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常情爱-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常情爱》是畅销书作家徐兆寿继“问题小说”《非常日记》、《生于1980》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问题小说。这部小说是以十五年前在山海关自杀的天才诗人海子的部分心理活动为素材,杂取众多九十年代前后一些文艺界和思想界狂才的成长、成功和死亡经历而创作的一部惊世之作。如果说《非常日记》和《生于1980》只是摹写了当代青年在成长中的种种心理困惑问题,那么,《非常情爱》则直击灵魂深处,直接揭露当代青年信仰中的深层问题,直逼价值主题,在立意上要远远高于前两者。    
    小说的主人公张维是一个天才诗人,他多情而敏感。初入北方大学后,他对知识和学问充满了渴求,他用满布了焦躁的血丝的双眼寻找着真理和良知,翻遍各种书籍去寻找一个答案:人有灵魂吗?人之前是怎么回事?人死后又去了哪里?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是被誉为是中国的良心、中国思想界的先锋的北方大学充斥着狭隘和平庸,所有的书籍也放弃了对人生终极的回答,这都使张维感到彻底的失望。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先后丧父丧母丧师丧友,又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抑郁症和孤独症,并出现了幻觉,最后“疯”了。由于陷入人生无意义的困境中,他前后自杀过三次,两度退学。就像浮士德在书斋中苦思冥想,追寻宇宙之初造化万物的本原而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成果,而欲服毒自杀一样,张维似乎从进入北方大学起就注定了如浮士德般曲折的追寻,他如同浮士德一样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奥秘,体验种种又一一否定:知识、学问、爱情、艺术、宗教等等。浮士德在对自然的改造中获得了真理,而张维也在顺应自然的和谐中抵达了生命的澄明和本真。可以说,《非常情爱》的情结发展、结构运行明显地与《浮士德》构成了对应与参照。    
    但并不能因为这样介绍,你就以为《非常情爱》和《浮士德》一样枯燥乏味,充满了说理气味,相反,《非常情爱》非常引人入胜,阅读者往往是一口气读完的,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与灵魂的对话。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如小说中有关情爱的阐述是围绕主人公与七个女子之间的感情纠隔而一一进行的。张维对大学时的女朋友吴亚子可以说是深爱笃之,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可是,他发现他们的人生目标与生活理想是那样地格格不入,他们因此而陷入痛苦并分离。这时候,他认为爱情是毒药。当他终于从死亡中活过来后,却又陷入另一场师生恋中。他所爱的女人穆洁既是有夫之妇,还比他大好多。他爱上这个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渊博的学识,还因为她的灵魂。他以为她是他的红颜知己,是最能理解他的。他对她的信仰也非常尊敬。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她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他,回到了世俗世界中,也使张维真正地疯了。在此期间,他还和另外几个女子有过感情纠隔,甚至有肉体接触,在灵与欲的交织中,使他尝够了爱的酸甜苦辣。最后,在灵魂恢复平静后,他才悟出真正的爱情是一种自由,是一种自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痛过一些人物之口对当今流行的爱情观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又通过主人公的口吻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是大有裨益的。    
    《非常情爱》给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野心:作者企图想完成中国作家在文化追求上的一个梦想,即书写几代人的文化命运,探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张维、易敏之代表了两代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命运和归宿。他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中,都走过了一条从传统东方文化到现代西方文化,再从西方文化重新审视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最后溶几种文化为一体的阵痛之路。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都走过和正在走着的一条文化道路。      
    


关于本书问题小说专业户

    “问题小说专业户”又出问题小说    
    徐兆寿新作《非常情爱》两年前就在地下流行    
    被圈内戏称为“问题小说专业户”的西部校园作家徐兆寿,继问题小说《非常日记》和《生于1980》之后,又一部问题小说《非常情爱》即将问世,小说主人公张维的原型竟是选择山海关自杀的已故天才诗人海子。由于情爱题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又涉及到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前后改了六次,删去了16万字。    
    昨日,记者采访了徐兆寿。他告诉记者,即将于下周出版的《非常情爱》写的是一代人的信仰问题。小说主人公张维的原型取材于已故天才诗人海子,又与海子大不同,但基本上没用海子的任何生活素材,只是取用了部分心理和文化活动素材。张维跟海子一样,上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沉迷于诗歌和哲学中,企图创造自己的文化王国,但他一次次遭受打击,数次退学未遂,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在几次自杀未遂后,他的老师和周围人都行动起来,要拯救这个天才,却不知张维要拯救的是整个世界。对于现在的书名,徐兆寿说他不喜欢,是出版社改的,原名叫《别来拯救我》。小说两年前就写出了,因为争议较大,前后修改了六次,从原来的53万字删减为目前的27万字,好多敏感内容都删去了。    
    该书责任编辑高育红昨晚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把原书名《别来拯救我》改成《非常情爱》,并不是想用“情爱”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是想打造作者的“非常系列”,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出版过他的《非常对话》,加上之前《非常日记》,“非常系列”的作品在国内文坛已有不小影响。高育红还说,与《非常日记》一样,《非常情爱》也是值得当代学子一读的文学作品。《非常情爱》初稿写完后,作者给周围的大学生看,征求他们的意见,已在兰州地区的大学校园里暗暗流传了两年。几乎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认为,这是徐兆寿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是近年来文坛少有的好小说之一,与海子当代的死一样,读后让人吃惊!    
        
                                                                               本报记者  倪方六    
                                                                     《江南时报》 (2004年09月02日 第十八版)    
    


关于本书撤离与抵达

    ——评徐兆寿《非常情爱》    
    (张大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20043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坛,已经成为了私人化甚至躯体化写作的张扬空间,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关注超越了对人和人性的分析和描述,对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作家们津津有味地优游在了感官的世界里。徐兆寿的《非常情爱》的出现,应该是对当下文学创作这一向度上的重要贡献。教师的身份、大学的环境,使作者一直关注着青年学子的困惑和成长,从《非常日记》对压抑青春的书写、《生于1980》对情感纠缠的叙述,到《非常情爱》对人生问题的追寻和心灵的拯救,所有的创作都沿着人物的心理轨迹走向深入,都是面向心灵的创作。《非常情爱》更是在叩问人生的主题之下,以类似于成长小说的结构模式,使主人公历经诸种磨难终于抵达生命的本真。    
    在人类的心灵神庙里,知识、学问、爱情、艺术、宗教一直都被神圣地供奉着,它们所散发出的圣洁光辉吸引着人们对它们的不懈追寻,文学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知识、爱情的渴望,对宗教的虔敬。然而在《非常情爱》中,主人公张维曾经苦苦追寻着知识和爱情,但又清醒地从中撤离,返归了生命的本真状态。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不朽的杰作《浮士德》的精神承传,或者说,《非常情爱》运行着《浮士德》的隐形结构:张维如同浮士德一样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奥秘,体验种种又一一否定:知识、学问、爱情、艺术、宗教等等,最后,浮士德在对自然的改造中获得了真理,而张维也在顺应自然的和谐中抵达了生命的澄明和本真。    
    张维一直叩问人有灵魂吗?思考着一个个重大的命题,和教授们争论,并以犀利的言词将教授们一个个问倒。他不止一次地书写张维的忧愁、他的孤独和郁闷。忧郁和孤独构成了张维内心最主要的心灵表征。他的退学、自杀,实质上正是这种忧郁和孤独的极端表现,在他的两封退学书里,已经将这种孤独和忧郁导致的绝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只有到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