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考虑封爵或者赐些御用器物。虽然是认捐,但朝廷还是要归还的,就以五年为期吧,字据是不必立的,到时候让他们执户部的收条来取会就行。你先按我的意思拟个章程,我这就去请旨施行。”
……
半个月后,天津直隶总督衙府,张继正在账房里统计近期调拨和认捐来的物资,曾国藩推门进来了。
张继看他满脸喜气,就知道一定有什么要紧物资送到了。果然,不等张继问,曾国藩就说道:“松涛,好消息啊,喀尔喀蒙古的几位王爷联名送来二十门红衣大炮、三千匹战马,还说随行护送的一千名骑兵也留下听我们调遣。”
张继心算一下道:“中堂大人,这样一来,我们的红衣大炮就达到一百二十门了,再加上金陵制造局马上就要送到的二十门仿制普鲁士的克虏伯大炮,咱们基本可以组建一支炮兵了。步兵方面,现在归我们节制的直隶、山东、热河三省驻军共计十三万,其中直接由我们掌握的除去原有的三万湘军,还有直隶的一万五千绿营,山东的两万绿营,可以按照左、中、右军编制,由湘军担任中军。骑兵方面,主要是热河的五千骑兵,还有这次的一千蒙古骑兵。我们暂时还没有像样的水师,不过我已经下令直隶沿海州县官府出钱组织当地渔民组建“水鬼”,虽然是团练,必要时一定派得上用场的。粮饷方面,在京的其他宗室贵胄和朝廷大员们此次共认捐一千六百八十七万两,加上直隶、热河、山东三省士绅们认捐的四百三十五万两,一共是两千一百二十二万两,粮草和一应辎重都十分充足,足够用上几年的了。”
曾国藩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很好,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剩下的就是好好规划作战方案了。”
张继接过话头,缓缓道:“中堂大人,您说到作战方案,我倒有一些建议想讲,只是不知合不合时宜?”
曾国藩诧异道:“你我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讲的?你几时变得这般客气起来?”
张继道:“中堂大人,并非是我客气,实在是这些建议或许太过耸人听闻了。”
曾国藩正色道:“松涛,你别有负担,但讲无妨。倘若讲得有理,我便采纳了你的建议。倘若无力,我只当没有听到过罢了。”
张继道:“那好,中堂大人,现在有我们直接掌握的军队大约有七万多人,但是这么些人却没有固定的编制、号令,即便能为我所用,用起来也不会顺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想应该请朝廷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名号和编制,‘靖边军’也罢,‘护国军’也行。否则,我们以湘军之名代八旗、绿营行守土之责,终归不妥。一旦有了统一的名号和编制,我们指挥起来会得心应手些。此外,我留学英国时曾研究过欧洲各国的军事指挥制度,感觉普鲁士的最为合理。战争期间,普鲁士会在每一个作战单位之下设立参谋本部从事情报分析、收集、方案制定和作战指挥工作,原来我建议您在湘军实行将领联席会议制度是从派系平衡角度考虑的,现在,我建议您在这支‘靖边军’或者‘护国军’试行参谋本部制度则是从作战指挥角度考虑的。毕竟,我们目前并没有专职的类似机构,单靠我们二人去做把我们累死事小,耽误了军国大事可就事大了呀。”
曾国藩沉思片刻,说道:“好,就这么办。只是这个建议由我们来提不合适,我去找恭亲王爷,让他去向太后、皇上请旨。”
………………………………
第十六章 鏖战京津(上)
一个月后,廊坊前线,护国军参谋本部临时指挥中心。
张继和曾国藩围坐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面,两个人都是双眉紧锁,紧张地盯着沙盘上红蓝两色的小旗的变动,沙盘周围还有四、五名参谋正在根据斥候随时传递回来的消息用长杆调整着沙盘上小旗的增减和位置。
眼看着沙盘上蓝色小旗变得越来越多,渐渐有包围红色小旗之势,两人都不禁忧心忡忡。
确实,形势是严峻的:七天之前,塘沽海面突然出现数百艘英国军舰,其中的大约一百艘炮舰对大沽炮台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覆盖性炮击,密集的弹雨将大沽炮台彻底打成了瓦砾堆。与此同时,唐山乐亭炮台、东营河口炮台也都遭到了英国军舰炮火的毁灭性打击,在炮火的掩护下,大约五万英军分别从这三处地点登陆,乐亭、河口两处的英军完全不与中国地方守军纠缠恋战,而是昼夜兼程赶赴塘沽。曾国藩和张继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大沽炮台遇敌的消息,迅速派出两千骑兵奔袭塘沽,希望在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一网打尽。但是,登陆的英军携带了刚刚研制成功、投入量产的重机枪等新式武器,再加上军舰上威廉大炮的火力支持,巨大的火力优势使得这两千骑兵根本无法靠近其滩头阵地。第一天,塘沽地区失守;第二天,英军滩头阵地得到巩固,源源不断的英军开始登陆;第三天,乐亭方向的英军与塘沽英军会师;第四天,静海失守;第五天,河口方向英军与塘沽英军会师;第六天,…… ”“
七天下来,护国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整个天津已经有一半落在了英军手中,另外一半还在持续的拉锯战中,而护国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五千余人。更令曾国藩和张继恼火的是,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他们却还不知道此次入侵的整体实力、战略意图和作战规划。张继深深感到了情报工作,战地通讯的重要性,他迅速下令参谋本部组建了专门的侦察兵和传令兵部队。但是,由于战场形势极为混乱,起到的效果很有限。
……
新任英国远东远征军总司令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此刻也坐在他作战指挥室的大沙盘,紧张地研究着战局的最新变化。
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是查尔斯・康瓦里斯伯爵的曾孙,他的曾祖父查尔斯・康瓦里斯伯爵是当年的北美地区英军总司令,曾经奉命镇压北美独立战争,最后被乔治・华盛顿将军率领的大陆军包围在约克镇,不得不率七千名士兵投降。查尔斯・康瓦里斯伯爵在北美地区虽然失利了,但他却是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位将军之一。他一生专注于对“大兵团作战”问题的研究,在实战中也不断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其著作《大兵团时代的曙光》曾经一度脱销。作为他的曾孙,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祖父的“大兵团作战”思想并用这一思想成功镇压了印度殖民地、埃及殖民地和伊朗殖民地的人民起义。为此,他深得国防大臣杰恩・奥斯丁的信任,他这次出任英国远东远征军总司令就是杰恩・奥斯丁不遗余力推荐的结果。
看着沙盘上的敌我态势,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踌躇满志。他和菲利浦・汉诺威爵士是旧交,菲利浦・汉诺威爵士的作战思想、思维方式甚至一些常用的具体战术他都了如指掌,同时他也深不以为然。他认为菲利浦・汉诺威爵士是属于旧时代的人,他的那些作战思想早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大兵团作战”的时代,也只有通过“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才能征服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但是,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并非那种不可一世的人,在开战之前,他仔细研究了上一次的战例,也做足了准备工作。
出征之前,维多利亚女王和詹姆斯・斯图尔特首相为他举办了欢送晚宴。在晚宴上,女王告诉他,除去之前已经赶赴增援的五万人,她已经提请议会批准再从印度调拨八万人统一由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指挥。十三万人、两百多艘炮舰,三百多艘运兵船组成的大军都将完全听命于他。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不禁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知道,这是自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以来英国外派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女王对自己的信任不言而喻。;
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塘沽海面的英军舰队后撤200海里待命,等他的舰队达到指定位置后在安排作战任务。随即,温斯顿・康瓦里斯勋爵进行了一系列部署:首先是“分进合击”,为避免战事胶着于塘沽地区给清政府以调兵的时间,他决定将前期赶到的五万大军分为三路,分别从乐亭、塘沽和河口进攻,一旦登陆成功,其余两路不得恋战,必须迅速向塘沽英军靠拢,这样一来,三支英军部队好比三把尖刀可以撕破清军的防线,会师之后又形成一只拳头,可以更好地巩固塘沽滩头阵地,保证其余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