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先锋廖化-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羌豪40余人,并放兵斩杀千余羌人。诸羌怨怒,遂进攻汉金城郡。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遣后将军赵充国率兵6万予以重创。先零等羌余部一支退居青海湖西南;另一支南渡湟水退居大、小榆谷及河曲等地,并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迅速发展壮大。王莽执政初,青海湖、大小榆谷地区的先零羌反叛,势力蔓延至陇西等郡。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汉将来歙、马援等击败先零羌于临洮、浩门、允吾谷、唐翼谷等地,并迁其降众于天水、陇西、扶风3郡。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再次起兵反汉,次年春败汉将邓骘于冀西,冬又败汉将任尚于平襄。1 1月,先零羌酋滇零称天子于北地,寇三辅,东犯赵、魏,南人益州。此后数年中先零羌攻地破城,屡败汉军。永初七年(113年),汉将侯霸、马贤击败先零羌。元初三年(116年),汉将任尚败先零羌于丁奚城和北地。桓帝延熹四年(1 61年),羌零吾与先零又起兵于陇右,进攻关中,汉遣中郎将皇甫规击羌,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降者10余万。之后,汉将段颍分别击先零羌于安定、高平、苦水等地,又追击至奢延泽、洛川等地,先零羌势力大减。灵帝中平元年(1 84年),北地先零羌与诸羌发动叛乱:攻占陇右;次年进兵三辅,汉将张温、董卓率兵3万讨先零羌。又经10余年战争,先零羌力量逐渐衰亡。——出自百度百科
………………………………

义渠安国

义渠安国,姓义渠,名安国。西汉义渠(今甘肃庆阳及泾川一带)人。古义渠族遗民,以族为姓。宣帝时为光禄大夫,奉命巡视诸羌,先零羌首领请求将牧区迁往湟水北面,他不经奏请即行许诺,诸羌由此渡过湟水北进。元康三年(前63)先零羌与诸羌解仇为盟。神爵元年(前61),汉又派他巡视羌人地区,至则召先零诸羌首领三十余人,以桀黠为名,均加诛杀,激起羌人反叛。旋被任为骑都尉率兵御羌,为羌击败,引归。
………………………………

研种羌

古代羌人部落之一。羌人首领研所率领的部落。研为无戈爰剑的五世孙、忍的九子之一,从爰剑种五世至研。研最豪健,自后以研究种号。秦献公时(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西羌诸部落分散各地,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忍子研之部落也居牧于湟水流域。秦孝公时(公元前361~公元前338年)雄强,威服羌戎,孝公曾使太子驷率研等92部落朝觐周显王(公元前368~公元前321年)。后衍生出烧当等羌种,遂消亡。
………………………………

封养羌

古代羌人部落之一。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羌解仇结盟,起兵反汉,次年被汉将李息等击败。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牢姐羌参加以烧当羌为首的羌人起义,败汉天水郡兵于白石。
………………………………

牢姐羌

    牢姐羌是古代羌人部落之一,先零羌种,活跃于汉朝。汉初居陇西郡西境至湟水下游以南。西汉时,牢姐羌与封养羌曾结为部落联盟组织。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羌解仇结盟,起兵反汉,次年被汉将李息等击败。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牢姐羌参加以烧当羌为首的羌人起义,败汉天水郡兵于白石。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陇西牢姐羌随汉护羌校尉周鲔、金城太守侯霸等出塞,与烧当羌首领迷唐战于允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汉骑都尉马贤与侯霸掩击零昌别部牢姐羌于安定,斩千人,得驴骡骆驼马牛羊2万余头,后将大批牢姐羌人安置于安定等地。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先零、牢姐等羌攻并、凉及三辅地区,次年乞降。
………………………………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郡级区划相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五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汉书西域传》)。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强大实力,于是在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胜后,匈奴右部王的活动中心已迁至天山东部一带。

    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的两次通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系西域的一些势力抗击匈奴。虽然其目的没有达到,但却一方面使汉朝对西域的了解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从而为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并最终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汉朝势力最初进入西域后,虽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掌控西域,但由于汉朝政府有着较为成熟的统治理念。在统治方式上,注重政权机构的建设,将内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等,变通地实施于边疆地区,打破了西域地区“无所统一”政治格局,从而把西域诸国有机地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体系之内。同时,汉朝发达的经济,也对西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内地与西域经济的互补与交流,最终导致西域的经济与内地的经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一旦确立,就相对比匈奴在西域的统治更为稳固。

    公元前108年,应乌孙昆莫(王)之请,汉武帝将宗室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昆莫,几年后,细君公主去世,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04年将另一位宗室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昆莫。汉朝与乌孙的关系愈益密切。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王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派往汉朝的使者络绎不绝,各族商人也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西域之间。在当时人烟稀少、道路艰险的情况下,为了保障这条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汉朝政府于公元前101年设置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人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应出使西域的使者。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派驻西域的第一个官员。

    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车师(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不久以后,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位的日逐王先贤掸被人篡权后又遭排挤,于神爵二年(前60年)秋率万余众投附汉王朝,汉派遣郑吉迎接日逐王,并封其为归德侯。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匈奴的“僮仆都尉”自此而罢,自楼兰经车师前部的西域北道得以畅通。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宣帝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每年的俸禄是二千石粮食。其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等。

    公元前48年西汉政府在车师置戊己校尉,其基本职责是屯田积谷。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西域都护所辖西域各国的国王及主要官员,由汉王朝赐予印绶。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都护统辖西域诸国有48国,“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苏地区的古城中发掘出一枚西汉时期曾任西域都护的李崇的印,还发现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即汉朝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这些都反映了西汉在西域设官置守、任命各级官员的情况。

    中国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始设置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