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什么呢?可以说是指上了难度的东西。是否道德难说啊!或者说,道德其实是分年龄段的,大家都知道“少儿不宜”是什么意思,男女同床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的呢?儿童难以理解,有很多成年人的事情,少儿很难理解,怎么办?――办法之一――不可以与他们“语上”。平时我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相互开玩笑正欢,来一儿童,就突然闭嘴了。在特殊的时候,上还有“实话”和“上层”的意思,即上了属于上层的成人真实世界,而儿童应该生活在童话的世界。不好意思,由于石太喜欢思考,在很小的时候很认真地问过我妈一个:我是从哪里出来的?妈哈哈大笑,告诉石是从她的肩膀的“夹子窝”里出来的,石当时就“恍然大悟”了。
孔子作为民办教育的首创者,一切从零开始,可以认为这是他作为校长和教员亲自制定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基则,也是对外宣传解释的理论。从基则上讲,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这么做的,有后人误会此章,其后果真的很严重,可以说是流毒深重,因为误会的本质是蔑视基层群众的智商,阻断知识向民众传播。
知识在于运用,知识分子囤积知识,知识分子走向没落,而民众在原地徘徊不能进步。知识分子应该融入民众,成为民众,民众成为知识分子。以本章为借口,将一部分人不分老幼打入下智,就已经十分的错误,而又将“语”解释为“教”,那么就武断而用心不良了,想愚民了。
实际上,本章承担了相当分量的社会伦理重任。中人指中等能力的人,中指能力“中”,即能力使用恰当、符合。社会伦理:担当与能力相对应。能力的差异有两条标准:其一是年龄差异,即根据年龄段来区分人的能力。其二是个体差异,即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在这方面,孔子讲的很清楚,那就是“因材施教”,说明他清楚个体的差异。本章就应该是讲年龄差异的。大家知道,古代的官府除了要求平民交租之外,还会要求承担劳役和差事,那么,老人和孩子是不是分摊的问题想都不要想,即便想了,说都不能说。所以,根本就不能分给他们。所以,使用童工自古就是******伦理的,不道德的。大家看到了,现代社会根据年龄差异安排和处理事情的例子很多,那么为什么要根据年龄差异安排呢?
主要是能力的差异,最后面有它的社会伦理在起作用。
比如学校的设立、日常生活的礼节,比如法律,少年与老人犯罪的刑责判断与处理可能与一般的成年人有所不同。在论语中,孔子也谈到了性别的差异,提出了伦理,可以说是不容乐观,但也不必象以前的人们那样悲观。以后有机会细说。
也,我们又绕到道德上来了,由此充分地证明了,逻辑分析到一定的程度,道德伦理便自然地出现了!因为合乎逻辑的处理人们社会关系的理论或方法不就是社会伦理吗?难道神秘吗?所以,“一个人要讲道德,一个人怎么能不讲道德呢?”这样的话应该留给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去讲,我等并没有资格这样去号召。可以认为论语是一本关乎道德伦理的书,但问题是其中的道德伦理可能需要我们分析推理才能得而把握到,不分析而直接用,很可能是一绳教条将人捆绑了。
论语这本书,
精心设计过,
可供教条者教条,
可供思想者思想。
但分析是逻辑分析,
不是猜想、
不是想当然。
教条者行吧!
行着行着,
大脚变小脚!
思想者想吧!行吧!
想着行着,
自由平等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在很大程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文明实践的结晶,它应该内含逻辑,即无逻辑冲突。所以好的道德伦理怎么会怕你的逻辑分析呢?要讲怕是怕你不逻辑分析而想当然。
一分析,漏洞百出,死去吧!
由于道德伦理实际是文化、历史的结晶,那么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连着骨头连着筋和着血肉分不清,任何时候如果有人硬性改变而使用外来的什么道德伦理、价值观,很有可能是向肉里栽刺,至关重要而危险的是破坏它原来内含的逻辑,阻止它正常的发展。
问:还能学习吗?答:完全能!但在学习前、中、后都必须保持信仰自信。学习存在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学习效果如何的问题,还要将学习与模仿,与照搬照抄严格区分开来。
有一种学习叫平等交流,
有一种学习叫借鉴,
借一个角度和思维,
借一个镜子照一照。
学习他不能变为怀疑我,不要“好”东西还没有学到,却已经动摇了,混乱了,自乱阵脚了。呵呵。
(本章完)
………………………………
第71章 论语和孔子学说的特点(1)
第十九章论语和孔子学说的特点(1)
5—33正青智者问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步石答:这里的成名是我们现在说的成名吗?不是。这里的名与道德经中的名的含义相同,即概念。达巷党人应该是完全有资格评论任何人的学问、学说、理论的人或人们。孔子的学问、学说被评论为没有独创,没有属于自己的、对于社会属于“新”的概念、理念、理论。
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孔子面对人们如此的评价的表现,是完全应该受到现代的人们的批评的。你看他直接回答问题了没有?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这说明采取回避态度来玩弄真理的手法那是古已有之了。他这样做是为来挽回在学生中的威信。方法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牵引学生听者的注意力离开本题。不了了之。孔子可不是愚直的腐儒啊!瞎扯乱真,胡语灭理。你看看他的回答文对题吧?但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名人效应,名人放一个屁都是香的,都是一台戏。
本着积极肯定的态度来看,可以看见另一番光景了。我们改变态度是有理由的,那就是论语作者为什么要记录这一章?不记录,谁也不知道,对不对?即记录这一句肯定有什么用,积极的作用。你与石一道来想一想这一章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好吧?
我们看到,“门弟子”了,那么门弟子是什么弟子呢?前面已经分析得出,孔子的学校有两种班,一个的启蒙教育的小学班,一个是相互切磋的研究生班,“研究生”们象子路、子贡他们,随时回来的老门生,门弟子很可能是“在门”的小学生。他与小学生讲一讲童话,稳定一下他们的情绪,无可厚非,甚至是正常的。这样一想,我们前面的指责是乎又有点过分了,反倒觉得是我们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孔子自己说自己“述而不作”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有口头的阐述而没有文字的著述,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他自己的理论是以口头语言方式进行的,但对他人的著作,孔子并不是没有“作”,之所以不说自己作,作了也不留名,他是在尽义务。孔子晚年对传世经典、文献等做了大量的修订工作,目的使他们回归“雅正”和“去伪存真”和“发展”。比如他认为郑乐(国名可能记错)有“淫”,他就重新修订,去“淫”而回归雅正。
比如台湾的学者所著的周易(研究)认为,易经经过三圣的修订,第三圣就是指孔子,顺便讲的是易经以前一直在充实中,充实的人也都是不留名的,这也是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孔子又说了自己是信而好古,私下里以彭祖自比的。信加好,历史中有正有邪,他信什么?一定是信邪不压正,正继续而邪迟早被历史淘汰出局!因而就有了好的逻辑,爱好研究历史,去除糟粕,留下精华传世他有这个资格,因为他自己认为他的水平达到了“老彭“的境界,老彭应该是古代的研究历史的大师。
在这些过程中,他一定有创新,但他不要以这些成名,而是毫不犹豫地反哺给先人,将自己的学说托古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保守,只相信古是知识分子将“新”藏在古里销售出去的一个原因。只要自己的思想或主张得以传世就可以了,自己成名不成名无关紧要。所以,孔子对关于自己有无创新的问题,基本是不回答的回避态度。
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