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有深度的疑惑,对子贡有平等有褒贬。孔子对他们的才智和个性各有评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讲一讲感情:孔子对子路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孔子的内心是肯定远多于否定,对颜回有深度的疑惑、贤明的赞许和“屡空”的不好批评。对子贡是内心的平等、实力的依靠和有褒贬。子贡既是成功的商人又是行走社会的士。请问一矛兄:孔子的成名,子贡的功劳有多大?子路的才智属于常人级。
南山一茅又言:圣人伟人就是能让千千万万普通人崇拜并且为之奋斗的人!聪明人档次有低一些,比平常人想的跟深一些,但没有人崇拜追随的人!南山一茅再言:子路是勇敢的人,子贡是聪明的人,颜回是修养高深之人!步石未评论。
2―3正青智者问“中国社会曾经愚昧落后”的说法和“去政治化”论。步石答:旧中国愚昧落后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怎么会愚昧呢?但智力根本没有得到开发,文盲占绝对多数,处于蒙昧之中,蒙昧落后。愚昧落后讲严重了,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愚昧的说法严重低估中国人的智慧。按孔子的说法,下智不能移动,既然天生愚蠢,哪里还有希望?不符合事实。
第二、去政治化就是去政治得自由的说法是极端错误的。“去政治化”是一个完整的词。它的本质是理论家、文化人找事情做,主动与政治家合作,将以政治方式进行的内容改以理论家的说理方式和文化人的熏陶方式进行。也许效果更好。任何一个社会不能没有政治,不能不讲政治,不讲政治是十分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愚蠢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度,政治亦如此。
注意!没有政治就不能建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阴阳五行动态稳定社会体系。社会就不能健康运转。法治是政治的形式之一,属于常态政治,政治的常态化、常态。
2―4盛东风问:改良儒学的想法怎么样?步石答:石说改良儒学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儒学的名称很科学。第一、完全合乎世界通行的科学分类学,第二、中国人一看就懂。儒学就是人学的一种,研究动物的叫动物学,研究人的叫人学。完全合乎科学分类学。什么是儒?儒即人的需要,需即“雨”与“而”的结合,“而”是农具霸和耙的形象。那么儒的原本含义是人需要生产、生活。再延伸,人类为了生产与生活,需要具备哪些精神内涵呢?儒学就研究这个内涵。即儒学是研究人类为生产生活而应该具备的精神内涵的学问。儒学产生在中国,是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来研究的。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不用说明。
儒学的第一精神内涵:仁为信仰!也是儒学的中流砥柱!“和”与“华”为核心价值。以名概念,因而自称为华族华人。谁(伏曦?=伏笔?=曙光?)利用文字的名动能“名建立”这个,也就能永垂不朽了。因为他建立永久真理的文化基因。孔子继承而加强这个,因而被尊崇。
孔子之后,儒学一直是病态的发展、片面的发展,以至腐朽。在孔子之后,儒学如果能分化为对立的两派,和而不同地共同发展的话,才能健康地、全面地发展。
儒学的发展,儒学的正常发展:儒―(1)集体主义→共性公德仁慈道德。(2)个体主义→个性私心人权自由―仁→义→中庸→现实的人。
生产生活需要科技,儒学必须要鼓吹科学的探索精神、试验精神等。并把他纳入道德的范畴。我们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可以认为中国社会片面发展了(1),而在西方社会则片面地发展着(2)。盛东风评语:具有给儒学正名之功效。步石:点明:传统儒学存在的问题是本质的,而改良是非本质的。
2―5正青智者:既然仁义,只能看见集体主义,哪能看见个体、个性和个体主义呢?步石答:集体是虚无的吗?仁者怎么只看见集体而看不见个体呢?即便按逻辑也是能推导得到的吗,因为没有个体,哪里来的集体呢?是吧?在石看来,恰恰是仁者才既能看见集体又能看见个体呢!
正青智者又问:那么自私的人只看见个体而看不见集体?步石答:自私的人看见私欲,既看不见个体也看不见集体。正青智者:我们那里有一个公认的自私的人,却做了一件好事,步石应:自私的人也会有不自私的时刻。哪里有多少绝对的事情呢?更何况你这个“公认”就绝对没有问题?
2―6步石:人们通过书写和说话等语言方式进行思想交流、沟通。除法律外,道德也不能忽视。所谓胡言乱语,一是不顾事实,二是不顾逻辑,三是偷换概念或概念模糊不清。如果说文理不通属于能力问题,那么践踏逻辑就有罪过了,属于失道行为。
2―7正青智者问传统几大家。步石答:军队是勇士之家,是谋略家之使者。兵家是半个兵家,另一半在墨家;兵法是半个兵法,另一半在墨家。学校是儒生之家,可造就儒家,儒家如不能转变为法家,则为空家。法家是实践家,应来自儒家,事业是法家之家。佛家是隐士之家,以超凡脱俗为志向,但今凡心见长而近世俗了。问对待,步石又答:历史上各家对治理国家各有主张,并力争成为国家治理主导理论而有派别之争,后来独尊儒术,情况不妙,但并不能因此怪罪儒术。事实上他们各有方面,本应该组合而形成有机体系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国家有千家万户,灯火通明;思想有百花齐放,交相辉映,仁为宗、和为标、社会发展进步华为实。
(本章完)
………………………………
第11章 仁政和德治的起源
第三章仁政和德治的起源
2―8盛东风问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步石答:经过石的正名操作而得到的儒学定义,使得儒学理念科学而现代化了,也澄清了。不要再在名称上无聊地浪费时间了。其内容不是改良而是要革新。
现代,把政和治合称为政治,政治家必须是有仁有德之人。
石在曾经将“义”分化为两个主义,革新工作是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的地方。以去政治化而理论化和文艺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个体主义这方面是补课补缺。也是最最艰难的地方,早在十年前就有一位王教授提出来过。应该尽快诞生公认的系统的理论。集体主义这条线有艰难的剔除封建腐朽理念的任务。两个方面一起建立起来,才可以说全面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儒学,又带着浓浓的古色古香,通俗易懂,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这样才能传统统传啊!要知道普世价值在与我们争夺阵地。
好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仁政和德治。但孔子十分推崇周文王之治,而文王之治的本质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不包含民与奴隶。他的“为政以德”如果被诠释为德治是牵强的。所以,仁政和德治概念的出现说明儒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向离开自由思想、离开纯学术,向治理国家的技术方向发展。向读书做官论方向发展。相应的是儒生投机钻营,一心入士,明哲保身。这是分析的儒学作为治国理论之后儒生或说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变化情况。
仁政作为治国的原则在刚刚提出来时是十分的先进。他暗含民主政治理想。它应该脱胎于论语后尾咨文那一章的“仁人”吧。愿望在政治上将“仁人”逐步扩展而惠及所有人民。“仁人”是周朝立国的政治原则,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相当于局限于人的“社会主义民主”。仁人即人的共和,是被真实实行的,周朝的贵族还为此罢免过一位周王呢。孔子推崇的其实就是这一点,并不能用“守旧”、“复辟”来诠释。石说周朝有仁的信仰,应该继承,那么能不能说石是守旧复辟呢?不能的!
但周朝初期对奴隶制是有所加强的,这是根据论语记载的周朝曾经用栗子树寓意让人民战栗说法得出的。孔子的处理原则是“既往不咎”,就是“坏”的方面就不用放在嘴上了。不出主意胜过出馊主意。孔子说“既往不咎”,就是不要把已经被革除的“战栗含义”等不好的东西讲给当政的诸侯听。他们对整奴隶的兴趣可能要远高于对仁政的兴趣。
仁政的理念有二:1。让仁义的太阳光普照到自由民和奴隶。不要只照耀人。2。务必将仁政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而成为基本国策长期贯彻执行。这在当时,实在太过先进。太先进的理念和太落后理念都可能会被当成迂愚的。所以,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