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烟杂感随笔集--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过去的“广义契约”已经让位于现在的形式化契约。如果这种转轨的方式是公正的,则每个人在失去共同体保护之时就产生了订立形式化契约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断强化形式契约关系,必然导致各种社会规范的建立,同时,道德的基础建设也将成为现实存在。这是“理想主义”消弥和广义公正失落之后的唯一道德土壤。

    由于广义公正并非完全消亡,所以,就使形式契约在建设过程中,注定要出现权利分配的混乱。如:“干部贪,班长肥,三千职工三千贼”和“文人痞,农民匪,全民下海搅浑水”以及“偷窃领了营业执照,嫖娼也上了税”的状况。所谓道德危机,指的就是这类社会现象。究其原因,是源自学者议论的虚无和制度建设的空洞。学者的议论只能让人理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制度建设则偏移了既定的目标,朝向另一广义公正的方向前进——单纯的经济体制建设。而非直指民心所向,即公民身份的建设。

    “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邓小平语录)

    能够看到的,但或许并非我们能够很快到手的。它正如一枚“水中的月亮”,它归于民心。它是公有的,它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疼痛。

    三、道德的底牌:公正

    古训有:“夫真善美,以真为首,苟无其真,何善之有?茍欲求美,惟真是守。真既不存,惟余恶丑。”说明了真之缺失会导致善美蒙垢。所以,道德的公正首先有个前提:求真。然后是道德标准建设,最后是道德社会体系建设。

    以中国的传统伦理曾反对过除寻嗣目的以外的纳妾为例。过去把“民四十以上无子方可娶妾”载入过刑典,然而不论这一理论只限“民”而不限达官贵人,就在民间谁讨几个小老婆又有几人把这种论理当成一种道德标准呢?另一个方面,却又极重视男女大防与贞节名分,现实中也不乏因“作风”问题而导致身败名裂的故事。然而历代宫闱中多少墙茨之丑有谁去过问呢?又有几个帝王是因“作风”问题而下台的?至于近代,毛泽东曾指出20年代湖南农民平素“在性方面也比较有自由。农村中三角关系及多角关系,在贫农阶级几乎是普遍的”(东京北望社197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春药的制作水平之高,令人膛目结舌。还有一个事实是:许多人不断喧哗美国持枪杀人案件之多,从而简单论证美国人的道德水平低于中国人。这里面至少忽略了一个比较的事实:中国人是绝对禁止个人持枪的,而美国人并非这样。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多么伟大的书籍和道德言词,都无法真正改变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与其戴上虚伪的面具,不如踏踏实实求真。所以,求真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少一些假话空话套话,多一些人性的现实尊重。道德建设方能有所依凭,而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从道德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一个人有道德,并非意味着他就有职业道德;一个人有职业道德,并非意味着他有更多的其他的道德。这个现象启示我们:一个圣人的道德标准并非代表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就算尧舜是真的道德圣王,但他们是古王而我们是今民,离得太远不容易搭界。人当然要向圣贤学习,见贤思齐当然是必要的,但现在的贤人是什么人呢?学领袖吗?过去有个时代学习过毛泽东思想,但学的并非他老人家的道德。毛泽东是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但没人说他老人家是道德家。道德思想不是道德本身。更多情况下,国家号召学的是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录、孔繁森等。所以,单纯靠“存天理,灭人欲”来筑道德的堤坝是不现实的,寻是另一种虚无的理想主义。而且号召“禁欲”本身就是不人道的不道德的一种表现。那么,如何构筑道德的公正呢?

    道德规范应该是建设的首要任务。然而它需要一些客观条件,如道德舆论监督机构、道德舆论的约机构和顺畅的途径以及乡村、城市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成熟等。然后它需要一个达成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公德”。按照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就是“差序格局”——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就要求除日常的公德教育之外,还取决于人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熟悉和适应过程中以及各种公益互助组织的普及程度。最后是培养“博爱”的意识。这种意识纯粹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个体的自觉选择。这点取决于个体对该道德境界的认同性。由于这几点建设需要的资源在现实中处于一种溃乏状态,因而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从“天上的太阳”到“水中的月亮”,中国的道德建设一直处于一种纠葛的形态。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可不必用力过猛地搓揉它们,它们需要的是一种平衡。因为,只有平衡才能产生公正。

    2004/12/14于深圳退笔堂
第三篇:谁动了我们的祖坟
    第三篇:谁动了我们的祖坟

    谁动了我们的祖坟

    ◎烽烟

    管理好我们祖先遗留的帐户,

    约束好不干净的镐和锄。

    考古学家总是慢了一步,

    夜晚又一次摔倒,

    化作文化的一道黑幕——

    烽烟自选诗《盗墓者》

    (一)

    文化的价值意义有一半掌握在活着的人手中,而另一半则掌握在沉埋的死者手中。通过科学技术的整理,复活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并构建文化谱系,这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存在的重要原因。为历史接骨,完成文化显露中文明的复活。

    “我感到我爱上了吾珥,它那晚霞中的美景,热格拉堤挺然屹立而又朦胧模糊,浩瀚的沙海被映染成绚丽的黄、白、蓝、紫和玫瑰色彩,无时无刻变幻莫测。我喜爱工人们、领班人和提着小蓝的男孩们,发掘就是男人们全部工作和生活。不断涌现的历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我们的心灵。当眼看着一把短剑慢慢被刨出来,它携带着金色闪光,浪漫传奇也随之在这些砂、土中出现了。从砂、土中小心翼翼地捧起锅罐和其他文物,也促使我热切渴望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吾珥王陵发现者伦纳德·伍利)

    在这段沁人肺腑的文字里,英国的考古学家伍利向我们欣喜地描述了吾珥王陵发掘的事件。历史的魅力此刻显现出无比诗意,这柄泛着金色光芒的短剑,就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萨默瑞恩人的文化。一段不朽的文化。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虔诚心理下的合法的发掘行为轻轻开启了文化之门。

    而这,是文化的福音。

    (二)

    黑格尔把人类的自由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外在的控制下得到解放,二是从内在的情欲束缚中得到解放。外在的通过征服自然来得以体现,内在的通过情欲和物欲的调理来摆脱。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进程其实就是先“破”而后“生”的过程,这种行为目前已得到人类广泛的趋向于美好的认同。但人类内在情欲与物欲的扩张,却朝着另一种广义上的“恶”的方向前进。世俗化的获取,不但将以政治与战争来实现,同时,其精神指向将以文化的牺牲作为高昂的代价。文化的一部分在硝烟中沉埋大地,由于沉埋的这一半能产生直接的历史考量价值和艺术再现价值,在追求文化还原世俗物欲的前提下,文化在墓穴中的呻吟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盗墓者”的私欲。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带有明显地域性和地方文化色彩投影的坟墓,因其人类精神根源中对生死保持平衡感的渴望,因而坟墓无论是从造形上还是内部精神寄予上都作了区隔。这种区隔,既是生与死的区隔,也是文化的区隔。所以,保护冢墓,久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在当时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文化的意识的维护上来,仅仅是宗族式的精神上的简单维护,这使坟墓在埋下珍宝的同时,也埋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灾难。

    (三)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