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撤ィ一故质屎现种裁藁ǎ亻档鹊钡卦木米魑铩:潦∽钗叮艨空獠@呛椭抢焦檬『0谓细撸蛄顾质屎戏拍粒糠稚郊淦降乜芍种补任铮庸韧恋胤饰郑喔确奖悖照粘渥愣矣耆韧荆质屎现种哺收岬染米魑铩

    “这些地方现在居民有多少?”威廉深思了一会问道。

    “不超过10万人,以印第安人为主。”汉泽曼回答。

    “按照你所说,既然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不太差,那么阿根廷人为什么这么便宜就卖给我们呢?”

    “我想,第一个原因就是阿根廷政府财政困难,他们必须要筹集一笔钱,否则其财政主权将被剥夺,这对总统个人来说尤其不能接受;第二个原因就是阿根廷的自然禀赋实在太好了,辽阔的潘帕斯草原比北部地区的不知道要富饶多少倍,交通也便利得多;第三个原因,我觉得还是钱的问题,北部地区的微不足道的税收根本就不够政府在当地的开支,此外还有驻军的费用,据赫森测算,卖掉这些领土,阿根廷政府每年可以减少120万纸比索,约四万英镑开支。此外,想要全面开发这一地区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保守估计仅修建铁路一项就要投资300万英镑。对于私人资本来说,这种投入是无法带来足够产出的,而财政困难的阿根廷政府显然几十年内都不会考虑到开发这一地区。”

    “哦,原来如此啊!”威廉舒展了一下眉头,微笑着说道。

    这片土地未来将和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和巴拉圭四国接壤,一旦德国移民在那里站稳脚跟,那么德国在南美的势力将大大膨胀。

    和内阁以及外交部商议后,威廉决定亲赴南美,谈妥这笔生意,因为他担心夜长梦多,节外生枝,同时也是为了预防阿根廷政府可能的反悔。
………………………………

第四十五章 战争计划

    出访阿根廷的事项被迅速布置下去,外交部着手安排访问的日程和随访的人员、海军局则负责安排威廉的座舰和护航军舰。

    因为威廉打算顺路访问英国,并在回程时访问意大利和奥国,因此外交部的工作量非常大,准备时间至少要一周。

    在得知威廉要前往美洲访问后,瓦德西迅速呈上两套尚不完善的对俄作战方案,让威廉过目,以尽早做出部署。

    第一套方案的大体思路是集中德奥两国主力,共60万人,在俄属波兰西部地区全力歼灭俄军的有生力量,从而迫使俄国退出战争。西线方面,德国把20万军队布置在法德边境一线,依托斯特拉斯堡和梅斯要塞全力防守。

    该方案得到了总参谋部大部分军官的支持,一般认为,俄属波兰西部地区距离莫斯科过于遥远,在这里交战,俄国会受到后勤的极大拖累,对德军较为有利。这也是在吸取了拿破仑和查理十二战败的教训后,做出的较为保守的战略选择。

    历史上,拿破仑和查理十二都是在未全歼对方主力的情况下,贸然进逼俄国腹地,俄方则坚壁清野,于是遥远的路途加上恶劣的气候导致己方的后勤无法跟上,两人最终都遭到惨败。

    总参谋部内只有一个人反对这一方案,便是军需总监施里芬伯爵,他认为,在波兰西部地区作战很难全歼俄军主力。即便取得一两场战术胜利,只要俄军退守基辅――里加一线,甚至更远,则德军还是要深入俄国境内与其鏖战,这样就再次回到了拿破仑和查理十二的老路上。

    他提出的方案是将主力集中于东普鲁士东端,开战后直接南下切断明斯克至波兰的铁路,把波兰的俄军孤立起来,并联合奥军完成包围,来个瓮中捉鳖。

    这两套方案各有优劣,瓦德西本人虽然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但还是打算和奥国总参谋长深入交换意见后再做定夺。

    除此之外,瓦德西还带来个好消息,他说马克沁改进型机枪已经试制完毕,皇帝是否要亲自看一看。

    威廉对枪械没有多少了解,自然无需亲自过目。他只是知道机枪、壕堑、铁丝网是一战时候的防守利器,所以之前才下令让军械局研制一型适合德国陆军装备的机枪,没想到这么快就完成了改良。

    “机枪是防守战中的利器,据说英国人在征服祖鲁人的一次防御作战中依靠4挺机枪就杀伤了对方3000多人。对付俄国陆军的人海战术,机枪是非常好用的武器,应该多多列装部队。”威廉吩咐道。

    “陛下请放心,议会通过了额外增加陆军拨款的法案,我会安排一笔专款用于在步兵中装备机枪的。”瓦德西点头说道。

    有钱就是好啊!威廉心想,如果不是从布莱希罗德那里额外查抄了1亿马克,想让议会增加军事拨款,那是门都没有。

    瓦德西走后,威廉看着地图,仔细考虑这两个方案的优劣,整整一天时间,总算有了点眉目。

    在他看来,施里芬的方案很有点解放战争时期,共军常常采用的围城打援计策的味道。对于波兰俄军围而不歼,并以其为诱饵吸引俄军全部主力集结于明斯克以西地区与德军决战。只要获得决战的胜利,俄军将再无可战之兵,战争也就可以以德国所希望的方式迅速结束。

    反观第一个方案,一旦俄军在波兰西部交战失利,他们甚至可以效仿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先例,一口气退到莫斯科,将西部的大片国土弃之不管。虽然德国可以迅速占据波兰的广大地区,但想要攻下莫斯科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无法攻下莫斯科,俄国就不会投降,只要俄国不投降,战争就不算结束,届时法国的实力和英国的态度将成为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

    当晚,威廉开始写下他的战略构想以及对未来战争目标的一些看法,两天之后他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两篇文章,分别是《间接路线:战略进攻与战术防御》和《波兰战争的战略目标》。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是一种较强而且比较经济的战略形式。如果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能够在战术上迫使对手在我方预设的战争上发动攻击,那么这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法之一。如何迫使防御一方的敌军转入进攻,这便是间接路线战略的艺术。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三十年战争中期,尽管华伦斯坦的战争机器要比瑞典人的弱得多,而他也并不善于从有利的战略形势中获取战术上的好处,但他还是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在这次会战之前,他取得了现实的真正优势。应该指出,他的这个优势是连续三次采用各种间接路线行动的结果。

    1632年,华伦斯坦重新受命,担任了当时已经并不存在的陆军的首脑,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在三个月之内收编了一支大约有四万人的雇佣军。由于古斯达夫・阿道夫国王的瑞典军队正在扫荡巴伐利亚,当局发出了要求立即赴救的呼吁,但是,华伦斯坦没有马上赶到那里去,反而掉转头来向北走,去对付萨克森那个古斯达夫的弱小同盟者。他把萨克森军逐出了波希米亚,而后即向其国内进攻。他甚至还强迫巴伐利亚选侯也带领自己的军队前来同他会师,这样就使巴伐利亚在表面上显得防务更加薄弱。然而,华伦斯坦这个算计是完全正确的,他就是这样调动了古斯达夫。由于害怕自己那个脆弱的同盟者被消灭,古斯达夫不得不赶紧从巴伐利亚撤退出来,并匆匆忙忙地去援救萨克森人。

    华伦斯坦和巴伐利亚选侯的部队,在古斯达夫军队赶到以前实行了会师,古斯达夫面临着敌人的联合兵力,不得不退回到纽伦堡。华伦斯坦随即跟了上去,但却发现瑞典人正在严阵以待,因而认为:“举行会战的时机已经丧失,必须尝试用另外的方法。”他不敢把自己的新兵用来攻击瑞典的精兵,于是使选择地形挖壕设防,一方面使部队得以安全地进行休息,一方面则使用轻骑兵去控制古斯达夫的补给线。华伦斯坦这时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战术:对于瑞典国王的挑战置之不理,使他进攻阵地的尝试多次破产,得不到什么战果,同时,又使瑞典军队受到饥饿的威胁。这样,尽管在军事上的意义比较有限,但在政治上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欧洲,都知道古斯达夫这次失败了。虽然古斯达夫并没有被歼灭,但是由于过去一系列重大胜利而造成的“古斯达夫不可战胜”的神话,却完全破产了。这就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