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远的影响。
格洲人倾力帮助绥国重建,十年间格洲不断加大对绥国的资助,提供给绥国一笔笔巨额资金,帮助他们振兴海军。这样,绥国人在格洲人的帮助下,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勤奋,绥国的重建工作很快跟进,城市得到了复建,航运得到了保障,资源得以继续开发,经济得以走回正轨。
为了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绥人抢在铜雀人之前率先建立了铜雀洲第一个特区,这就是南岭特区(铜雀人称赤彦岭特区)。特区的建立极大促进了绥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对绥国经济体系走向成熟的一个见证。在特区里,货币自由流通,贸易自由,文化自由,可以说除了法律之外一切自由。特区设置在南岭,主要是考虑到这里优越的自然与地缘环境,再者,也可以大力开发南岭,稳固对南岭的长久统治,引进外资,增进与南岭人的感情。可以说,在对外统治上,南岭的例子是一个典范,它成功解决了政治与民族争端,使南岭从此长久成为了绥国的一部分,促进了那里的经济增长,也延展了对东原腹地的深入。特区的建立,使绥国在南方的影响力得以扩大和恢复,铜雀北部七阀与之结为防守同盟就是一个例子。绥国利用北七阀在自己的南部建立了一条缓冲地带,同样也通过施加军事压力,得以增强在东原的影响,通过和七阀联盟,可以更好地组织对铜雀国的情报工作。更重要的是,这加深了对铜雀北方的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与威慑。在对待其他三个孟客国家的问题上,由于西方入侵也带给了他们极大的影响,格洲人直接向他们索要领土租借,致使三国与格洲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这也就影响到了一向与西方结好的绥国。三国开始不认同与绥国的友好关系,认为绥国一向袒护格人,不会向自己伸出援手,甚至还会趁火打劫。事实证明,拓科律等君王的志向远非如此短浅,为了达到更长远的统一孟客的目标,拓科律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绥国要求西方遵守孟客国家间的同盟协定,立即撤出侵占三国的领土。在李奉等人长期的灵活外交斡旋下(最关键的就在于祭出了关于绥国统一孟客计划的内容),格洲同盟终于答应了撤出相关地区,并明确了全力帮助绥国完成统一事业的政策。
这样,到拓仪文统治时期,绥国与格洲同盟在实质上已经形成了同盟体,只差书面和军队上的协定与合作了。
绥国的外交在这一时期似乎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事实上,危机也一直伴随着爆发了出来。
在管制东北的问题上,绥国人可谓挫折不绝。东北是绥国人占领时间最长,也是曾经倾注巨大心血的地方,但他们在那里的统治却异常的不顺利。首先,东北人强烈的**性质就是他们所不能掌握的(东北长期被轮流或割裂统治,这让东北人不认同任何一方,认为只有自我才能够自我救赎,他们形成了一种高度甚至极度**自主的近乎极端的民主思想),东北人认为自己摆脱了铜雀国的控制,就应该得到**,得到自由政府了,而不是处在绥国的管制之下。东北人只觉得绥国人是在利用他们,丝毫不信任他们。尽管东北人思想激进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但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他们也并非不想回归稳定,只是长期被割裂的历史已经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再相信他人了,他们更愿意能在获得**的基础上,与他国共处。
然而,显然绥国人并没能处理好这一点。他们苦于难以细微的控制这样的民族混杂、思想激进、**性极强的地区。绥国政府依旧实行着不合时宜的政策,仅仅推行了一些毫无实质性作用的改革措施。这样模糊不清的态度更加激怒了东北人的心理。他们感觉到绥国根本不适合统治东北,东北就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于是从拓科律时代开始,东北就开始了可怕的分裂。各方势力开始争夺地盘,割据一方,绥国的政府机制开始崩溃,体制垮塌,东北人民毫不接受他们的约束,公开抗议和抵制绥人政府。一时间,在东北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街道上,广场中,年轻的青年们拉起长长的游行队伍,高举着号召推翻绥政府的旗帜与标语,宣扬着自由民主的口号,践行着他们追求新世界的理想。
绥国在面对着这样的乱局的情况之下,只好大举收缩,因为他们发现,局势发展之迅速,完全不受他们的控制,而且超乎他们的想象。绥国政府极力避免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步步的妥协,直至答应他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绥**队主动撤出的情况,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和难以理解,这在当时也是应对局势的一种无奈的普遍做法。绥国人意识到他们完全阻止不了整个东北的大乱,审时度势的撤出,也就力保住了矛盾较小,政局较为稳定的盛北和盛西。这在当时,也算是一种为时不晚的补牢挽回的胜利吧。
所以,在对待东北的问题上,绥国人并没有做好,但也没有落到满盘皆输的地步。绥国人及时地保住了两地,为他们日后争雄东北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没有在东北纠缠,避免了绥国卷入东北血腥的争斗中去,也就给东北人在离开之际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
而绥军一撤出,东北也就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绥军撤走,吴余收复东北的计划没有了障碍,也就加快了他日后介入东北事务的步伐。而另一方面,东古正人更是喜出望外,他们认为在东北没有了能与他们抗衡的势力,于是在不久后就悍然发动了对东北的侵略战争。东古正人对东北的征服可谓喜忧参半,他们以袭击盛南为掩护,成功的在鼠疫的意外帮忙下不费一兵一卒夺去了整个盛东,尽管给占领军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想到,对盛南的征服让他们受到了重创,仅仅一个海子岛的所谓战果,让他们损失了几万名帝国精锐。更重要的是,这使当时离心巨大的东北人民又重新开始团结起来,这是东古正人最不想看到的。尽管这并没有打击到东古正人征服东北的信心,但在一段时间内,东古正人对东北的觊觎也就此得到了遏制。
与此同时,东北人内部的争斗也给他们自身和这一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东北人之间各自抱有不同的政治理想,于是不同的群体便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当他们的扩张和利益发生冲突时,矛盾就激化了起来,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东北人互相之间为争夺统治权交战不断,尽管他们在面对外敌时普遍都能团结起来,但一旦战事结束,内部的矛盾便会继续促使他们之间发生争斗。
东北的乱局使一切都陷入痛苦之中,它是那个时代屠杀最为频繁和动荡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和处理不当,长久地困扰着周围各国,并给东北自身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回到绥国。在社会和外局剧烈变动的形势下,王室内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首先,东康王一家独揽皇权,就遭致了宗王的不满。他们对拓显的暴崩充满怀疑,更对拓科律想一家独大的想法持强烈的反对。拓科律在位时,为了达到王室集权,极大的削弱了宗王的权力,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只是在兵权的问题上遭到了宗王一致的绝对抵制才暂告罢手。
宗王知道,东康王想永久削弱他们,苦于当时国内民心所向,于是便一直在等待时机。在侵略铜雀国和护国战争时期,机会终于来了。宗王们趁拓科律离国,开始疯狂地恢复实力,他们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组成政治同盟,以期推翻东康王一家。而实际上,拓科律明白这些宗室王亲一直就想推翻自己,所以预料到归国时一定会遇到谋反之事。所以他拖延回国,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观察局势,再加上徐琼的进攻,和交林抵抗中对宗王的打击,这些都使原本壮大起来的宗王势力又受到了彻底的抵消。
宗王的实力在这样的巨大消耗下几乎损失殆尽,他们开始瓦解,以原平王为首的亲东康王派接受和默许了拓科律对王室的改制,同意取消王室军队。而以西康王为首的反东康王一派又坚决抵制拓科律的一切改制,并且主张一定要推翻东康王的皇权。如此一来,矛盾不可避免地在宗室内部爆发,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崩溃。
以西康王被杀为标志,宗王的势力在当时基本遭到了毁灭,只是后来由于拓疏的叛乱而复燃一时而已。并且显然,拓疏趁这个机会,帮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