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残基金等政府存款,从而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
1880年代,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德国西部地区成为德国各大银行争相角力的重中之重。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萨克森的德累斯顿银行,来黑森的达姆施塔特商业银行和代表英国或者说罗斯柴尔德家族利益的布莱希罗德私人银行,代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地区犹太资本的沙夫豪森银行以及沿北海地区原汉萨城市的犹太资本,这五支重要力量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德意志银行和包括贴现公司在内的传统普鲁士银行在西部的扩张。
1888年,汉堡议会和帝国银行经过艰难的谈判,正式接受帝国马克作为该城市的唯一货币,从而结束了汉堡长达200年之久的主权货币历史。这也标志着德国西部地区的传统金融势力终于向新生的普鲁士强权资本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另一方面,这也促使达姆施塔特商业银行进一步向英国资本靠拢,和布莱希罗德的关系日益紧密。
德国当前的金融势力斗争不是犹太资本和容克资本的斗争,也不是天主教和新教资本的斗争,而是帝国的统一打破了旧有的金融势力格局,是一种自发的金融业再整合的过程。
1890年的经济危机,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整合机会,但是由于英国资本的介入,以及剧烈的政治动荡反而让德意志银行一方损失惨重,德国的工业崛起也被延缓了五年之久。
……
布莱希罗德的确有自信的本钱,内森爵士和索尔斯伯里会晤的成果,他已然知晓。
他和内森都确信,在国家的荣誉和一宗不太重要的经济利益面前,骄傲的德国皇帝和他的大臣以及好胜的议员们一定会选择前者。
更何况,英国的外交部也不是吃素的,英国驻柏林大使罗素勋爵是英国老牌外交官,其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在内森看来,他如此煞费苦心的以有心算无心,绝不会有任何闪失。
柏林交易所的大厅里人头攒动,在布莱希罗德高调大笔买入后,人们也开始更加放心的追高买入,处处弥漫着疯狂的投机气氛。
“我害怕了吗?我不应该害怕。”人群中的亨舍尔在和布莱希罗德对望一眼后,陷入了复杂而痛苦的思考。
眼前疯狂的场景让他闻到了一丝血腥的气味,他的直觉一向很准。但理智又告诉他,布莱希罗德看向他的那一眼,摆明是在“恐吓”他,让他不敢追高买进。
在犹豫的几分钟时间里,市场继续飙涨,几乎一刹那时间,亨舍尔便做出了决断,放弃追高。
亨舍尔依靠其准确的判断曾数次挽救了贴现公司,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他不知道布莱希罗德背后有什么阴谋,但预期冒险在市场追高买进,不如买入风险更小的阿根廷公债。因为假如巴林银行危机能成功化解的话,后者的收益更大而风险更小;假如巴林银行危机不能化解,那么此时追高买入股票的风险依然大于买入阿根廷公债。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柏林和法兰克福交易所换手率巨大,交投极其活跃,布莱希罗德极其盟友更是大量买进卖出,使得外人难以判断他们到底买入了多少筹码。
与此同时,贴现公司则分别在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两个市场同时买进阿根廷公债。公债价格随即迅速攀升到80金比索一线,上涨15%。贴现公司的平均买入价格是74金比索,账面浮赢已达8%。
周四下午,英格兰银行突然宣布将投入300万英镑巨款,为巴林银行提供流动性。虽然援助的具体条款没有透露,但这足以表明巴林银行破产危机宣告结束。
周五和周六两日,从伦敦到巴黎再到柏林,整个欧洲股市涨声一片。
与此相反,阿根廷公债的价格却不升反降,因为阿根廷发生政变,罗加将军放逐了原总统马科西斯登上了总统宝座。罗加将军上台后,先是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戒严,取消了一切反对派政治集会,接着又以强硬手段收回了前政府曾经廉价出售的土地。
这两项举措下来,市场纷纷担心罗加总统会不会铤而走险宣布暂停偿付公债,于是伦敦交易所的阿根廷公债价格应声下跌10个比索。再次回到了亨舍尔买入均价的下方。
汉泽曼收到赫森发来的消息后,先是庆幸自己没有没赶上马克西斯总统前一波的土地拍卖,而后却又不得不为自己手中的阿根廷公债担心。
一周时间,柏林交易所的德国股票平均价格上涨了15%,自己买入的阿根廷公债却被套牢了5%。
同样是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布莱希罗德集团却边买边卖,出清了手中大部分筹码,尤其是最后的两个交易日,更是大肆卖出。他们的卖出行动虽然对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在大部分投资者看来巴林银行危机化解就意味着欧洲大陆的流动性将得到彻底改善。
在远期德国经济拥有强大利好支撑的情况下,柏林股市和法兰克福股市的这波15%的上涨即便是看成恢复性上涨也不算过分。因此,布莱希罗德的大肆卖出虽然阻止了市场的进一步疯狂上涨,但大部分投资人却并不认为此时买入会有什么风险,反而踊跃接盘,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买入时机。
毕竟在成熟的投资者看来,布莱希罗德不是股神,看走眼的事情也是经常有的。更何况,德意志银行以及其他众多投资银行都在大笔买入,所以很难说谁对谁错。
与此同时,另一场欧洲最高层次的外交暗战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
………………………………
第三十二章 殖民地
在布莱希罗德的提点下,赫伯特决定让外交部殖民局组织举办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宣传活动,作为“怀念已故伟大的俾斯麦首相活动”的一部分。
本次活动除了扩大在公众中的宣传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由德国殖民地协在柏林主办的一场关于非洲的大型专题报告。
柏林,外交部会议室。
300多平米的大会议室今天坐满了身着各式服装的来宾,熙熙攘攘,座无虚席。
在赫伯特的亲自安排下,这场本应给皇帝、内阁和外交部主要官员做的一场有关非洲的专题报告,扩大到了军队、经济界、议会议员和其他政府高层。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一位绅士打扮的男子健步走上讲台。此人身穿一件黑色呢子大衣,皮肤不白,脸庞饱满而又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沉稳干练而又可靠的感觉。一双帅气而锐利的眼睛英气勃发,让威廉不禁生出几分好感。
“仁慈的威廉皇帝陛下,尊敬的谢林首相,尊敬的舒尔茨议长,先生们。我是来自梅克伦堡-什未林的约翰・阿尔布雷希特,现任非洲殖民协会副总裁。今天,我有幸受外交部殖民局的委托来为大家做这场名为《帝国的未来在非洲》的报告。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我国在非洲和南太平洋殖民地的历史和由来,第二部分讲述各殖民地当前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则讲述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当前的投资机会。”
“这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二世的四子,今年34岁,在青年时他便对自然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游历非洲和亚洲。”赫伯特在威廉身边小声说道。
历史上,约翰・阿尔布雷希特是德意志帝国殖民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于1895年被选为德国殖民地公司的总裁。直到去世,他几乎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中去。
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阿尔布雷希特怀着对一战失败的无限失望和感伤,回到德国本土,并在威利格莱德城堡悄然辞世,年仅62岁。
他的命运是整整一代德国非洲拓殖者的缩影。
想想那些年轻时代怀着满腔热情到达非洲的开拓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成功者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失败者可能早已葬身在无情的疾病和严酷的气候中。然而,当他们终于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时候,却因为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而变得老无所终。战争结束后,他们被迫离开自己为之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土地,那等情景却是何等的悲凉。想到这里,威廉一阵难以抑制的伤感。
“我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阿尔布雷希特正式开讲了。
“大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曾在“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并深受邻近的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