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楼没有签字,再好的项目,企业也不会投资。这种观念都是法制经济的内容。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们的企业的确应该从中受些启发,这实际就是用法律保护企业安全经营的有效手段。
反思二、投资风险——企业的“死穴”之二
投资不慎或投资失败,导致企业破产的案例实在数不胜数。比如,香港百富勤,就是因投资失误,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来临时,使企业遭到致命的打击。我们红高粱也是因为投资问题而导致失败的。
事实上,第一家红高粱的开设,从投资角度是非常成功的。我借了40万元,其中押金20万,而店铺实际投资仅20万元,共花了三个来月的筹建时间,结果开业的第四个月就收回了投资。当年获得税后利润189 万元。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不要等有了钱再开始创业,只要项目好,不愁没有钱。两手空空照样可以打天下!
我想这个体会不会有什么错,而且很有点时代意义,为什么有时代意义呢?答案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力、信息和知识就是最大的财富。
列宁有句名言:“真理往前多走半步就可能变成谬误”。
由于我坚信我的投资理念——不要等有了钱再开始行动。并且在投资实践中,将此理念绝对化了,后来演绎了一出“骑虎难下”的悲剧。
96年下半年,由于轻信合作伙伴三个月2000万元投资到位的协议,结果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当时红高粱所赚的全部资金投到10个分店的租金押金上,平均一个店交40多万的押金,启租期是三个月。可后来启租期到了,可是合作伙伴违约了,三个月内2000万一分没到。致使红高粱完全处在进退两难的危险境地。进?——需要一千万元,退?——社会影响太坏。
现在反思这种状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深受以前“投资理念”的影响。本来这么大的投资项目,不仅要严格论证,而且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资金没有着落仅凭一个投资协议决不能轻易启动这个连锁项目。事实上,我启动了这个项目,而且由此上演了一系列悲剧:不做吧,红高粱就会被暴光,落一个不守信用的坏名。有的“业主”为了支持自己的民族快餐,本来跟世界著名的西式快餐签过合同书了,知道红高粱要来,宁愿赔违约金也要把店铺租给红高粱;我们经过分析,认为红高粱没有退路。当时媒体对红高粱的定位是:“红高粱已不是简单的经济现象了,它标志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当时还有位非常关心红高粱的银行领导告戒我说:“乔赢,现在如果红高粱失败,全国老百姓的吐沫都会把你淹死!”如此等等,我已骑虎难下。我前进不了,后退不得,急得直想跳楼。无论如何,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红高粱不能倒下,我必须不顾一切的保住这个民族企业的品牌。最后,全体管理人员宁愿集体“集资”,也要保住这个品牌。
这件事我犯了三个错误:一是轻信了合作方;二是过分相信自己过去的投资“经验”;三是同意用“集资”的办法解决后续资金问题。致使我触到了企业的两大“死穴”。结果不仅没有使红高粱摆脱困境反而走向了“万丈深渊”。
记住:投资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投资不慎,就会走向“死穴”。
反思三、生意是追求利润、不是追求规模
红高粱经营的第一年,生意兴隆,效益可观。
当时,特别流行一个观点,叫做“零利润经营”,意思是,做企业先不要把利润放在第一位,要迅速扩张,把企业规模做大,不要怕负债,要造声势,要做个知名品牌,然后,卖股权,做上市公司。
97年时,我不仅接受了这种观点,而且,还认为获得了经商的“密宗”。于是,开始实践了这个“策略”。
红高粱刚创业时,我的目标并不大,计划成熟一家就发展一家,不成熟就不发展。第一年生意非常兴隆,效益也很好。进入第二年后,引起了投资人的关注,我开始走增资扩股的道路,头脑有些膨胀了,准备迅速把红高粱做大,我们计划“组团式”发展,以10家店为一组,同时开店,要获得“组团效应”。分别在深圳、天津、北京、河南、海南等地同时开店。当经营遇到困难时,甚至不赚钱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零利润”策略。公司计划3年不要利润,先要规模和品牌,后求利润。结果3年下来一败涂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红高粱的教训证明:“零利润”经营观念,对初创时期的企业,对初级阶段的中式快餐业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小企业,又处于初期阶段没有抗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当大企业运作,全线出击,撒大网捞小鱼,徒劳无功,致使企业运作失败。
在几年的经营,我认识到:企业必须依据自身的能力,在起步阶段,应采取区域性连锁模式,缩短战线,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地区、以“利润”为目标,而不是追求“规模”。
一个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好的管理团队,要找准自己的“利润区”。
提到利润区这个名词,我想给读者谈谈《发现利润区》这本书。
我是2000年读到这本书的,读完之后,我十分感慨的说,如果能早读它三年,我可能不会像今天这么被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他改变了我的经营价值观。作者认为,有许多企业失败,原因就是把企业规模作为追求目标。认为“规模大,利润就一定大”。这种错误观念对企业特别有害。
企业正确的目标必须是追求“利润”,而不是规模。衡量一个企业的发展策略正确与否,就是看你的利润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作者还告诉我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利润区”也在不断的作位移运动,如果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发现新的“利润区”,企业的规模越大,危机就越大。作者特别强调建立利润管理体系,将各种资源有效、统筹运用,否则,就会陷入失败或困境之中。
记住:无论是中式快餐业,还是其他企业,要想方设法增加利润,而不是不断扩大规模。如果你要扩大规模时,必须以规模大了,利润不减少为前提;规模大了,利润反而小了,这时宁愿减少规模,而不要减少利润。
针对这个观点,我还想再举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那就是亚细亚的教训。我在亚细亚集团工作过四年,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企业的优点和缺点都对我有很大影响。在90年代初,亚细亚百分之百的是把追求规模、追求速度放到了第一位,本来在就一家的时候,无论是无形资产还是有形资产都是非常好的,可后来分店越来越多了,利润越来越少了。然而,没有引起总部的足够,反而认为,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发展,继续连锁,结果越陷越深,走到了倒闭的边缘。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几年的实践,让我清醒的认识到,生意就是生意,必须追求利润,而不是追求规模。企业的失败往往从扩大规模开始。“规模大利润就大”的观念对企业有害!
反思四、不尊重理财“金律”,导致企业财务恶化
无论你是经营一个快餐店,还是经营一个大的连锁集团,不是该不该懂一些财务管理的问题,而是必须精通财务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比一无所知更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是,当你一点不懂时,你就会认真听取财务人员的意见。
尤其对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来说,一旦你自认为懂了一些财务管理知识时,你就可能让财会人员服从你的决策。结果财务人员只好听你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意见。
我在财务管理上吃尽了苦头。比如,财务管理中有一个“金律”:不能把短期借款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然而,97年以后,红高粱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来自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加之,四面投资,财务管理跟不上,总部现金流量(即营运资金)减少,利息负担加重,最后导致企业运作失灵。
民营企业老板,必须设置合理的会计结构,建立严格的会计制度。应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的核心地位,绝不能违背财务规律去经营企业。
反思五、连锁理论的误区导致企业失败
迄今为止,我发现在商界,对连锁发展的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这个“误区”就发生在经营者太相信“连锁理论”了。而连锁理论又太缺少可操作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