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
不出时光的力量。对三毛来说,她并不只是睡在床上看着时光在床边大江东
去。十年来,数不尽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
地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
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一个聪
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
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
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地长大,做过一
般年轻人都做过的傻事。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但我在人生
观和心境上已经再上了一层楼,我成长了,这不表示我已老化,更不代表我
已不再努力我的前程。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
安祥,淡泊。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旧看不起油滑;我不偏激,我甚
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
有我。”2
她的坦率以及对生命本身爆发出来的爱,让人不得不对她如此孱弱多
病的身体所产生的旺盛的斗志感到佩服。灵性和天赋恐怕已不够来解释她的
作品和她的人生。在三毛而言,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爱的赠送既是刹那也
是永恒。《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倾城》、《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
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本都是记录了她
幸福复痛苦,澄明复迷惘,深爱复失爱的心迹,三毛好象从未老去,她不象
别的作家那样会渐渐成熟,既而远离青春告别年少,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三
毛好象有着本性中的天真,这些都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的。这种率
真与青春总还是血脉相连的。诚如她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
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
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
了。
在那个年代,我是非常仔细地读她的书,随着她的浪迹天涯而神游四
方,读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我是忍不住地哭,有一次竟然伤心得不
能自已。多年以后,传出三毛自杀的消息,我又翻出她的这本书,她曾写道:
我要守住我的家,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在这世上有三个
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
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每
念至此,心中总是充满了悲戚。
三毛是很多人年少时代的一个梦,她的人走了,梦也会越藏越深,却
是不会碎的。那些不厌其烦读三毛的书的日子在我而言还是印象深刻的。想
能够象她那样走很多的路,去很多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去爱,以真诚善良
宽厚对朋友,以温暖孝顺对父母,是我少年时的梦想。
后来,在三毛去世以后,我看到很多的纪念文章和评论她作品的书;
再后来,我又在报上读到有人来写所谓的“考据文章”,尽诉三毛一生的许
多谎言,甚至有人说连荷西这个人是否存在也要存疑。。我只记得当时读了
那样的文章后心情很压抑,真不知三毛若是泉下有知,她会怎么想。我只知
道一个纯真善良,对人生充满着偏执狂热的爱与怨恨的与文字相伴了一生的
人走了,她曾经给很多年轻的朋友以共鸣和理解,她用坦率的情义写尽了她
的生活--带着一个女子内心的孤独、脆弱和失爱的苦痛。我时常还会想起
她,想起好多能以前,我倚在窗边读她的那些日子。。
点滴成河
小的时候我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以至于我的父母担心我会养成孤僻
的性格,费了很大的心思鼓励我走出家门去和其他小朋友嬉戏。那时候,弄
堂里的巷子里经常有小朋友放了学在那里跳橡皮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巷子
里总会有父母呼唤意犹未尽的孩子回家的声音,而我的父母是从来不需要费
这份心的。
童年的我其实并非是寂寞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
有很多的连环画册还有小人书,此外就是收听儿童广播剧,再就是每周两次
被爷爷带着去听说书和京昆两戏。
入了小学以后我懂事的程度略略超出一些同龄人,那时好像已经识了
不少字,会了不少算术,算得上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了,所以父母考虑让我再
去学一样艺术课程。那时候培养孩子学习艺术门类的课程的气氛还是比较稀
疏,远没有象现在的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绘画这般蔚然成风。我还算是比
较幸运的,父母有一些朋友都在从事艺术工作,酝酿了很久推荐我去学吹长
笛,终因我不太有兴趣,未学多久就放弃了。倒是楼下客堂里住了一对老人
都喜欢书画给了我父亲一点启示,没费多大的周折我就成了那位徐老先生的
小学生,跟着他学习书法和水墨画。
徐老学生是个待人极和蔼且非常有耐心的老人,他给我定下的课程是
每天放学后到他那里练字一个半小时,等到父母下班回来,再被父亲带上楼
去吃晚饭。练字其实是件挺辛苦的事,从坐姿、手势、用笔到用心、用神、
意会等都颇有一套讲究,徐老先生虽然和气,但在这些方面却是不含糊的。
好在我也比较听话,一般都尽力照着他的嘱咐去做。从描红开始练,我在最
初的记忆里开始铭记上什么叫艰苦和重复。一切都进展得顺顺当当,父母不
仅放心而且也安心,遂将我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徐老先生和徐老太太。
在我和这对老人共处的那些日子里学到的一些为人的道理却是悄无声
息地印在脑海里,直至我长大了以后也时常记起。
那时候,年幼的我并不知道徐老先生(那时我只称徐爷爷)是位颇有
成就的书法家,他的墨宝在海外展出且被人收藏,怪不得有很多的人经常上
门来求字。对于那些谙于书法,或者对此有着非常纯美执著爱好的人,徐老
先生总是非常耐心地指导,兴致好的时候也会遂人的心愿送上一幅字,对于
那些附庸风雅,或是仅仅为了求一幅字以示炫耀而本人却胸无点墨的人一概
是人和礼物一起拒之门外,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孩提时代的我毕竟没有那份持久的耐心和克制力,有时候练得烦了就
偷懒,外表虽然文静内向,可骨子里却依旧有着倔强的个性,而且还经常闯
祸,打碎过老人的一个砚台还有一些盛颜料的器皿,那些他视若珍宝的书画
集上也染上过我沾着墨汁的小指印。然而这一切从来也没惹过这位老人生
气,倒是为了我的马虎和偷懒我挨过他非常严厉的训斥,以至于我掉下了泪
才让徐老太太将我搂在怀里哄走了事。老人常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没有
耐心和吃苦的精神,倘若连练字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那将来长大了只能是
个废人。我自挨了训斥以后再也不敢偷懒,老人严厉的目光后那种哀怜的神
情触痛了我小小的自尊心,我发狠心要做到最好。
跟着徐老先生学了将近三年,直至搬迁迫不得已才分开。年幼或年少
时代的某一个人某个时期的某一些话一旦刻在记忆的底片上就不会褪去,它
们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也许只是微弱的,但会绵延下去,随着时光荏苒将
愈益浓重,直至在你蓦然回首时让人愈感到那一份至真至纯的难能可贵。人
的一生的偌大的底片上就是由这些星星点点构成了图像,点滴成河,直至走
向终点时那就是丰厚的回忆了。
渴望生病的女孩
如果我告诉你曾经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轰轰烈烈地生一场大
病,你是否会相信呢?
这是我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中的一个片断,也许那是编撰的,
或许太夸张了,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为此而感动。
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残破的家庭中,父母早年离异,她跟了父亲。父
亲续弦,她跟着生身的父亲和继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继母并不是那种刻薄的
女人,也没有恶待她,只是冷漠--一种彻彻底底的冷漠。用女孩的话来说
就是:我倒真希望她能骂骂我,哪怕凶一点也可以。继母带来的年幼的儿子
自然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