荣耀。
从此郑和被世人和手下称之为‘国姓爷’,这被郑和视为自己一生中的最大荣耀,也因此可以看出朱棣对郑和的评价之高,郑和也因此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后来也为朱棣立下了赫赫功劳,上天给了幼年的郑和足够多的苦难,但是也给了郑和足够多的回报,郑和因此得到了朱棣的重要,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郑和并没有放弃自己幼年时的理想,他的命运也并没有止步于此,按理来说成为了如此之大的官员,郑和也应当知足了,但是历史注定要这样的人成为千古流芳的人物,更大的重任和更大的事业还等待着郑和去开拓——朱棣让郑和出海去海外寻找在大火中失踪的建文帝,也因此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朱棣让郑和出海并不仅仅是让郑和寻找建文帝,还肩负着让大明名扬四海的使命,这也是历史上的老传统,嬴政与李世民执政的朝代也在历史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壮举,比如嬴政兴建万里长城,李世民开通了不发达国家来国内留学的权限,让自己的国度成为万国敬仰的存在这大概就是历史上每一个皇帝的梦想罢。
华夏自古以来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兴衰,但总是有一些特别突出的朝代显得十分的耀眼,华夏的光辉是历史无法掩盖的,似乎各代皇帝对领土都没有太大的要求,是啊,泱泱华夏,应有尽有,过着自己的日子就好,这些是很现实很理智的想法了。
朱棣成为永乐大帝之后,明朝也顺势成为了世界上最鼎盛的国度,朱棣也将要进行前人的所作所为了,唐朝时有伟人与阿拉伯开战,也发动过进攻高丽的战争,朱棣是一代明君,政治智慧丝毫不弱于嬴政与李世民,朱棣掌管外交的政策也十分开明,能够给予外来国度各种各样的帮助,并将民族先进的科学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朱棣最外交的政策可当以德服人。
永乐年间的明朝已经渡过了战乱中的元气大伤,经过朱元璋、朱允炆再加上朱棣的辛勤耕耘,大明又恢复了歌舞升平的盛世,百姓欢颜笑语,国库钱粮充足,朱棣的目光已经不在陆地之上,他将目标放在了大海之上。
明朝时期的西洋这个词与今日的西洋意义完全不同,明朝时的西洋就是指东南亚与印度洋,虽然在明朝之前也有一些朝代派遣船只到达过这些地方,但都只是小规模的探索,都只是计划单一的小规模行动,让世人对东南亚与印度洋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海的南面与西面究竟有着什么,印度洋与东南亚究竟有什么,这对于明朝的人们来说是极其神秘的事情。
朱棣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上能与始皇嬴政与李世民并列的英明君主,那是因为做出了很多庸庸碌碌的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朱棣就是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帝,他把航海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交给了郑和来做,对于做了火箭升官的郑和来说,这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因为这既事关自己的信仰,又事关自己的君臣忠义。
郑和祖居西域,是一名阿拉伯贵族,后来随着家人迁至云南昆阳州,是朱棣的贴身亲信,少年时期就跟随着朱棣的他很适合寻找建文帝这项秘密任务,靖难之役后被授予内宫监太监之官衔,下西洋的时候官拜钦差总兵太监,他还是一名外交人才,懂得阿拉伯语与熟悉东南亚与印度洋各国之间的情况,下西洋之前还出访过日本,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出访过日本建立了大明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十一岁开始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
朱棣的永乐时代,各种各样的人才多不胜数,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郑和这样的全能型人才远赴西洋?因为航海这项任务的艰巨远远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简单,在航海业如鱼得水的黄春梅更是清楚其中微妙,黄春梅代表的仅仅是黄家七八个港口城市,而郑和代表的却是整个大明,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派出的人才自然要十分强大。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便是黄春梅破局的开始,因为这一天郑和在福建泉州相邻的五虎门起航,开启了华夏伟大的航海之路,那一天郑和会率领代表着大明的海军进行着一系列的航海活动,出访日本南下东南亚西行印度洋,这一切的一切若是有着黄家的伴随,那么黄家倚仗着这样的存在必然能够叱咤整个海域。
因为朱元璋当年起义之时敌对对手陈友谅的海军给前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朱棣非常非常重视造船术的建设,黄春梅若是能够提供自己收集来的舰船科技图纸,那么必然能够因此受到重用,但黄春梅并不打算走科技称霸路线,因为她知道郑和的船只乃是明朝之前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的巨型船只。
朱棣让郑和在海上打开局面绝对不是一个皇帝跟臣子之间闹着玩的游戏,因为朱棣派给郑和的船只实在是太大了!
(本章完)
………………………………
第143章 0143章:郑和的和平政策
话说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阳湖决战,给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一战中他不由得感慨陈友谅的水军之强盛,因为陈友谅在船只上的科技实在是太先进了,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差点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所以有着当年陈友谅的刺激,朱元璋对造船术非常的重视,有着朱元璋为先例,明朝的造船术有着极大的进步。
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