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天的时候,日子将会非常的苦。
好在除了并州之外,幽州冀州青州,都没有灾害,亩产和往年差不了多少。
不过这些年,赵徽也已经察觉到,即使冀州幽州风调雨顺,百姓一年也是勤勤恳恳,可是到头来,一年所得总是会比上一年少。
虽然少的不多,而且连百姓自己都没有太大的感觉。
可是赵徽有调查过,有派人分别量过亩产。
平均每年,差不多亩产会少一斗。
现在种粟米,亩产在五石左右,一石等于十斗。
百姓察觉不出来,可是赵徽心中却有着担忧。
这些田地的肥力都在下降。
而且减产的幅度在加快。
在过几年,甚至亩产会直接减少一半。
如果在来一个旱灾水灾,或者虫灾,颗粒无收也是很有可能。
“传令太史慈,并州今年受到旱灾影响到区域,赋税减免。”
并州的田地,干旱区域居多,土地肥沃远不如冀州幽州。
亩产减少两成,会直接要来很多人的命。
一些人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将家中的女儿,送去给别人,或者送去豪绅家中做丫鬟。
家中少一张嘴,其他人才有可能撑到明年。
如果还不信,家中的老人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绝食而死。
他们老人,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没人想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些老父老母,心甘情愿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活下去。
赵徽的指令到达并州,让这些家庭,免了不忍言之事发生。
不用交赋税,这些受干旱影响到百姓,咬咬牙,说不定就撑过去了。
只是一个免除赋税,就让无数心中绝望的百姓,心中又升起了希望。
他们还有救。
不用将女儿送给别人,也不用看着让老父老母离家的背影。
赵徽没有放弃他们,太史慈没有放弃他们。
麦穗都已经割下来了,一群小孩子在田地里捡麦粒。
收割的时候,从麦穗上掉落到田地中的麦粒有很多。
一亩田的麦粒全部拾取,也够他们一家人一两天的口粮。
不过捡麦粒很辛苦,这些麦粒落在田地里,落在杂草里,需要慢慢的翻找。
好动的小孩子,也知道粮食的珍贵,他们耐着性子,趴在地上,一粒一粒的拾取地上的麦粒,小心翼翼的将这些麦粒放在布兜里。
“主公,并州那边免了赋税,明年并州军的粮草,怕是要不够了。”贾诩说道。
“不够,就从冀州,从幽州这边送过去。”赵徽并不在意。
免掉并州干旱区域的赋税,这会让并州的赋税少掉二三十万石之多。
原本这些粮食,因该是要作为并州官吏的俸禄,还有士卒的粮饷。
并州的粮食一直都不多,这些年也就是勉强自给自足,赵徽都没有从并州这边调集粮草。
但是今年赋税少了二三十万石,明年赵徽反而要提供一些粮草给并州。
“主公,若是给并州提供粮草,明年想要挥师南下,恐怕粮草也会不足。”
这就是连锁反应。
二十万石的粮草,足够发动一场战争了。
赵徽并没有后悔免除赋税的决定。
如果他只有一州之地,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可是他现在占据四州之地,就算少了三十万石,另外三州,每州提供十万石粮草就足以摆脱并州的困境。
明年,还会有很多官吏被免除,这又可以省出一部分俸禄来。
草原上,程远志还在带着人开垦新的田地。
魏双的商队,已经出了大汉,明年会带回来更多的财物和粮草。
修修补补,并州的干旱,其实对赵徽的影响不是很大。
赵徽担心的是,明年亩产又会下降。
“应该让沈逵他们把肥料弄出来了。”
赵徽决定秋收结束后,再亲自去一趟太行山。
有了肥料,亩产如果征收一两成,他就再不用愁粮草的事情了。
手中的兵力太多,每年需要的粮草很多。
即使春天的时间里,士卒也会屯田。
但是不可能几十万大军都在田里。
能有一半士卒屯田,就已经很不错了。
一场战争,必然要征调民夫,需要的粮草会成倍增加。
并州的干旱,导致粮食减产只是让赵徽心中多了一丝警惕。
只一个并州,赵徽还可以保证把灾情治理好。
可若是四州全部出现灾情,就不是那么容易治理了。
到时候会有无数流民,而且赵徽也将无力安置这些流民。
不过现在只是一个假设,事情还没有发生。
各地的收获的粮食数量,都在往邺城汇报。
“常山,今年秋收,收获粮食四百万石。”
这个数字,在冀州诸多郡中,算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
其他郡,有的就三百万石出头。
不过还是勉强算得上是一个丰收年。
百姓交了赋税,剩下的粮食,差不多都够他们吃上一年。
相对于并州百姓,冀州这边的百姓,脸上全是笑容。
赵徽收的赋税,远远低于袁绍。
在袁绍统治冀州的时候,多的要收走六成,少的也要四成五成。
他们剩下的粮食,只能勉强度日,冬天的时候,必然是每天两餐稀粥,甚至有的人家只吃一餐。
另外他们还需要另外去找吃的。
可能去采摘野果野菜,或者去山中狩猎。
很多野菜很难吃,可是他们还是得咽下去。
不管有没有营养,只要能够填一填肚子。
这是袁绍当初所在的冀州,无数百姓年复一年的生活。
而如今,赵徽的赋税比袁绍当时低了很多。
交了赋税,剩下的粮食,也基本都够他们全家人吃饱。不用在忍饥挨饿了。
虽然大汉还在乱世,可是对于幽州冀州青州的百姓来说,现在已经是盛世了。
幽州的百姓,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战争了。
冀州的百姓,这一年多,也是非常安稳。
青州并州,同样没有战事。
赵徽即使要出征,也不会影响到四州百姓。
………………………………
第833章 制化肥改良作物
太行山,黄巾寨,就是赵徽的科研所。
赵徽给沈逵等人,打开了一扇门。
如今,沈逵他们每日就在这扇门背后求索。
即使每日只是探索到一丁点的新知识,但是日积月累之下,总会有质变之时。
“老师,那些农夫不是都会将秋收后,留下的麦梗烧掉,然后洒在田地里,另外还会用粪便浇灌田地,来保持地力,保证来年可以再有丰收。”
沈逵他们之前,并没有往这方面去思考,没有想过制作肥料,让土地变得更肥沃。
他们在求索知识,但是沈逵他们,现在再把知识转为力量,转为实际上的作用,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差了一点。
“但是不管是燃烧的灰烬,还是粪便,肥力太差了,利用的效率不够。”
赵徽将这些年,幽州统计的亩产数据交给审快。
“这是一条下降的曲线。”
正常为了保证土地的肥力,很多田地都会休耕,今年种植了小麦,明年就不会再种。
但是如今土地兼并严重,普通百姓哪里舍得把田地空在那里。
也不管土地是否贫瘠,到了时节,就要播种。
不种,秋天的时候,地里不会有一颗粮食。
种了,或许很少,可是至少还有收获。
手中的田就那么多,就算不种,他们的时间也不知道用来干嘛。
“为了保证,那些农户可以收获到更多的粮食,我们必须要弄出更好的肥料。”
“老师,这肥料要如何加以改进?”有人问道。
他们都知道,如果真的弄出来更有效的肥料,对于百姓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虽然赵徽现在只是提了个头,可是黄巾寨中的这些人,此刻都很激动。
恨不得马上就开始制作肥料。
“你们也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微生物,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需要放倒几十,几百倍,我们才能够看到它们。”
赵徽稍微讲解了一些微生物:“我们这次要做的化肥,就是利用这些微生物的发酵。”
只是对于肥料,赵徽也只是很小的时候,看过村里的人自己弄过简易的化肥。有的十天半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