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陶应还是傻呆呆的看着陶谦,老头子又咆哮着补充了一句:“还瞅老夫作甚!滚回去收拾东西!”
陶应此刻也不敢惹陶谦了,一转身,屁颠屁颠的奔着厅堂外面跑。
算了,去丹阳郡就去丹阳郡吧,现在看起来,跟在大哥身边总比跟在老爷子身边能强一点。
看这模样,老爷子好像是得了失心疯,很有危险性啊。
“你等会!”
陶谦陶谦突然又张口叫住了陶应。
陶应此刻已经跑到了厅堂门口,闻言顿时一楞。
孩子停下脚步,转过头去小心翼翼的看着陶谦。
陶谦此时,则是紧紧的盯着地上适才自己用来扔陶应的那份公文,心下好像是若有所思。
抬手指了指地上的那份公文,陶谦对陶应冷然道:“回来,把那公文捡起来。”
陶应哆哆嗦嗦的走回厅内,将地上的公文捡起来,慢慢的向着陶谦呈递了过去。
陶谦却是没有接,漠然的挥了挥手,对着陶应道:“老夫不要了,这公文你拿走。”
陶应一头雾水,不明所以道:“父亲,我拿它干什么?”
陶谦一脸的肃穆,很是正经的道:“擦屁股。”
“啥?”
陶应顿时吃惊了,不明所以的看着陶谦,浑然没明白自己的这个老爹是什么意思?
拿这个擦屁股?
老爷子什么时候变的这么……跳脱了?还是真的得了失心疯?
陶谦长长的叹了口气,眼神朦胧,似有追忆:“你哥当年以朱儁的一绢密书开腚,而终成天下翘楚,老夫对你费尽心思,但却毫无成效,看来依照老夫的手段,已经是救你这孩子不得了……你……”
说到这,陶谦痛心的挥了挥手,道:“你就试试去走走你哥的老路吧,或许还有得救,先从这公文擦屁股开始。”
陶应:“……”
……
……
丹阳郡,金陵城。
郡守府内。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孩子端坐陶商下首的两个座位上,一笔一划的在简牍上写字,而他们的身后,郭嘉则是执着戒尺,来回在两个孩子身后踱步,不时的看一看他们手中的论策,偶尔则是指出一些缺点或是不足之处。
陶商则是坐在主位上,批阅着金陵城的政策要务,并时不时的出言跟两个孩子补充一些论策的关键点。
两个未来的精英,现在由陶商和郭嘉共同教育督导。
对于这种方式,其实郭嘉还是很憋气的。
两个孩子是好苗子没错,经过几次教导郭嘉就能看的出来。
问题是,这俩好苗子在名义上是陶商的学生,可他偏偏要让自己来教,这不是摆明了欺负人吗?
名声他自己得着,破活累活却让郭某来干!
着实是赖出花了。
可惜的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郭嘉也不是第一次吃陶商的憋,他心中明白,跟他对着干没啥好处,说不定反而会得到更加苦涩的后果。
太平公子别的能耐没有,治手底下的幕僚,当真是一个来一个来的。
眼看着两个小的,将手中课题写完,郭嘉随即将两个孩子的论策拿了起来,分别做出了一些指导和指正,并标出疏漏和不足之处,让他们带回去好好的改。
然后,便又将课题交给了陶商,让他再审读一下。
经过郭嘉的指点和更正,陶商基本也就挑不出什么毛病了,他自己虽然也一直在不断的跟着皇甫嵩学习,但在治策能力上,跟天生智慧就高人一等的郭嘉相比,还是有所逊色的。
陶商象征性的挑了几处不足,然后又将简牍交给了两个孩子,让他们明日再来听学。
两个孩子分别摇晃着手中的白羽扇和蒲葵扇,冲着陶商和郭嘉分别施礼,方才施施然的退出了门厅之外。
看着两个孩子消失的背影,陶商转头对郭嘉致谢,道:“多谢奉孝先生了,帮我带学生,你这助教当的辛苦,回头陶某给你弄好酒喝!”
郭嘉闻言“哼”了一声,似乎是很不愿意尿陶商这一壶。
………………………………
第二百一十四章 诸葛亮的才华
课程授完了,两位先生开始就着两个孩子的事闲话家常。
“你觉得这两个孩子怎么样?”陶商笑呵呵的问郭嘉道。
郭嘉揉了揉下巴,微微挑眉,心中开始思索起这俩小子的能耐来。
“都是好苗子,而且各有所长。”
陶商向前探了探身子,奇道:“怎么个各有所长之法?”
郭嘉从背后拿下酒葫芦,又开始自酌自饮,喝完后,他开始慢慢的给陶商分析道:“你那大徒弟司马懿,活泼好动,善思善想,且颇有城府,日后若是为政,定是一把好手,郭某虽然浪荡,但一般不会看错人,司马懿这孩子长大之后,若论政斗,能是他对手的,普天之下恐怕却是少数。”
陶商深感郭嘉的眼眸之毒,点了点头,言道:“干哥哥说的没错,司马懿这孩子确实是动静结合,我也是这么觉得的,那诸葛亮呢?”
提起诸葛亮,郭嘉的表情则是完全变了。
浪子的嘴角似是挂起了一丝极为欣赏的微笑。
“诸葛亮这小子,实乃是个本分的孩子,他在治政方面的想法与眼光甚是突出,其思绪也极为敏锐,郭某像他这般大时,可是提不出他那些独到的见解,此子之能,当远在司马懿之上,不过这孩子却有一个毛病,就是做事太过认真,而且有些墨守成规,这是一个缺陷,但人嘛,总有优点亦是有所缺点,终无完人,有些事情若是要改,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陶商点了点头,道:“不管他们两个是什么样的个性,但终归只是下一代的人才了,等他们长大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这个大乱的天下,说不定就已经结束了,到了清平之世时,那就得看这两个孩子当如何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了。”
郭嘉哈哈大笑,爽朗道:“天下人才,若想善用,需得有好的制度与把控,人主和人仆之间,永远是在平衡斗争的,这一点在郭某看来,不会有人能做得完美,但却可以不断完善,就像是你今天面对的问题一样,实则却是这天下诸侯中,每一个人主都在面对的问题,你对徐州的士族有所忌讳,可又焉会知道,袁绍手下的那些士族,势力更是无比庞大,袁绍身处漩涡之中,完全只能依靠他手下的士族行事,不能有丝毫的偏颇,跟他比起来,你的这点处境,不过是滴水之难,不足挂齿。”
郭嘉的意思,陶商心中大致明白。
对待手下,若是想平衡安定,最重要的还是制度与手腕,平衡点要掌握的恰到好处。
天下之大,没有一个诸侯不是如此,自己眼下的这些事,确实不算很难。
若是自己真的有幸可以存活到乱世终结,那按照陶商的想法,他是有一套可以制约下属的手段和士族辅臣们权力的方法的。
毕竟后世的朝代中,似此者比比皆是。
最值得借鉴的朝代,或许是宋、明、清三朝吧。
一锤子定音的事,到时候再说。
“干哥哥,除了这两个孩子之外,过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有一个人来咱们金陵城,这个人对我非常重要,我希望干哥哥能帮我好好带带他,闲来没事时,也可以多教教他本领,我希望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才干。”
郭嘉闻言先是一奇,然后仔细的琢磨一下,面上突然露出了惊恐的神色。
“你说的,该不是你的那个弟弟,陶应吧?”
陶商的嘴角露出了一个快慰的笑容。
“干哥哥真是冰雪聪明,什么都瞒不过你,一下子就猜到了,好厉害!”
郭嘉的表情,犹如吞下了一个又肥又嫩的大苍蝇一样。
是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你那个弟弟……着实是才华横溢,郭某好像没什么能耐可以教他了吧?”
陶商的笑容变的越发深刻:“干哥哥过谦了,干哥哥这般高才,能耐大大的有,我弟弟给你学一百年也学不完的,只怕那小子今后要麻烦你的事,还是多的很呢。”
郭嘉闻言欲哭无泪。
那个二傻子,当初在彭城的时候郭嘉曾经见过。
在郭嘉的眼里,那孩子跟陶商完全是两个性质的存在。
怎么形容呢……
真要是像陶商说的,要把那小子培训成才,可以说完全是痴人说梦,这一点谁都能看的出来。
姓陶的和他爹也不知道发什么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