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先锋廖化-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说服了周公和众臣,他说: “楯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为我们的军队洒扫清道;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此马不好,让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安排。”武王听后也坚定了信心,决定照师尚父的指挥安排行动。姜尚为了防止再有人生二心,影响士气,遂采取断然措施,过桥毁桥,过栈烧栈,渡完最后一条河,把船全部沉毁。他向三军宣布: “太子(武王)为民伐罪,为父报仇,我等要怀必死的决心去换取伐纣的胜利,只有前进没有退路。”于是大军个个争先,人人拼命,各路诸侯也效法周军,义无反顾,直扑殷都朝歌。

    在殷郊牧野,姜尚率诸侯联军,与殷纣王的17万大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旷古稀有的大战。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斩纣王和妲己头以示众。遂诏告天下,宣布殷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周王朝定鼎,武王封赏功臣谋士,师尚父姜太公凭着在兴周灭纣中的首功被封于齐。太公封齐,是武王与太公靖边安周的重大决策之一。当时,齐地方国林立,势力强盛,其中实力强大者不下十余国,如莱国、杞国、谭国、蒲姑国、奄国,还有熊国、夷维等国,这些地方邦国世居东夷,繁衍生息,根深蒂固,又因他们的居地犬牙交错,而且广交天下,形成了宽缓阔达、尚武崇仁、凝重自信的民族性格。殷商曾多次征讨,均未能臣服他们。由于他们不附中原已久,周朝建立以后,他们也仍然因疑忌周王朝的征讨而与周对立,这样周王朝的东部边境就难于安宁。因此,让一个熟知东夷地理风土、人情,且又智谋权变之人去镇守东方,那是再好不过了,而太公姜尚出身东夷,熟悉当地情况,且又老谋深算,机智权变,正符合这一要求。况且太公佐武王伐纣兴周,为西周三公首辅大臣,功盖天下,正可以封齐以奖其功,也可以威慑诸夷以靖边患。

    公元前1051年,也就是武王二年,88岁的姜尚封于齐,都营丘。领封之后,太公带领文武百官,携家人侍从,车乘辎重,浩浩荡荡,东行就国。他们昼行夜宿,走了好几天还没进入齐地境内。这天他们住旅馆不久,就听店主人说: “有道是机会难得易失,这些人行动不紧不慢,哪像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太公知这话中有话,预料前途可能有阻碍,随即命令一行人,夜衣而行,黎明至国。到达营丘才知,果然已有外患发生,莱人听说太公来营丘建都,急发兵来争。太公先礼后兵,一场大战,击败莱侯,占领营丘,建都称齐。

    太公建都营丘后,又遇到了内部“顽民”的阻扰。一个是《春秋繁露》记载的“诛司寇营汤以定齐国”事件。司寇营汤,巧言令色,对太公的政令缓办慢行,对百姓暴虐滥杀无辜。但口才很好,能言善辩,且阳奉阴违,惑乱百姓,满口“仁义”。太公劝说他,不听从,太公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 《韩非子》又载:太公封齐时,当地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居士狂矞、华士兄弟,他们扬言: “我们不为天子臣,不做诸侯官,自己耕种粮食吃,自己掘井饮水,自食其力,不求名不求利。”太公入齐后听说此二人有贤名,三次登门拜访,想让他们为国家效力,但二人闭门不见,拒绝聘用。太公为了政令畅通,下令处罚他们。消息传到周公那里,周公派人传话给太公: “听说二人有贤名,处罚贤人恐怕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太公回答说: “他们宣扬不为天子臣,不为诸侯做事,不为国家尽任何义务,这是贤人的行为吗?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们那样,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无法实行,那么,国还像国吗这样的人不但不是贤人,而是害群之马。害群之马不除,怎能使群马为我所用”于是太公下令诛狂矞、华士兄弟,从此再无违抗命令法规之事发生,局面迅速安定。五个月后即向周公“报政”,即汇报封齐定国后的安定局面,周公闻报十分惊讶,在这样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土著人性格难驯的地域,在这么短的时间能使大片疆域安定,确实是一个奇迹。据记载,齐国初封面积已达方500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称: “昔吾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周公问治齐之方略。太公回答说: “尊贤尚功,因俗简礼,凡是有德有能的人,不管氏族同异,愿为齐出力的,均安排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东夷传统礼俗,允许沿袭使用,若有改变,也是向利于民的方向发展。所以很快就得到士民们的拥护,实现了朝野归心。”周公听了太公的话,感慨地说: “为政简易,便民顺情行政,民人自然乐于接受并为之效力,鲁国的后代恐怕要面北朝齐了。”

    太公安定了大局之后,立即着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营丘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并不好, 《史记货殖列传》载: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 “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太公以其超人的谋略智慧,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务实求功的基本指导思想。制定了三大基本国策: “举贤尚功”, “因俗简礼”,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举贤尚功,就是选拔有才德、有建树的人,给爵位,授实权,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并督创实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事实证明,太公这条“举贤尚功”的用人路线,是他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的表现,突破西周“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从而为后来“齐日大至于霸”的业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俗简礼,就是因东夷土著之俗,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的民情。齐地是中国早期开发区,伏羲、炎帝、蚩尤、共工均曾居于此,所以这里虽农业滞后但却是制造舟车、冶铸兵器的肇始之地,有尚武重仁的传统,蕴藏着全面发展的无穷潜力。太公深知,要发挥这一优势,就要调动广大士民的积极性。因此,太公采取了“敬其众,合其亲,因其明,顺其常”的策略,要求官吏们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同上)以争取民心,激发士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周礼,既保持了它的权威性,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程序,从齐地民俗的特点出发,两相结合,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于周礼的新制,从而调动了齐民兴齐建国最大的积极性,开改革开放的先河。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太公封齐之初,营丘一带原是一片荒凉的草莱之地,虽然齐无膏壤千里,但也有自己的优势。营丘西境有盛产高品位的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著名又叫铁山。迤东有杜山,储铜矿丰富。北境靠清河临济水,两水入海处构成了天然的鱼盐产区,地潟卤宜种桑麻,纺织品早已知名,从而构成了齐地发达的丝麻纺织业。太公依此制定了有利于发挥这些优势的经济政策,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他在注重发展麦、黍、稻生产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桑麻种植。舟车兵器制造,劝女工极技巧。 《论衡》说: “齐女世刺绣,恒女无不 能。”说明当时已有规模可观的纺织、刺绣手工业。与开发矿业和冶铁相匹配的,就是煮盐捕捞,向河海求利,盐是人的生活必需品,市场广阔,因而很快成了齐国的支柱产业。河海之利进一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农、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太公把“通末业”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保障之一。 “末”即指工商业,这里特指商业。太公一方面重视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捕捞,积累了大批的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商业贸易,必使齐国货物遍利天下,发展与各国的通商贸易,以实现财蓄货殖、富民强国的目标。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使一个“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变成“世为强国”的大齐。

    太公封齐治齐,正欲大展鸿图之时,接到西周讣告:武王驾崩。太公看罢,十分震惊。刚灭殷二年,天下未稳,世子姬诵年仅10岁,难以临朝执政,若不及时定王权、安天下,新生的政权将吉凶难料。此时可谓西周的存亡之际,事关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