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了飞机,打开母亲给我的信。
那是很长的一封信。她在信里回顾了我们的过去,讲解我小时候的故事,我成长的历史,说:“作为母亲,我早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做大事的人,我为你骄傲,加油!”长信的最后写着“对不起。”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流了下来。闭着眼睛,以心传心,向母亲发自内心地传达了我的爱与感激:“谢谢你,妈妈你才是伟大的母亲,我为有你而感到骄傲……”来北京的第一天0来北京的第一天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了。那时候还没有巨大的T3楼,只有T1 和T2,但我不记得是哪一个航站楼了,坐的是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那是我平生第二次坐飞机(第一次是去澳大利亚),很紧张,脑子里装满胡思乱想:“我的行李有没有跟着飞机一起来呢?会不会被别人偷走啊?出了机场,我该怎么去目的地呢?”
离别祖国(5)
那时候,我就跟傻瓜没什么两样,下了飞机也不知道往哪里走,只好随大流,我又没有任何中文基础,所以也不能开口说话。到了拿行李的地方,先等着吧,我托运了两个大箱子,应该能找到。
等着,等着,等了十分钟,还不来!我从小性格急躁,越等待越不安。毕竟才18岁,毕竟第一次一个人到异国他乡,不可能不紧张,不可能不担心,不可能不迷茫。现在我还明显记得,当时在等行李时,我忽然特别想回国,想家,想家人。我在飞机上满满的信心和决心,落了地却飞得无影无踪。我不知道,其他出国留学者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次出国是15岁的时候,实际上是初中的毕业旅行,有老师可以照顾我们,我的英文也不错,有当地Host Family热情、温馨的接待,沟通大致不成问题,而此次北京行感觉却大不相同。
在日本,“毕业旅行”很流行。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流行“毕业之旅”。日本的小孩子平时所遭受的压力也够大,于是学校和家长都乐于让孩子们趁毕业旅行释放情绪,顺便参观本国的名胜古迹,了解海外的先进文化,既陶冶了性情,又开阔了视野。我很欣赏日本的“毕业旅行”文化。去任何一个地方,住任何一个酒店,都是跟同学们在一起,既增强团队精神,又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大家在一起留下共同的美好回忆。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意味深长的,从小到大,从家庭到企业,都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我稍稍有点例外,但这在日本往往是被排斥的,见笑了。
我到中国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无意识当中面对着、遵从着的日本式团队精神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秩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有形无形、有意识无意识、表现各式各样的团队精神,在日本随处可以感受到,但我来中国后,却不怎么看得到。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民到官员,都似乎在各忙各的,盛行个人主义或实用主义,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个人之外的事能装糊涂就装糊涂,有时装着“我为你好”,实际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谋略。我见到的很多中国人,彼此之间相互警惕,谁都不相信谁,盲目、浮躁、迷茫。当然,偌大的国家处于发展的高峰期,转型、过渡、磨合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公众中出现某种迷失感,陷入功利主义,都是并不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近年来易中天、于丹等人的走红,和这种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只是,这种复古的效果对人心的影响似乎并不怎么显著,那些商业化和带有政治目的的宣传方式,成了那些精英人物和背后操作者赚钱的手段,那些浮躁猎奇、急功近利的年轻读者们能从中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有多少东西会真正溶入到血液里去,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众多有文化的年轻人,整天最关心的是出国、赚钱,看到的只有眼前的、实际的利益,那些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的思想仅流于口头的谈资。依我看,当前中国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将一切都实用化,传统美德不再被当作行为准则,而是变得实用化、商业化和工具化。
小学六年期间,我们班的同学情况似乎都一样,没有人开高级车送小孩儿上学的,无论家境富还是穷,大家都以同样的标准和方式过日子,否则孩子之间心态、精神上的贫富之差会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每一所公立小学,根据学生来源地,分成一个一个片区,每一片区都有“上学队长”(一般都由最高年级的学生担任),每一个学期开学之前,片区队长叫上同片区的学生开会,父母当然不出席了。会议地点由每一社区的会所提供,由队长主持会议,主要的议题是商定集合时间和地点。一个地区大概30人左右,覆盖半径大约两公里。队长是从离学校最远的位置开始,一个一个地接学生。这样,每一个学生出门的时间就不一样,而且大家居住的地方很分散,没有什么规律,队长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严格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每个点接人,然后组织大家排一长队去学校。队长也好,其他成员也好,都不能迟到,如果一个人迟到了,耽误了时间,就打乱了随后的整体安排,一个人不守时,就可能造成大家受牵连而迟到。迟到了,在学校就会受惩罚,惩罚手段有很多种,最普通的就是放学后写反省文,较严重的是这一天要在教室的最后面站着上课,最悲惨的是承担未来一周的班级卫生。不管你是几年级,面临的惩罚都是一样的,所以,一般的学生都不敢冒这一风险,后果严重嘛,不如早点起床,按时到达集合地点,这样最省事,最安全啦。放学之后,也不是家长来接孩子,而是高年级生主动找住在附近的低年级生,拉着手一起回家。小学六年期间,从周一到周六,我们每天都是这样过日子,天长日久,就养成了习惯。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也好,做事严谨也好,守时也好,都是和从小的培养分不开的。
离别祖国(6)
小学阶段的毕业旅行一般选择去京都、奈良,都是日本的古都,实际上也是通过这种旅行,加深对自己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初中毕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到海外去,即使在国内,也多选择去北海道、冲绳那样偏远的、较为特别的地方。我们学校初中就去了澳大利亚,高中是国内之行,具体内容是参观国内著名大学。记得是高二那年的春天,我们参观了名古屋大学、金泽大学、新潟大学、东北大学(当年鲁迅先生求学的大学)、筑波大学、千叶大学,最后参观了东京大学。每到一所大学,都由我们中学的校友负责接待,同学们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文理去参观实验室、研究所、教室和操场等。本来毫无趣味可言的参观行程,却变成了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大好机会。参观东京大学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希望毕业后能够来这里,在这所名牌大学里好好提升自己。现在回过头来想,我高二冬天下决心退役,除了那些受伤、实力不如弟弟、家庭条件等原因之外,这趟毕业旅行的影响,不能不说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
等了半天,终于看到我的行李了。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稍稍安定下来。来到外币兑换处,我拿着兼职做翻译挣的10万日元,全都换成了人民币。记得换了7000多块。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出去。好在所有牌子上都写着汉英双语,我的汉字水平差,但英文还能看得懂。我拉着重重的行李,到了打出租车的地方。
上了出租,我不知道怎么告诉司机,就拿出纸和笔,写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司机一看就明白了,“噢,北京大学蛮有名哦。”司机放着广播,音响里传出的声音和音乐,都是陌生的。车厢里臭臭的,也许这位司机有几天没洗澡了吧,加上他还旁若无人抽着烟呢。“中国的司机是可以在车内抽烟的啊。”看着周围陌生的风景,一切都是新鲜的:“路好宽呢,不停地超车,拐弯又拐弯,这些人是怎么开车的,技巧太牛了吧,中国没有交通规则吗?那些红灯明明亮着,司机和行人都好像根本没看呢……”
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反应就是惊讶:“噢,校园好大,绿色挺多的,蛮漂亮呢。”到了靠近西门的留学生宿舍“勺园”,记得是下午4点多,司机收了我120元。现在回想起,一定是多收了,从机场到北大,按现在的收费标准不过100元左右,现在的起步价是十元,每公里两元,而2003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