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过错,只要不是明知故犯,就要坚持“过而不改是谓过”的认知。允许人们犯错误,以便人在实践中感知标准这个度,在及时调整言行中贯彻这个标准,人与度的磨合。而在原始人类,这是人类把握标准把握度的唯一途径。
其实孔子的话具有鼓励人大胆实践、行动的意思。但我们都知道经验主义的不善之处。务必要用思考化机械的实践、被动的经验为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经验,即试验精神。知与行的合一、思想贯彻始终而拉长始终而构成循环。
按经验论,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获得要依靠学习。这是其一,其二直接经验的不足既可能造成思想材料的不足而使思想无益,也可能造成智慧的无益,即通过学习不但可以学到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认识论、认识论的方法论!后者更有益于认识能力的提高、智慧的提升。间接经验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认知的思考活动很是勤奋,但效果不好,不如学习。第一充分肯定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第二充分肯定勤于思考的必要性。第三充分肯定学习的重要性,但主张先思后学。第四思无益无效益,一定有认识能力不足的原因,所以学习的目的一是获得间接经验二是提高认识能力。学习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学、识相长。我们看到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而把握度;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而把握度;通过学习获得学习方法、认识方法而认识度。逐步把握各种标准各种度,通过改过、解惑、修慝的攻击己恶、徙义等实现崇德的愿望,并德逐步提高加厚,厚德载物,人成为真人而弘道!大家看这三章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有原理有操作技术。
盛东风:请畅谈。步石:过并不唯道德论的过,既相对道德规范而言,又是相对技术标准而言。即一切事物皆有标准。都可能过。德也不是唯道德论的德,既有仁也有知识。缺一不可。改过是自己的事情。改过需要标准,标准需要独立自主建立。所以孔子说思无益不如学,看看人家的,但不能盲目取,要判断是否正确是否适合自己。在论语,孔子讲了知,行,思,学,识。需要后人的综合。但以前只是往道德论上想,跑偏了。特别的是丢失知识的知识,即认识论,认识论的方法论。所以中国人曾经被黑格尔定性为善于模仿的族群。呵呵。改过,解惑,修慝而改恶,徙义,实现人崇德的需要。
大家想想看,论语是不是有认识论?是不是被遗忘?而它可是知识的知识啊!遗忘它,思想死,我思故我在,思想死,我不在。请道德的道德家们,莫继续犯罪!!!让人们掌握知识的知识,才具备基本道德。否则你哪里算有道德?
(本章完)
………………………………
第134章 相互弘扬(4)
第六十三章相互弘扬(4)
不传知识的知识,最后只有道德家一人有德,听众都只有仁而没有德了。明了?一个牧羊人,赶着一个大羊群,在茫茫大草原漫游,牧羊人和狼都高兴,虽然不来往,实际是友邻。这个牧羊人硬将草羊合一充当天人合一。人们应该理解羊倌好当啊。
唯道德家就是牧羊人,他做的事可称为牧羊。石的牧羊论如果你不能意会的笑,说明你很年轻,并不知在好多年前好多年出现过的羊性论和奴性论。它是本性决定论。仔细想想,它其实很残酷无情。
1840之后,中华民族一直在反思。我的反思:在思想界,在理论里,在儒学唯我独尊进行时,在文化思维中,孔子对知识的知识的重视和提出的原理被有意无意的忘却掉。于是出现愚忠,愚信,愚孝,仁义道德说教堕落为愚弄民众的工具。
一切皆可以开化人,一切皆可以愚弄人,所以,你的那个孝同样可以愚弄人!愚弄定义:使人丧失自我认识能力!
责任意识是现代道德的中心内容。现代道德理论早已向精深处发展,比如职业道德,早不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的泛泛而谈了。
尊重人性是道德规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崇尚道德教化的人指出科技有利有弊,对的,因任何事物有利有弊。但他忘记,按此理论,道德教化也应该是有利有弊的,那为什么只讲好处不讲坏处呢?为什么只提人家的坏处不提人家的好处呢?任何事物有利有弊,跑偏必将侧翻,这就是中庸属于至德的机密。
科技的所谓弊端,在其自身,要依靠科技发展来避免,绝不能搞无才便是德那一套了。孝是文化的根论已经愚弄民众好几百年了,现在又拿出来愚弄年轻人了。
崇德是中国主流文化的根,认识能力是崇德的根,认识论的方法论是崇德的技术!有了仁心有了知识,难道还不知孝顺?不但有孝心,关键有能力孝顺!人能弘道是指人有其潜能,要果真能,不但要有其心还要有其实力技能。比如弘孝道,不但要有孝心,还得有能力践行孝行!
大家都知道,知识分子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可孔子提出的是弘道啊!孔子说志于道,传道哪里是志于道呢,至多只不过是志于传道罢了。而将孔子的弘道降低为传道也就算了,可为何愚忠愚信呢?愚忠愚信也就算了,为何还巧言令色,标榜自己呢?
说教者自己愚忠愚信,也是示范作用。弘道,必须逻辑演绎,或创新而创造。即正位立新和新道立新。用这个大师,那个名人的话来说经典教导人,那么不但会造成原著原旨的走样,还可能造成名人名言的走样。
说自己的话,这也是论语,孔子的思想交流的一个原则!因为你引用名人名言,到底是你自己在说话,还是名人在说话?思想交流的忌讳,自己无言!做代言人,在本质上无思想交流。比如教师上课讲理论,一般都是介绍而并不演绎,也不说自己观点。
所以都是在说别人的思想,即并无自己的思想。通常,教师属于代言人。当然教师有自己的思想,但没说出来。所以既然是传道,还有思想吗?只一老思想,没新思想。用几千年,才败落,证明老思想厉害,但不能证明仍然厉害。
离开原著的讲解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有翻译、诠释、逻辑演绎这些严格根据原旨来的才是表里一致的。尽管可能翻译错误,但性质不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宋明理学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学术理论的新道立新的弘道。思想者的视角从道德开始转向道理,即事理、物理,可简称为物理。理性分析走向前台。格物致知就是科学试验与实验而并非别的什么神秘之物。
格物就是相当于现在我们在实验室给化学物质创造特定条件!记忆已经不清楚,好象是王阳明吧,用一段竹子作为“一”而进行分割实验,然后得出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著名哲学论断!格物致知在当时时代属于意识革命,就是试验精神,在后来在西方好象是伽利略出来一句名言――一切推理,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与“格物致知”意思相同。而不讲事实不讲数据的定性的唯道德论是可以跟着感觉走而乱说的。
你能说出道德理念与道理理念的本质区别吗?最大的区别前者有人而后者没有,特别是物理的理念里,人也被当作一种物看待的。我讲的这些如果你不能接受,那是你受唯道德论的影响太深了。也说明要改变。区别还有道德意识全体,那么道理意识经络。
道理即意识“道里”,按道理处理事物就是把道里的事物处理好就行了。打个比方,你开车来到一桥上,远见一女子坐桥栏杆上而身体已经前倾,危险是很明显的了,但是要跳水自尽,按道德,你应该停车救人,按安全驾驶道理,则可救可不救。
顺便说的是,基于神学而又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社会哲学的特点是“无人”,是属于物本主义的;相反基于儒学的论语的道德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社会科学的特点是“有人”,是人本主义的。
请大家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能让西方的物本主义的社会学思想来统治我们东方的人本主义的儒家思想吗?反过来怎么样?以我看都是行不通的!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不被人们所重视而已。
“人物”一词就是回答,人物的理念里,人既是人也是物,这符合客观事实。但人在前而物在后,这也符合客观事实。因为人有精神,才成为人的,精神是人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