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勤奋的习惯,一直贯穿他的职业生涯。唐骏说:“无论是在上海微软,还是在微软中国公司,平均起来计算,我一定是那个早上去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的人。如果某天因为堵车上班迟到,我会有非常强烈的负罪感。离开微软公司的时候,我给比尔·盖茨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在信中,我说:在微软的10年生涯里,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许我不能说我是过去10年微软5万名员工中最勤奋的人,但是我敢说微软公司没有一位员工可以站出来声称他比我更加勤奋。”
有人说:“你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些成就比我大1000倍的人,难道就比我勤奋1000倍吗?”我说:“他们的成就比你大1000倍,是因为成功的乘数效应,但他们的勤奋,最少也是你的10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勤奋就是你唯一可控的成功必要因素,不勤奋,能行吗?”
级别越高,就越勤奋,这是职场的普遍现象。或许有的高层管理者表现得很悠闲,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但管理者是“劳心者”,他的脑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转动的。而很多职业生涯停滞的人,首先停滞的,就是脑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长。不要说回家后,就是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工作平平,无人赏识,久了,心也停滞了,死在一个职位上,动也不动。
剩者为王的年代
中国人喜欢走捷径,喜欢钻空子,连修行佛法,都能找出简单的法子。一千多年前,禅宗曾有“顿悟”与“渐悟”之争,最后,由于慧能的“顿悟”说更切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成为主流门派,一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一般人都视“顿悟”为更高明的法门,追求这种境界。不但文学作品描写所谓刹那间大彻大悟的情节比比皆是,就连不少策划公司,也以帮助客户实现“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为卖点。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点(3)
但现代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任何顿悟必须以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要求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
也就是说,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如果不是持续加热,水根本就烧不到99度,又何来最后那“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呢?成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持续行动,就没有足够的量,就一定不会有最后那一度的飞跃。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口大锅,我们就是锅里的水。那最后一度的飞跃当然是无比愉快的,但之前从0度到99度的漫长烧煮煎熬,却是这一切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如自信、坚定、忍耐等等,必须培养出来,才能扎根在你身上成为人格特质。如果没有这个经历,就算你机缘巧合成功了,也只是一时成功,不一定哪天就可能从成功的宝座上滑下来。
正是在这个从0度到99度的烧煮煎熬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放弃了,甘于沉沦。其实他们不知道,除非跳出这口大锅,否则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被煎熬的方式。
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做得相当差。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不断教育官兵:胜利往往源于最后五分钟的坚持。
职场上也一样。只要你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坚持得久一点,时间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俗称的“剩者为王”。
有些人习惯于不满意就跳槽,但跳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根据职业发展规划,让跳槽帮助自己走向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才是最好的跳槽,否则,如果只是单纯地逃离不满意的环境,很可能会“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导致反复跳槽。最要不得的,是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盲目跳槽,这是人生的最大浪费。人的职业发展,或者是沿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沿着行业的方向发展,不能在不同的专业或者行业之间跳来跳去。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即使是一个天才,要成为某行业或专业的顶级人物,一般也要花费8~10年的执著努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职场游戏中,一遇到困难就不玩了的人,哪行哪业都没有深入进去,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级工作,结果肯定一无所获。
小文以前在外企工作,后来被事业机会所吸引,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很快,小文就发现新环境与以前的外企大不相同。没有人听她的意见,没有人愿意多做一点事情,同事们的观念意识没有到位。小文的工作需要其他组的人配合,而他们不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非要等领导压下来才做。小文发现,这里个人发挥空间很大,但管理随意,人为因素也很大。她做得很不开心,辞职又有点不甘心,不走又觉得环境实在不适合。后来小文想清楚了,决定还是留下来积极地做事情。一方面,她非常看好该行业以及该品牌的前景;另一方面,岗位也是她喜欢的,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哪怕这种满足目前还只是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层面。10个月后,她觉得自己适应了新公司的风格,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与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际遇并不少见,她的抉择是正确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所以,只要你所在的企业还在向上发展,还能让你的能力有所成长,那么就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积极的一面。跳槽可能会增加收入,但这种个人收入的增长,与一家企业由小到大给员工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例如李嘉诚的秘书洪小莲,几十年来一直追随李嘉诚,她从几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亿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长的长期回报。这种回报并非是因她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价交换,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她忠诚待在这趟车上。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成功者的特点(4)
卓越是练出来的
有人说:我脑子聪明,不需要像智商平平的人那样勤奋,工作一样干得好,而且花的时间还少。我的回答是:聪明而不勤奋,可以过得舒服,但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决心、毅力、格局、气度、勇气,而其中许多特质都是聪明人所不足的。而且,聪明人在顺境时一般都表现不错,但遇到逆境,往往会坚持不住。而持续努力的人,却不会被环境影响,反倒埋头坚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所以,在一个盛衰循环之后,那些聪明的人和聪明的企业,往往会被那些不聪明却持续努力做正确的事的人和企业所淘汰。
《财富》杂志报道:他们的研究表明没有人是天生的公司总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师。只有通过多年大量勤奋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种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条不紊和长时间研究潜在的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没有关系——天才与建立伟业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关系。
在几乎每一个领域,多数人开始学得很快,然后慢下来,最后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数人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杰出成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能不断提高?答案始于对许多领域出类拔萃者的连续观察。从1993年埃里克森和两个同事发表了一项重要论文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几十次研究,其中有许多集中于体育、音乐和象棋,这类项目的表现比较容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衡量并以图表表示,但是也对包括商业在内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努力,谁也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想象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天赋,一开始就超群出众——这是一件美事,但是不会成为现实。大量证据证明,甚至最有才艺的人也需要大约10年的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人物,研究人员把它称为10年定律。那么对16岁就成为象棋大师的博比·费希尔,该怎样解释呢?10年定律是适用的——他此前进行过9年的集中强化学习。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霍恩所说:“10年定律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时间。”在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精英们甚至需要二三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