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黄巾神将-第6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对于肥料,赵徽也只是很小的时候,看过村里的人自己弄过简易的化肥。有的十天半月就行了。

    都是一些动物的肝脏,还有一些干草,很多东西混在一起搅拌。

    印象很是模糊,赵徽估计要多试验几次。

    但是他知道,根据不同的东西发酵,会有氮肥钾肥磷肥等。

    黄巾寨的后面,挖了十几个大坑。

    每个坑都堆积很多东西。

    有的大坑中,是粪便,有的是动物的肝脏皮毛,还有的是蛋壳蓖麻等等。

    边上也是开垦了许多田地。

    还有黑风寨的田地,明年也会作为试验田地。

    赵徽亲自带着沈逵他们,将黑风寨周围的田地,分成了十几块标记。

    对于黄巾寨后面的大坑,赵徽还是很有信心,用这些大坑中的肥料,可以让田地增产。

    但是增产多少,哪一种最好,还是要等明年试过了才会知道。

    赵徽在黄巾寨中待了有一个多月,这才返回邺城。

    今年开始弄肥料,想要肥料在整个冀州幽州推行,至少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明年只在太行山中试验,后年会在邺城蓟城等周边推行。

    大后年,差不多北边四州的百姓,都会知道肥料的好处,然后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制作使用新式肥料了。

    除了肥料之外,赵徽还交代给沈逵一个任务。

    那就是提高作物的产量。

    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另外提高产量的还有很多方法。

    提高作物的品质,培育新的品种,只是这些方法,却是不如肥料来的直接快速。

    一个新的品种培育,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如果能够培育出超级水稻超级小麦,那么大汉的百姓将再也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想一想,现在大汉的田地,亩产差不多在五石左右,如果翻上十倍,一个人将可以轻易的养活一大家子人。

    那个时候,粮食将会成为大汉最便宜的东西。

    不过想要弄出超级物种,以沈逵他们现在的能力,基本没有可能。

    但是如果能够增加一两成,对于大汉百姓来说,也是天大的福音。

    肥料增加一两成,作物自己在增加一两成。

    足以让大汉现在的百姓丰衣足食了。

    黄巾寨黑风寨,每年会田地中,涨势最好,果实最多的作物,留下来作为母种。

    另外,沈逵他们也会对各个作物进行嫁接。

    赵徽离开的时候,黑风寨中也是挖了很多大坑,开始制作肥料。

    留在黑风寨中的这些人,非常信任赵徽。

    虽然这些大坑中还在发酵的肥料,还没有经过试验,可是黑风寨中的人,都愿意来年使用这些肥料。

    他们愿意用一年的时间,来为赵徽做试验。

    他们相信赵徽,他们不怕这些新肥料没有效果。

    百姓们,大多都不会去想着变化,他们只是祖祖辈辈这样下来。

    爷爷如此,父亲如此,到了儿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如此耕作。

    接受的只是父辈们的经验。

    秧苗间为什么要割开一点,要留有空隙?

    很多农夫也说原因来。

    只是知道,如果秧苗插的太密集,秧苗长不好。

    在赵徽回到邺城的时候。

    袁术也是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

    寿春的皇宫,已经被一把火给烧掉了。

    皇宫中,那些袁术让人弄来的三千佳丽,都已经逃走。

    运气好的,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运气稍微不好一点的,可能被送进豪绅的家中,或者成为那个百姓的女人。

    毕竟能够被袁术看中,送进皇宫的,绝对都是美人,就没有一个是丑的。

    运气更不好的,可能流落街头,衣不蔽体。

    袁术带着剩下残兵败将,离开了寿春。

    袁绍早就死了,现在的袁术,举目望去,他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投奔的人。

    放眼望去,全都是他的敌人。

    水师已经败了。

    袁术手中,现在只有五万人了。

    身边的将领,也就剩下一个纪灵。

    其他的,要么被杀了,要么已经跑了,还有的投降了孙策。

    城池,一座一座陷落,一座一座打开城门迎接孙策。

    袁术,再没有回天之力。


………………………………

第834章 草原人融入大汉

    幽州,冀州,青州的仓库,已经都堆满了粮食。

    秋日已经过去。

    站在邺城城门上,放眼望去,城外的田地,已是光秃秃的一片。

    远处的连绵的山峦毫无变化,只有走进了,才会看到裸露在外的黄色黑色的地皮,不过更多的地方,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落叶,脚踩在上面,咯吱咯吱响。

    有一些树叶已经腐烂,发散出一股腐臭气味。

    赵徽靠在一块大石上,赵烺趴在他的脚面,缓缓的爬动,眼睛盯着地面,小手扒拉着,寻找地上的小蚂蚁。

    这个冬天,应该是赵徽最悠闲的时间了。

    各地的秋收,都没有大问题。

    程远志在乌丸那边种的粮食,也都全都收割好。

    乌丸鲜卑部落,如今都不敢盯着那些粮草。

    就连匈奴人,也像是忽略了这块万亩田地。

    虽然是在草原,可是田地中,到处都是堡垒。

    这些年,程远志将这里打造的更加稳固。

    虽然没有城墙,可也当得上固若金汤。

    匈奴人攻打过两次,但是两次都全军覆没。

    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敢窥视这一片田地了。

    无数的堡垒,无数的地道纵横相连,地面上,还不满了铁刺,还有绳索。

    当初来到乌丸的百姓,家中的粮食早就堆满了。

    一年到头,不仅不要挨饿,而且每年还有了余粮。

    这在以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

    虽然离开了故土,心中有些不舍。

    但是这里,他们能够活的更好。

    当初是冲着来这里,可以免除赋税。

    如今虽然,减免赋税的福利已经没有了,但是没有人想着回去。

    当初以为的危险也不存在。

    如今已经有人将老家的妻儿带了过来。

    准备在这里落地生根。

    这里的土地,比之幽州更加肥沃。

    所以即使日子变好了,也没有人愿意回去。

    反而当初同村的人中,也有很多人跟着来到乌丸。

    而原本的乌丸部落,如今早已不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

    他们在汉人的帮助下,有一部分人也已经开始耕种。

    虽然还少,但是确实已经有了改变。

    而随着这些改变,乌丸人开始渐渐融入了大汉百姓中,他们很多习惯,开始朝着大汉变化。

    饮食,穿衣,礼仪,最明显的还是他们的房屋。

    来到乌丸的汉人,如今住的都是木屋。虽然简陋了一点,可住的却比那些帐篷要更舒服。

    乌丸部落中,如今也是有了很多屋舍。

    特别是部落的首领,在程远志的帮助下,很多都已经住进了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宫殿。

    有了宫殿,有了家,游牧民族等于就有了根。

    游牧民族有了根,他们就不再是游牧民族了。

    他们的部落首领,会舍得不宫殿,会不愿意离开。

    不管是乌丸还是鲜卑,以及更强大的匈奴,他们之所以要四处迁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要逐草而居。

    哪里的草肥美,他们就会迁徙到哪里。

    一个部落通常也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太久。

    牧民手中的牛羊太多,很容易就吃光一个区域的嫩草。

    但是如今,很多人开始了耕种,随之他们手中的牛羊减少了。

    让他们不至于很快,就吃光一个区域的青草。

    即使现在部落周围的青草,已经不够肥美,但是很多都没有再度迁徙。

    而是家中的人,独自赶着牛羊,走上数十里,在外面度过十天半月,然后再赶着牛羊回来。

    他们已经有了定居的习惯,这对于大汉来说,对于赵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他们开始定居,赵徽就越容易管制他们。

    他们就越不容易动乱,即使想要生乱,他们也会有了顾虑。

    不管是大汉的百姓,还是草原上的牧民,心中向往的都是美好的生活。

    大汉的百姓,喜欢安居乐业。

    草原上的牧民,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风餐露宿,以前他们是不得已,为了生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