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只是这么一星半点的东西,就对造船起到强大的催化作用,使得青州的造船技术一路遥遥领先,很快就超越了南方的荆州、扬州等传统造船地区。
也种事情也容易理解,就比如说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项技术之间的隔膜,恐怕连层窗户纸的厚度都没有,但除了毕升,愣是没有一个人将其捅破。而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相隔的时间,却整整有六百余年。
曹操对造船知道的虽然只是一星半点,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很多都是历史上经过反复验证,才确定下来的。曹操脸不红,心不跳地使用了拿来主义,就使得青州的造船技术少走了许多的弯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青州造船业的红火,让青州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高,准确地说,是对龙骨的需求越来越高。可是中原地区人口稠密,许多适于造船的木材被人为砍伐,或用于营造宫殿,或用于战争器械,或直接毁于战火。
以至于青州想要造出更大、更好的船只,就需要到深山老林中寻找和砍伐合适的巨木。可巨木不但寻找不易,运输更加的困难,这就制约了青州造船业的发展。
然而这种巨木在东三省却遍地都是,同时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东三省的巨木更加的结实、耐用,更加的适合造船。
曹操想要造出能够远航的船只,想要到美洲去寻找玉米和土豆,就离不开东三省的那些巨木。此外,在船只暂时无法抵达日本的情况下,东三省丰富的黄金也是曹操垂涎三尺的理由。
而这些才仅仅只是经济方面的,在战争方面,曹操的理由更加的充足。辽东的确是与异族为邻,可这正是曹操需要的,曹操需要这些异族将自己手中的刀磨利,将自己的低级兵种转化为高级兵种。
通过对袁术六百里的追击,曹操尝到了高级兵种的甜头。同样都是一千人,发挥出的作用却完全不一样。虽然高级兵种对装备的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技术值达到,这个要求并不难满足。
曹操更加看重的是,高级兵种对于后勤粮草的消耗,与普通兵种完全一样。就比如说短枪兵,每餐消耗粮食一斤,而长枪兵每餐消耗的粮食依然是一斤,当长枪兵进阶为戟兵,每餐消耗的粮食还是一斤。
但戟兵的战力却是长枪兵的十倍,而长枪兵的战力又是短枪兵的十倍,在这样的情况下,麾下的士兵自然是越精锐越好。而兵种想要升级,光凭训练是办不到的,只有通过血与火的洗礼。
这种条件通过诸侯之间的战争也能达到,但曹操却不愿意这样做,汉人之间彼此的杀戮无法给曹操带来快感,他更希望自己麾下士兵手中的血是那些异族的。异族无论死多少人,曹操也不过只是呵呵……
很多人说过,欧洲的历史是黑人奴隶的血泪史,欧洲的强大和富饶是建立在黑奴血泪基础上的。中国不是欧洲,也没有黑人奴隶,但中国周围却有更加彪悍的异族。
曹操并不介意将那些在五胡乱华的时候,蹦跶得最欢的异族变成自己的奴隶,用他们的血肉铸就辽东的辉煌。虽然这并不是历史,可能只是一个游戏,但曹操希望,玩游戏的是我汉家儿郎。
至于荀攸所说的会与公孙瓒产生龌龊,这在曹操看来根本就不算是个事儿,打铁还需自身硬,求人不如求己,若是自身实力足够,又何需公孙瓒为奥援。
更何况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既有国仇,又有家恨,只要曹操不过度刺激公孙瓒,彼此之间的联盟关系就牢不可破。
至于辽东驻军所需的粮草,在曹操看来也没有多大的问题,要知道后世的盘、锦大米可是享誉世界,专供国家领导人享用。只要将水稻的种子撒向这片黑土,多了不敢说,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这些话曹操却无法告诉给众人,因为涉及到许多后世的信息,所以曹操干脆环顾两侧,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我决定,明年春耕之后,北上讨伐辽东,将辽东纳入青州管辖!谁赞成?谁反对?”
曹操的话一锤定音,现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没过多久,讨伐辽东的决议通过,所有人积极备战,全力准备北伐。
辽东的事情已经定下基调,余下的事情就和曹操关系不大。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粮草辎重,都有专人负责,无需曹操太过操心。需要他拿主意的,就是出征武将的人选,和出征士兵的数量。
同文官们不同,武将们对于建功立业的心思更重,他们并不在乎是教训一下公孙度更好,还是将公孙度歼灭更好,只要有仗打,他们就高兴。所以他们争论的重点和荀攸、张昭等人不同,他们争论得更多的是,到底谁留守,谁出征。
为了让自己能够过一个舒适年,曹操干脆利落地将出征武将名单制定出来,防止这帮精力旺盛的家伙,过年的时候去自己那里磨。
(本章完)
………………………………
第219章 青州与辽东(六)
出征武将名单的头一位就是典韦,这个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典韦强悍的【护卫】武将技,让他成为贴身保镖的不二人选。对于这个位置,武将们集体保持了沉默,别说去争,恐怕典韦不想去都不成。
建功立业是建立在主公安然无恙基础之上的,主公如果受到伤害,功劳再大又有什么用?
出征武将名单的第二位是夏侯惇,第三位是夏侯渊。自从夏侯兄弟投奔曹操后,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曹操看家,此次出征辽东,曹操实在是不好意思让这两位心腹大将看家,就将他们的名字添了上去。
至于看家的事情,依然是落在曹仁的身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家里总需要留下一个合适的人,为曹操总督地方。
武将名单的第四位是甘宁,这同样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名字,茫茫大海没有水军的保驾护航,所有人都是待宰的羔羊。旁人对甘宁投来羡慕的眼光,甘宁自己却并不满意,说起来他参加的战争也不算少,但多数时间都是一个运输船夫。
要么运送士兵,要么运送辎重,直接参战的机会屈指可数。所以甘宁直接就向曹操说出了他的想法,希望此次能够同曹操一起,迎战公孙度。
曹操想了想,也不好寒手下水军大都督的心,于是运输船夫这个光荣的称号,就落在甘宁的两位副手,焦触和张南的头上。
武将名单的第五位是太史慈,这个名字的争议比较大。对于太史慈的武艺,众将都是佩服的,除了典韦和许褚以外,曹军阵营中敢说一定胜过太史慈的人,没有!
但太史慈的运气众人实在是有些嫉妒,刚刚加入曹营就赶上诸侯联盟,随后一系列的战争都有太史慈的身影。
而太史慈的爵位和官职,也如同火箭升空般迅捷。一个后来者,在曹营武将排名中,除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甘宁外,稳稳地排在了第五,这就不得不让众将感到眼红。
曹操见此情形,专门做出解释,理由其实也相当的简单,那就是太史慈在没有加入曹军前,独自一人在辽东闯荡了三年,对辽东非常的熟悉,是天然的向导人选,旁人若自认为比太史慈更加熟悉辽东的情况,曹操可以考虑换下太史慈。
众多武将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蔫头耷拉脑,一言不发。
武将名单暂时就是这五位,曹操也并不打算再添加,因为情报网络已经带来公孙度的信息,那就是其手下并没有太过出色的大将,以曹操目前的武将阵容讨伐公孙度,可说十拿九稳。
除了随行出征的武将,随行出征的谋士曹操也顺便定了下来,那就是荀攸荀公达和贾诩贾文和。之所以选择这二位,而没有带上最喜爱的郭嘉,就是因为考虑到辽东气候的严寒。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没有谁会不知道郭嘉是怎么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哪敢让郭嘉小同志去冒险。别说去辽东苦寒之地,上次的六百里追击,曹操都没敢让郭嘉参加,而是带上了贾诩。
贾诩出身西凉,对严寒、风霜等恶劣气候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又精于骑术,还善于养生,在谋士当中,是比较禁得住祸害的类型,通俗讲就是比较抗造。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老乌龟司马懿,曹操想不出谁的生存能力比贾诩更强。
所以曹操现在越来越喜欢将贾诩带在身边,再加上《山海经》已经被曹操赐给贾诩,使得贾诩的忠诚度提升到98,离死忠只有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