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新,但受到外部技术封锁等封锁。所以起初提倡“土法上马”,同时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尽早地普及师范教育,(所以陶行知的名声更响亮了)。紧接着大力普及中小学教育,教育内容不再是四书五经的纯粹的道德说教,而是以自然科学技术为主。为改革开放储备了大量的有一些知识基础的工人――农民工。改革开放之初,费笑通提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乡镇工业,既使产业在原来基础上升了一级,又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保持一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技术学院、大学迅速发展了,紧接着国家提出了产业升级战略,实际属于与国民受教育程度相适应的“再度升级”产业。
当然了,有人解释产业升级是适应国际竞争,属于国际视角,石这里是属于教育视角。“富之”即经济,“教之”即教育,以技术(语文与算术是学校最基本教学内容,都属于技术)为主要的教育。经济与教育相适应,经济先行,经济与教育相互利用相互促进!讲经济先行可能会被误会的,其实生产不等人,不管怎么样,先要干起来,但往往是低级的产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不知谁先行了。成年人主要负责干,青少年主要负责学。
我们知道,论语中根本没有道德这个概念。论语所记载的并非是孔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主要是与人的讨论、思想交流。孔子在他所办的学校所教授给学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语文、管理理论与技术。当时叫“七艺”,还包括算术的。
有人整天呼号,孜孜不倦道德说教,空洞啊!要伤害经济的!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石又把论语中的这两章搬出来,石的用意不同于前面了,这一回,石是用来说明孔子思想理论中“善”与“教”的概念的,你肯定明白了,孔子的善人并不是善良的人啊!而是与老子的善人概念相同,即能人,即有一技之长的人,在这里好比于军事教官!孔子也是在“教”对吧?但他所教的是文章!而与这两章汇合起来再明白不过地说明孔子口中“教”的概念了,说明它的内涵与外延了,――凡是传授各种技术技能特长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概念相似。综合论语,知孔子有如下封建仁义价值观:
富强,
君主。
文明,
和为贵,
自由,
等级,
上礼下忠,
约之以礼,
刑罚,
敬业,
诚信,
仁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在这里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作一比较,以看看继承地发展的情况。至于石总结的孔子的价值观的对与错并不重要。其中,最本质的是君主改革为民主,而自由的含义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发生了本质的提高!文明的含义同样如此。石的目的在于说明社会价值观会发生变化,即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所以你在讲传统文化时请注意莫要把陈腐的东西搬出来传播了。
亲、孝观念不属于社会级而属于家庭级、生活级和“技术”级。亲情、爱情是组织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亲情就是共同生活的愿望,为此愿意按传统文化实施生活资源共享。全人类好象不约而同地自然地按血统论而生共同生活的愿望,论语则已经开辟宗亲伦理,即你愿意以宗而养我,我则愿意认你为宗亲。所以传统中有血亲和认亲。
血亲和认亲都归一于宗亲。按传统习惯互相对待,互相给予和享受亲人待遇。
亲情中父母对于子女的亲情被称为慈,慈的先天性自然性比较强;子女对于父母的亲情被称为孝,孝的后天性人为性比较强,所以我们的教育侧重于孝道的宣传。但这不能改变孝属于亲情的属性。按传统伦理理解,爱情属于一种特殊的亲情,它发生在成年男女之间,带有性的特征。所以当性的特征消失,自然成为一般意义的亲情。――少年夫妻,老来伴啊!所以,父母的慈爱可能是自然的流淌,而孝顺多为觉悟的体现。即不孝顺失去起码的觉悟,起码的道德。
(本章完)
………………………………
第110章 国民素质教育(2)
第四十七章国民素质教育(2)
“教之”听起来美丽动人,但它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重大的本质问题,那就是拿什么来教育国民?这是教育的关键的关键!教育出现的理由应该是下面两个:
(1)满足人的崇德的需要。
(2)觉悟人类文明必须进步。
教育应该有以下特点:
(1)教育行为应该是国家的系统的事业,而不应该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游击”方式上。
(2)仁知有德,仁知缺一不可,教育应该传递传统美德,教授各种新知识。
但有少数教育工作者喜欢照本宣科、陈词滥调。教育特点第一点,是综合论语有关各章得到的,即可以认为是孔子的意思。说明:没有贬低师傅带徒弟、私塾等“游击”方式的意思。
你知道“有教无类”是一句单独的话语,那么这个“教”和“类”的含义你就要慎重对待好吗?传统的理解“教”是不了了之的,而“类”是指的教育对象不固定,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拎“十条干肉”来就“悉心教导”了。请问你的这样理解经过孔子的认可了吗?是孔子的意思吗?如果没有经过孔子的认可,那么石还有更好的理解的!
想过教育教学的要素了吗?
教育教学四要素:
(1)教学硬件――设施设备如校舍、场地、教具和经费等,即经济基础。
(2)师资――教育教学者,如教师、校长、后勤人员等。
(3)教科书。如教材,课程设置等。
(4)教育对象。
孔子的这个“无类”是多么好啊!不但是指第四要素的“无类”,更是指第三要素教科书的“无类”!即作为学校和教师传递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原则:雅正。即传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论语作者为什么要从孔子一生所讲过的无数的话语中记录这一句?孔子作为教育家,是在陈述教育教学的义务:传播知识、推进文明!
但是孔子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老师,和我们现在任何学校的教师一样,只是一个专业教师,而他的学校和现在的任何学校一样都分科分类进行教学,但是孔子的教育教学理想就是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现状的预见,大家看我们国家开展的所有学校综合起来不就是实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吗?――传递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解读论语中孔子的“有教无类”,才能对现代社会释放其最大的正能量!理解孔子为什么孜孜不倦修订经典了吧?――按真善美原则制作教科书!这是从教育视角出发观察而的出的结论。
如果要找一句同样简单的话语来代替孔子的“君子不器”的话,那就是:思想不器!思想不器才是孔子“君子不器”的真正含义。所以首先要强调教育教学的动机是什么?是启发人的思想、开启人的智慧。
有人在杞人忧天,怕人的思想活跃起来而作乱,甚至拿高科技犯罪等事实来证明,而在论语里,孔子充分相信文明的力量,唯有仁者和知者才更能做到团结与合作!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理解的不同,仁者往往从道义的角度,而知者往往从利益的角度,而可怕的人只是那些既不懂得按道义行事,又分不清利益利害愚蠢的人!
这样的施教动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存心用施教来忽悠甚至蒙蔽人!这是施教者的基本德性。
有了这样的基本德性而施教实际忽悠了人,属于无能之教育者。从论语而知孔子对于教育教学与经济与老百姓富裕而文明的关系具有全面而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从总体而言,教育教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另一方面,从具体而论,又不一定,比如颜回是孔子眼里的高才生却“屡空”!比如教育教学与生产生活相脱离。
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具体来讲都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项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