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字甲号房内,秦帆首先将意外捕获唐周的经过告之戏志才、郑浑两人,并将自己前世知道的唐周乃张角弟子,到京城后叛变,向汉王朝告发张角要发动黄巾起义等信息也作了简要叙述,期待两位智者谋划出能将此事利益最大化的计策。
随后,房间内是长久的沉默,只有小荻添茶倒水的声音。
秦帆决定利用自己穿越者的优势打破沉闷,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唐周已向雒阳城某权势之人告密,此贪天之功其未必舍得放弃,然唐周在我等之手,或可与其谈判,争取我等之利益?”
戏志才思索片刻回答:“主公之法当是可行,然我等不知此乃何人,其心性权谋如何,只恐与虎谋皮。”
郑浑也紧接着说:“浑亦有此担心!当先审问唐周,确定其告密之人后方可决定。”
见两大智囊都如此谨慎,秦帆只得让赵二去将唐周带来。
片刻之后,赵二便押着唐周进入甲号房。也不取下塞口麻布,更不松解绑缚,赵二二话不说,直接挥刀削其一指,疼得唐周在地上左右打滚,想哭喊却怎么也喊不出来。
小荻将头埋到秦帆背上,典韦面无表情,秦帆、戏志才、郑浑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等唐周安静下来,赵二上去取下唐周口中麻布,威胁道:“声音大一分便再削你一指,若敢叫喊,一刀结果你!”唐周吓得急忙连连点头。
秦帆再次感叹,果然是山林长大的匪兵,残暴凶悍,狠辣直接。典韦这粗汉居然还向赵二翘起了大拇指。自从路上看见自己用过,知道意思后,这厮便喜欢上这个手势,没事就来跟前比划,弄得秦帆不胜其烦。不过这次秦帆不觉得,因为这招确实很有用,而且用在唐周身上,自己也很高兴。赵二,好样的!
不用担心他会叫喊而暴露众人,戏志才、郑浑也不再顾虑,直接开始审问唐周。
戏志才首先发问:“地上何人?”
唐周眼咕噜一转,谄笑道:“回大爷,小人叫。。唐五。。。来雒阳。。。寻亲的。。。小人真不是故意冒犯小娘子的,怪小人贪杯喝多了。。。我该死。。。我悔过。。。”说完还啪啪抽了自己几个大嘴巴。
典韦也来搀和,对戏志才说了一句:“先生,他不老实。我也想试试削手指的感觉,我想削两根。。。”然后便坏笑着瞄唐周。
赵二立马配合,起身吼典韦道:“大个子,凭什么我削他一根手指,你要削两根。。。我要削三根。。。”
典韦猛地起身,左手按住唐周一只手腕,右手抽刀作势要砍,赵二连忙举刀挡住,向秦帆告状:“主公,你评评理。此人是我抓回来的,凭什么我只能削他一根手指,大个子要削两根,还想偷袭抢先。。。”
“要不,你们两人各自先削两根?”秦帆立马变成演技派:“唐五兄弟,只好委屈你了,反正你有十根手指嘛,少个四根、五根的也没什么。。。”
吓得唐周连连磕头作揖:“小人记错了,小人记错了!小人叫唐周,从巨鹿而来,到雒阳城传信的。”
戏志才也学着典韦,偷偷给秦帆、典韦、赵二三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竖起大拇指,然后接着审问唐周:“替谁传信,给谁传信,传什么信?”
唐周不敢再欺瞒,开始一五一十的交待:“奉大贤良师张角之命,一面联络荆州渠帅马元义,一面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内应,约定次年(甲子年)三月初五(甲子日)内外同时起事。”
郑浑也问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你到雒阳,可有向谁透露过此事?”
唐周连连摆手回答:“不曾,不曾。此等杀头大罪岂敢透露他人!”
秦帆接着表演:“唐周兄弟,你再这样,我只有听凭那两个野人削你咯”转身对典韦、赵二吩咐:“你俩商量好,每人削几根。不过,得留几根给我们也试试。”
“我三根!”
“我四根!”
“我五根!”
“我六根!”
“停!唐周兄弟只有九根手指了,你们怎么计算的?!”秦帆不满意了,忙对唐周歉意的说:“唐周兄弟,真对不住了,他俩不识数,我们最多也只能再削你九根手指,不会多削的。。。”
典韦嘀咕了声:“不是还有脚指么。。。”
赵二不甘示弱,跟着嘀咕:“双手、双脚、双耳、双眼也可以算的。。。”
“够了,就你俩聪明!唐周兄弟不会算么?行了,你们都去吧,一人一根换着削,唐周兄弟会帮你们数数的。”秦帆不耐烦的吼两人。
“遵命!”两人齐声回答。
典韦抢先行动,左手按住唐周一只手腕,右手刚举起刀,就吓得唐周晕了过去。秦帆直接一壶凉水泼了上去,啧啧,初冬的雒阳,这水也真凉,将唐周立马冻醒了。
秦帆开始埋怨:“唐周兄弟,你看你,还没削第一根呢,怎么能晕过去,你还要数数呢。。。”
“我说。。。我什么都说。。。什么都老实说。。。你们不要再吓我了!”唐周已经接近奔溃的边缘。
秦帆嘿嘿一笑道:“我们还真不是吓你,再乱说真把你削成‘人彘’。哦,就是吕后发明的那个!”接着吩咐道:“两位先生可以发问了,两位野人也可以随时准备。。。”
戏志才此时愈发觉得郑泰“审时度势、能屈能伸、脸厚心黑”的评价何其独到准确,不过要想兴于乱世,也必当如此。
“向谁透露过此事?”
“河南尹。。。何进。。。”
“答复如何?”
“让我暂居雒阳,等候召唤。”
“你可有把握诓马元义等到雒阳?”
“我乃大贤良师的传令使,他不知我告密之事,且亦常至雒阳联络内应。若我前往,必能诓其前来。”
“可想活命?还想富贵否?”
“想!众位大爷,求你们放过小人吧。。。你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很好。。。”
戏志才、郑浑二人审问完毕,示意赵二将唐周带回丁号房严加看管。
随后,剩余人关上房门继续筹划。
注1:郑众,字仲师,河南开封人,汉末名士郑泰曾祖,东汉经学家、官员。后世习称先郑(以区别于汉末经学家郑玄)、郑司农(以区别于宦官郑众)。汉明帝时为给事中,汉章帝时为大司农,以清正著称。
注2:汉明帝(公元57年…75年在位)和汉章帝(公元75年…88年在位)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国力恢复期,史称“明章之治”。
注3:原意是尺蠖(hu)这种小虫子身体弯曲起来,目的是为了伸长;龙蛇这样的事物,身体是要蛰伏起来的,为的是可以继续生存。隐喻意思是为了长远的发展,当能屈能伸,厚积薄发。
(本章完)
。。。
………………………………
东汉(三国)各级官员及职权、属官详细资料
东汉末年,虽说政权几乎名存实亡,但制度到了三国时期变化并不大。了解东汉的官职,也可以对三国时期的官职有足够了解。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