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还有后句,后句是前句的举例诠释,可以说它突出了前句中的“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德――距离美。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不会因为任何的人的德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是受到维护而变得更好了。这又是另一种德性――德的性质。这样的分析将我们带到了“义”级。这就是后面孔子讲“知德者鲜”的一个逻辑基础,即在他所处的时代,德的这种根本性质受到严重的践踏而实际没有什么德。
――即孔子憧憬我们所处的时代――尊重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和自由,但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强而有无比力量的集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道德。依据以上德的内涵,而有“同心同德”和“离心离德”的传统说法。要强调的是,在这里的德是将能力、知识纳入其中的,而现在平常所说的德是将能力排除在外的,甚至将知识排除在外,这样做不是轻视能力而是将能力与好心做一个区分。
(本章完)
………………………………
第75章 三兮
第二十一章三兮
5―35正青智者问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步石答:诗经记载,在远古,人们就已经用上化妆品了,而且还是纯绿色产品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哪里只是指我们现代人呢?
一天有一位女士来到了大街上,
娇巧的笑容、
倩靓的身影啊!
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呦,
看过来了――!
哇噻!
略施粉黛更加绚丽多采!
诗经孔子应该是熟读的了,孔子重修过诗经吗如果是那么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氓'等爱情诗篇就充分肯定他对爱美、爱情是积极肯定的态度了。整个论语表现出对文化、艺术、美学等的积极肯定态度。但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仁义礼”等道德伦理上去了,这也局限了论语的功能,使得论语读起来干巴巴的。
本章应该有两个功能:(1)充分肯定甚至是赞扬人民群众追求美、热爱美的生活情趣和行动。(2)表明孔子是研究礼的礼专家。三句话不离老本行。读者的注意力一般都会被后面关于礼的反思讨论所吸引,而丢失了“美”和“情”。而丢失了“情”就等于丢失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半。这一章才是论语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人类社会其实就是两个东西在维系,并因为有两者而有了人的意义:
礼情。
礼情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指导社会实践,有后面的礼让,让是情的操作性。
情是让的自然伦理,礼是让的基准,懂得妥协既属于智商也属于情商。
当学生问“素以为绚“的意思时,孔子直接回答为“先打白底子然后再描画”,这是“事物是什么”的回答,认知属于事物级的,但无可非议,因为这是需要的,而学生把它看作了'礼',学生的认知属于跨级认知,是追求上知。女人打扮确实属于礼。老师看到学生这样本质的“青胜于兰”,很高兴并表示可以与他商讨诗经了,其含义是十分的深刻的。可以说给后人留下了上辈对待下辈、老师对待学生的本质超越的积极范例。
壮哉!越级认知。
石看一个人的智质,就是看认知的级别以及是否能够越级认知。哪怕你的知识如同五大洋的水的总和,也可能是低级的。至关重要的是学生认知到了礼的两大特性,第一礼如同画眉是后起的、人为的;第二礼可以如同画眉被女人洗去那样被改变。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啊!
有人说了,那为什么还要运用、维护甚至赞美现行的制度呢?要想得到精辟的答案请去问善于描眉的美丽女人吧。不要当面说她画眉难看呦!弄得不好她会柳眉倒竖的。
孔子他们用美女化妆来形象描述礼,你明白礼了吗?礼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是人为的,属于人文事物。
(本章完)
………………………………
第76章 为国与礼让无必然关系
第二十二章为国与礼让无必然关系
5―36正青智者问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步石答:感觉这一章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它深度影响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貌礼让教育,但现实生活实践提供的体验验证不那么好。当我欺负人时被教育要礼让,而我被欺负了,也被教育要礼让,再被欺负还是礼让,通过礼让事情、矛盾不了了之,后来形成一种印象,就是礼让没有原则性;礼让与软弱无能难以划清界限,感觉它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各个都是和事佬;感觉它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能力和群众舆论的公正公平性,据理力争的人往往礼亏而理亏了。礼和理谁为大?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持“礼让为国”论者在处理国家外交问题时会不会太软弱呢?还振振有辞――礼让为国?论语讲礼让、讲礼让为国就在这里了,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只需要小学语文水平就能判断出它是一个疑问句。那么使用这一句的人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务必要进行临时的“礼让”还是不礼让的判断的。“有礼”就要“让”甚至“礼”即“让”的认知表达肯定而不疑问而违反本章表达式而被认为是一种谬论。礼让:礼让或礼与让,礼是让的原则、制度、基准。
因为有礼,那么就自然有“让”和“抗”,“礼让”与“礼抗”是双胞胎兄弟。用现代语:以法律为准绳,抗争或讲和。
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讲到礼抗?这是一个脑残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告诉人概念只要告诉一半就行了,相反的概念听者会自然生成,这就叫事半功倍!孔子明讲礼让,而将礼抗运用逻辑进行储藏、隐藏,后人读者同样运用逻辑来将它解放。什么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少是非本质的,根本的如果“一”是事物,那么“二”就是事物的反面。不能自然生成相反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人读论语等经典而把自己变的很礼貌、很老实很迂腐的根本原因。论语教你诚实,并不赞成你老实软弱。
让亦礼抗亦礼,有礼有节,这就是中国人的理性论。
一号导师是真正读懂论语的第一人!你看他那个“有理有利、有礼有节”运用得如火纯青呦!他在社会实践中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礼抗”。但后来人们搞的大运动会只有抗而没有礼了,坏事了。
石现在正在思考这样的命题: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在本土主要受到两次冲击,一次是程朱理学的歪曲,一次是大运动会的摧朽。思考程序:
第一步:假设命题成立。
第二步:推演、推理。
第三步:得出结论――成立或不成立或半成立。
石的“放屁”论是有威力的,其实是逻辑武器的逻辑弹:
虽然你把别人的话当成一个真,不一定得到真理,但是当你把别人的话当成一个屁的时候,就一定会得到臭屁。
时间长了,你自己必将变成一个臭不可闻的坏蛋而绝对不是别人!应该意识到国家如同个人一样,有很多事情包括祸患是不可避免的!那么,
(1)能够甚至是委屈自己而为国家作出礼让,仍然要考虑对国家有什么样的后果将要产生。即要考虑为国作出牺牲对国有意义吗?不能为国家作出礼让的姿态,在道理上有什么理由准备吗?
(2)能够以礼让为国,什么将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果礼将会怎么样?
(3)如果以制度和妥协就能够比较好的治理国家,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不能,光有制度有什么用呢?
(4)制度是妥协的产物,人民之间懂得妥协,将有好的制度。礼让即妥协,懂得礼让即懂得妥协。不懂得,制度不能被称为礼。孔子对奴隶主说。你只有制度,没有礼!你不懂得妥协,哪里有礼呢?可以认为孔子没有坚决跟奴隶制作斗争,但为瓦解奴隶制制作了伦理。
好了,找到礼与制度的关系了,礼即益情的制度。礼与情互益,实现道德的社会,秩序的自由、自由的秩序的社会!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色,反对西方文化的“法律是无情的”。
文化的本质就是礼与情。无礼即无文化!
理解:正是因为礼有情,我们才让法律“无情”。我们设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