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吉・费列罗沉吟片刻,郑重地说道:“张先生,自从您在贵国推行‘新政’以来,贵国的经济特别是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俨然成为了潜在的新兴强国。事实上,贵国与普鲁士有着很多共同点,也有着很多潜在的共同利益。我知道,普鲁士也在您和您的使团的访问计划之中。我也相信,威廉一世陛下和奥托・冯・俾斯麦首相一定非常重视建立和发展与贵国的关系。如果您有机会见到威廉一世陛下或者奥托・冯・俾斯麦首相,我希望您能够代为斡旋,尽量避免普法战争甚至欧陆战争的爆发。”…;
张继郑重地地点点头,紧紧握住乔特・布里恩和安吉・费列罗的双手,说道:“乔特・布里恩主席,安吉・费列罗议长,所谓‘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请二位放心,张继一定全力以赴。”
说着,张继转过身,决绝地向“号角”号商船走去。
……
在“号角”号商船出航的汽笛声中,联合使团再一次踏上了征途,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正处在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复杂目光注视下的、正牵动着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人心的‘从炮弹壳子里孵出来的国家’普鲁士。
……
两天后,大西洋,北海。
普鲁士位于欧洲中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东邻波兰,西接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南部则是德意志诸邦国和奥地利。“号角”号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沿着海岸线向北、再折向东进发,大约三天,就可以从北海进入易北河,抵达普鲁士北部最大的港口汉堡。
……
两天来,“号角”号商船已经向北航行了200海里,气温明显下降了许多,微风吹过,甚至能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联合使团的成员们虽然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却也不再愿意走出船舱,来甲板上透气。
张继倒是颇有兴致,一个人站在“号角”号商船的甲板上,迎着海风,欣赏着落日的余晖。
……
张继正在出身,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回头看去时,只见大理寺少卿党逢恩在身后垂手而立,微笑着看着自己。
张继心中一动,笑着说道:“仲卿,你呈交上来的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我都看过了,记录详实、评议得当,不愧是军机章京出身,到底文笔娴熟啊。”
党逢恩笑着说道:“张大人过奖了,我们此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内容丰富,行程紧张,要想记录好考察日志,编写好考察简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张大人将如此重任交付于下官,是对下官的信任,下官自然应当竭尽全力办好这件差事。”
张继点点头,说道:“仲卿,你是屡受恭亲王爷赏识和拔擢的人。这次,恭亲王爷又亲自点将,把你选进联合使团,是有他的深意的。你深沉练达,处事得体,假以时日,一定能有所成就。仲卿,我把你视为可以推心置腹的自己人,所以,希望和你开诚布公地谈一些问题。”
………………………………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临行寄语(下)
张继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此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意义非常重大。//更新最快 //一方面,说句良心话,目前,大部分支持推行‘新政’的官员之所以支持推行‘新政’并非因为他们真心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而是因为他们出身于湘军系统和淮军系统,推行‘新政’对他们有益。在‘新政’推行的最初阶段,仅仅依靠他们已经足够了。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他们已经不能满足深入推行‘新政’的要求了。所以,必须赶在他们不能满足形势要求之前,安排他们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让他们开开眼界,受受教育,让他们打心底里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反对推行‘新政’的官员来说,安排他们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西洋诸国制度之完备、实业之发达、国力之雄厚和军备之先进也一定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使他们转向支持推行‘新政’。”
张继顿了顿,接着说道:“你原先在军机处任职,一定审阅过不少朝廷颁布的关于推行‘新政’的谕旨。那些谕旨中设计的制度不可谓不完美、推行的政策不不可谓不完善。但是,那些谕旨贯彻执行得如何呢?那些制度和政策的实际收效如何呢?想必你也是知道的,很多制度最终都流于表面,很多政策根本就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毕竟,我们设计的制度再完美、推行的政策再完善,终究还是要靠下面的那些地方官员去执行。如果下面的那些地方官员思路打不开,认识跟不上,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很好地贯彻执行那些谕旨中设计的制度、推行的政策呢?这也就是联合使团中会有那么多地方官员的原因所在。另外,‘新政’的前途如何更取决于太后和皇上的态度。只要太后和皇上支持,‘新政’就能顺利地推行下去。但是,一旦太后和皇上的态度稍有松动,那些反对推行‘新政’的官员就极有可能趁机进谗甚至落井下石,那‘新政’的推行就极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我们不仅仅需要让支持推行‘新政’的官员、反对推行‘新政’的官员都打心底里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更需要让太后和皇上也都打心底里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 ”“
党逢恩知道,张继的这番话确实称得上是开诚布公。众所周知,“新政”的主持者是曾国藩和张继,而幕后支持者则是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至于慈禧太后,她从未直接表明过“新政”的态度,只是持默许的态度。而这个大清国事实上的统治者对于“新政”的态度如何却是事关全局、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朝野上下都很清楚,慈禧太后打心底里并不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她之所以持默许的态度,为的不过是“皇权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十二个字。但是,作为治下臣民,纵然知道这种公开的秘密,谁又敢像这样公开表示出来呢?因此,张继既然能对自己推心置腹地说这番话,可见他是足够信任自己的。
想到这里,党逢恩也不由得有些激动,郑重地说道:“张大人,您需要党某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党某一定万死不辞。”
张继拍拍党逢恩的肩膀,笑着说道:“仲卿,恭亲王爷提拔你去大理寺任职,不过是为了给你提供一个历练的机会。说得直白一些,大理寺那种闲散衙门不过是一块跳板。你文笔娴熟、处事干练,我希望能调你到‘新政’规划部来,协助中堂大人和我推动‘新政’大业,不知你愿不愿意。”…;
听到张继这么说,党逢恩拱手道:“张大人,‘国士遇我,国士报之’,我一定竭尽全力,不辜负恭亲王爷、中堂大人和您的一番苦心。”
张继点点头,笑着说道:“我刚才也说过了,我们更需要让太后和皇上也都打心底里认同‘新政’的理念和举措。但是,我们又不能请太后和皇上亲自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因此,我们就需要将这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的心得汇总起来,以《联合使团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报告》的形式呈交给太后和皇上。这份考察报告的分量很重,难度也很大。既要详实地记录所见所闻,又要考虑到太后和皇上的接受能力。既要中肯地发表评议,又要处处从朝廷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我想,就由你来执笔,以那些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为基础,结合你个人的思考,进一步整合、润色,最后,再由我来定稿。”
党逢恩郑重地点点头,说道:“请张大人放心,下官即日起就开始。”
张继点点头,笑着说道:“也不急于这一时三刻,你可以先梳理梳理之前的那些考察日志和考察简报。等到对普鲁士、俄国和美国的考察结束之后,我想召集联合使团的同仁们开会,就这次赴西洋诸国考察‘新政’的心得进行讨论,在我们联合使团内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起草考察报告。毕竟,这份考察报告是以联合使团的名义呈交的,需要由联合使团的同仁们连署,其内容也就必须得到联合使团的同仁们的一致认可。”
党逢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沉默不语。不过,迟疑的片刻之后,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说道:“张大人,下官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继笑着说道:“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