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死了。司马懿自从这次之后,便小心谨慎,就是不出城,因为李严的粮草迟迟不到,诸葛亮只好作罢。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到达了郿城,但是在五丈原和司马懿相持甚久。诸葛亮正好生病,因为时间一长,病情恶化,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之后,蜀军撤退。
诸葛亮的死,对蜀汉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
………………………………
2。邓艾
邓艾(197年-264年),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字士载。三国时期魏国中期杰出的将领。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南方向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邓艾原名邓范,字士则,后因同宗与他重名,改名邓艾,字士载。
邓艾早期和刘备的处境差不多。邓氏是新野的大族,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邓艾出生在197年,那个时候都讨伐完董卓了,群雄逐鹿,日子当然是不好过呀。不过邓艾刚出生不久,自幼丧父,又生活在战争频发的年代,日子是相当艰苦的。不过邓艾的家教良好,受过教育,这使他一生受用。
公元208年,曹操打下了中原后,决定南下。而邓艾和其族人被强制迁到豫州汝南郡。邓艾当时是个放牛娃,靠着牛吃饭,不过很早便有着大志向,决心不用他人援助,靠自己的力量吃饭。在12岁时,又和母亲迁到了颍川。邓艾从小家教良好,要知道,当时农民有才学,读过书的很少。而邓艾出生于大户人家,当然就读过书了,邓艾靠着才学当了一个典农都尉的下级官吏。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在乱世,是一条能吃饱饭的道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因为邓艾觉着靠自己的力量吃饭才是真正的本事。
邓艾喜欢军事,他是个吃过苦的人,从小放牛长大。但是,他每当到一个山坡,到一个山脉,就说哪里哪里可以屯草积粮,哪里哪里可以可以派重兵把守,哪里哪里可以安营扎寨,别人都对他讥笑不已。
而见到司马懿,是邓艾人生中的一次大转折。
见到司马懿的时候是邓艾平淡的过了二十年之后,长大了,被封了一个典农功曹,然后去洛阳汇报的时候,有机会碰见了司马懿。
司马懿很赏识邓艾的才华,将其升为尚书郎。
邓艾青年的时候,魏国正好要去江南以北的陈县、项县一直到寿春屯田,打算对付吴国。而司马懿派邓艾先去巡查,邓艾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
邓艾还说:“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凭着这些积蓄进攻东吴,可无往而不胜啊!”
司马懿采取了邓艾的建议之后,在淮南、淮北每五里地设置一个军屯,每屯六十人,一半人种田,一半人护卫,相互倒替,又以淮水为界。这样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的长水渠,灌溉农田两万余倾。不光水利和军屯在东南大大加强,还在,如果南方有变,大军就可顺江而下,攻打江南。
公元243年,邓艾任南安太守。
公元249年,姜维起兵攻打雍州。
姜维在雍州,屡次不胜,没有大战,就退回去了。邓艾觉着这是姜维的计策,邓艾说:“姜维撤兵不久,必然会带兵前来。”邓艾为了防止意外,就留在白水北岸。
三天后,姜维果然派廖化来了。但是,并没有过河。
几天后,仍是没有过河,邓艾觉着姜维可能派兵直取洮城。洮城在白水北岸以北六十里,不久,邓艾就去弃了大营去洮城。又过了几天,姜维果然兵临城下,但是已经被邓艾占领,只好退了回去。
邓艾因功被封为关内侯,城阳太守。
公元257年,魏将诸葛诞谋反,他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引关东势力去围剿。
而姜维,乘势出兵攻打雍州。
当时,魏国在长城屯粮,同时也是防御最薄弱的地方,姜维打算去烧粮草。但是邓艾怕粮草被烧,与征西将军司马望合兵一处。而姜维率大军渡过芒水,以山为营。而邓艾则近水铸寨,姜维多次出寨挑战,而邓艾就是不出来。两军停战甚久,直到诸葛诞兵败,姜维不得已退回。
公元262年10月,姜维兴兵再攻雍州,攻入洮阳。邓艾认为,姜维远道而来,粮草少,又用了以逸待劳之计。几天后,进行交战,姜维又退回去了。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打算发兵十六万,分兵三路,入侵蜀中。
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虽然打下了汉中,但是,诸葛绪晚来了一天,被姜维逃到了剑阁。
剑阁是益州门户,有山川之险,不亚于虎牢关、阳平关等关隘。
剑阁有姜维率领大军据守,钟会空有十万大军,无处施展。
邓艾上书说:“如今贼寇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姜维虽死守剑阁,但在这种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县。此时,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县,那么,涪县兵力极少。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于是,就有了邓艾偷渡阴平之事。
10月,趁钟会和姜维鏖战于剑阁,邓艾带着军队走阴平小道,攻打开绵竹、涪县斩蜀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邓艾乘胜追击,蜀主刘禅见状,大吃一惊。
刘禅觉着大势已去,就写降书请降。
而在剑阁坚守的姜维听到蜀汉灭亡的消息,非常生气,他又想出了一计。姜维先投靠钟会,然后上表邓艾想反,其实是钟会想反。司马昭则派人捉拿邓艾,同时,姜维和钟会的密谋早被司马昭看破。司马昭害怕邓艾反,更害怕钟会反,司马昭也不知道谁真反,谁假反,干脆都杀掉了。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
………………………………
3。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官至汉中太守。很多人以为刘备会把这个重任给张飞,但是刘备信任魏延,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休整的时候,司马懿不敢轻易进攻汉中,而每次进攻汉中都会被守住,如果光是说是诸葛亮的功劳,也不为过。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魏延的功劳也不是一点半点的。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申请要一些兵走子午谷取长安,诸葛亮一直不许,魏延觉得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杨仪不和。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