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詈笤谥旌耆狈ナ北恢匦缕粲茫话旆ǎ逭馐背墒斓慕煲丫挥辛耍温寤崴淙晃瞬辉趺囱悄芰故怯械摹
可是满清败局已成,再加上唯一能和朱宏三一较长短的多尔衮已经死了,何洛会就是再能打也无力回天。何洛会在济南战役被俘,再次成为明军的俘虏。不过这次他可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神武七年,赵国栋占领东北后,发现按照朝廷的命令将满洲人都杀光不太现实,不说东北地域广大,就是满洲在东北经营了上百年,根深蒂固,如果都杀光让其他少数民族怎么看?汉人今天能杀光满洲人,明天是不是就要杀光和满洲人有亲属关系的鄂伦春人?所以赵国栋上书给皇帝朱宏三,可不可以对普通满洲人网开一面?
朱宏三收到赵国栋的奏折后也很犹豫,当年他下令杀光满洲人只是在政治上彰显自己的合法性,但是没想到作为满洲人的老家东北,如果将满洲人都杀光对其他少数民族必定造成负面的影响。
这时候和满清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佟养甲也站出来为满洲人说情,所以朱宏三也就下令停止对满洲人的屠杀,同时在满洲上层贵族中挑选一些有能力的人出任官职,这样作为投降派的何洛会就进入朱宏三的法眼。
会打仗、做人没底线、有奶就是娘,这种人真是满奸的合适人物,所以朱宏三马上委任何洛会为沈阳总兵,负责配合赵国栋接收东北各地原满清的据点。
朱宏三这项措施很得人心,有了满奸何洛会的加入,原本对明朝抱有敌意的各地满清驻军,开始纷纷放下手中武器投降明军,明军很快能占领东北全境何洛会功不可没。
在神武十年东北设立三省后,吉林和辽宁都是汉人当将军,可是治所远在黑龙江入海口的黑龙江省,这个将军人选就成了问题。
黑龙江省的首府在特林,这地方在明朝初年被弃守后已经二百多年没有汉人来了,现在整个黑龙江下游都是鄂伦春人的地盘。鄂伦春人和满洲人同根同源,如果派去一个汉人当将军实在有些不妥,所以朱宏三在深思熟虑后决定让何洛会担任这个职位。
何洛会是满洲人,天然和鄂伦春人能说上话,再加上何洛会不是满洲皇族,在满洲人中威望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个黑龙江将军他去担任最合适。还有最为重要的第一点,特林地处极北,粮食、食盐等重要物资都需要从本土运去,这可以控制何洛会不能自立。
有了朱宏三的任命,何洛会带着五千满洲人去了黑龙江口的特林上任,算成了大明王朝第一个满洲高官。
这次段飞将作战计划报给赵国栋后,赵国栋感觉五千人对上俄罗斯人实在有些弱,所以才命令黑龙江将军何洛会带领属下三千鄂伦春战士助战。这样明军就有八千人,虽然不知道俄罗斯那边有多少人,但是赵国栋估计应该够用了。
赵国栋是东北总督,负责全东北的军政民政、保卫地方和清除土匪,这次反击战完全在赵国栋的职权之内,在加上动员的正式部队只有五千人,所以赵国栋并没有请示北京的皇帝朱宏三,只是给军机处发了一个备案的公文,然后就给段飞发去可以行动的命令。
赵国栋原本以为没有什么,军法中已经规定自己的职权,但是他没想到自己这份公文送到北京后却惹起了大风波。
北京的军机处在六月份接到赵国栋的公文,陈名夏不敢耽误赶紧送给朱宏三审阅。
一开始朱宏三也没放在心上,无非就是俄罗斯人挑事,边防军还击而已,动员的军队只有五千人,再加上鄂伦春人的地方部队也只有八千人,完全在赵国栋的职权之内。所以朱宏三看完后就让陈名夏将公文传给内阁,让财政部准备银子,毕竟打仗就需要花钱。
可是公文到了内阁却起了大波澜,首辅冯自用看到边将竟然不经过内阁审议、皇帝同意就敢私自与外国交兵,这可是谋逆大罪!现在赵国栋敢私自动员军队和外国开战,那以后是不是就敢私自调兵进攻京师呢?
其实这也不怪冯自用大惊小怪,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历代的中原王朝一直都在承受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危胁,但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也仅仅只能在边境地区对中原王期造成一些危害,但并洠в形<暗街性醭母敬嬖凇
北方游牧民族真正对中原王朝造成灭亡性威胁的时期,只有西晋末期五胡乱华和北宋末期的女真族入族,除此之外,就算是明末的满清兴起之后,在清廷入关之前,其实也并不具备灭亡大明的实力。
而真正让中国历代的统治者最担心害怕的,其实是來自于王朝内部掌管军队的武将叛乱和农民起义,除了两宋之外,历代王朝都会出现大规的叛乱和农民起义,沉重的打击王朝的统治基础,有的王朝在农民起义中灭亡,有的王朝尽管能够挺过去,伹也会弄得元气大伤,也维持不了多久的时间了,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举不胜数的。
而武将叛乱更不用说了,在两宋以前,统兵大将失去控制,被手下黄袍加身的比比皆是,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对于内部的防范,都要远远重于外患。而这也是内阁并不担心东北边境的俄罗斯人入侵,但对赵国栋不经请示就私自调兵却十分紧张的原因。
冯自用带着内阁几个臭老九来见朱宏三,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陛下,臣等商议过,赵国栋不经内阁准许和陛下同意,就敢兴兵和外藩作战,实在是谋逆大罪,请陛下下旨,让锦衣卫快马赶去辽东,将赵国栋锁拿回京,交于三法司重处!”
朱宏三听冯自用这么说就是一愣,怎么赵国栋犯什么法了吗?
“冯先生,为何要将朕的东北总督抓回来?赵国栋犯什么法了吗?是不是朝中有人弹劾他?”
冯自用听朱宏三这么说真是气得要死,老夫为了你的皇位鞠躬尽瘁,皇帝你自己还什么不知道?
冯自用躬身说道:“陛下,自古以来领兵大将不奉朝廷法令私自出兵,向来都是谋逆大罪!陛下,汉末军阀混战、唐末军阀割据二百多年,还有南北朝皇帝频繁更替,这都是朝廷对统兵大将失去控制的后果,所以这次赵国栋没有经过朝廷准许私自出兵,他想干什么?难道要重蹈唐末的覆辙吗?”
冯自用说完其他几个阁老也纷纷为冯自用背书,只有佟养甲,站在一边没有说什么。
朱宏三现在知道冯自用是什么意思了,不就是害怕赵国栋造反吗!
………………………………
正文 第九百一十八章 重文轻武
朱宏三知道冯自用这帮人来干什么,无非就是文官想要压制武将而已,其他什么重蹈唐末覆辙都是说辞而已。
不过这些臭老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宋代以前各朝各代却是没有好的办法约束统兵大将。在皇朝初期,各个太祖高祖本人就是领兵大将,自然能控制住手下。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那些统兵大将没了和皇帝并肩战斗的情谊,同时皇帝也不是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再加上王朝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还需要武将频繁的镇压各地叛乱,所以赵匡胤玩的那套黄袍加身就成了常事。
赵匡胤上台后害怕手下大将学习自己在玩这一手,所以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算是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这只是解决眼前问题,只要到了王朝后期,战事频繁,统兵大将还是不会受皇帝控制。
所以赵匡胤开创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制度,就是重文轻武!当然赵匡胤制定的这个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文官来欺压武将,而是从上而下的一整套制度。
宋代兵制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军是中央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用以保卫皇室、京都和镇戍地方。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即着手整顿禁军,裁汰老弱,补充精壮,又下令各地选勇壮兵士升为禁军。
赵匡胤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这支武装力量,将“殿前都点检”等禁军高级将领撤销,设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来分别统帅禁军,“三帅”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担任,他们只有将兵之权,而无发兵之权,并且时常调动。
同时设置枢密院,掌发兵之权,使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二者相互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同时,在禁军的驻屯上,又采取了“内外相维”的方针,禁军的一半驻守京师,另一半驻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