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软,或者任何其他公司拥有的创造力和创新性都依赖于它所聘用的员工。微软十分清楚自己想要招聘到何种人才,而且微软也有这样的财力把他们招至麾下。
在微软,程序员被称为“开发人员”或者“软件设计工程师”,这些人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力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人就是公司的全部。在创业初期,每个人都要写程序代码。比尔盖茨亲自主持招聘,他在自己的家里召开“招聘会”亲自面试每一个有潜力的员工。他认为评估一个程序员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写的程序。
盖茨不愿意招聘非程序人员,他认为程序和好的程序员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罗艾伦想把公司的业务扩展到硬件行业,但被比尔盖茨否决了。史蒂夫鲍尔默想要招聘一批非程序员,比如销售人员,结果盖茨问道:“什么?你想让我破产吗?”
Ⅰ米Ⅰ花Ⅰ书Ⅰ库Ⅰ ;www。7mihua。com
第8节,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招聘程序员在过去和现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微软的第一个软件产品是为“牛郎星”(Altair8800)写的培基(BASIC)程序,“牛郎星”是当时的电脑爱好者自己组装的不完整的计算机。微软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独家产品(建立在“牛郎星”平台上),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牛郎星”很快就被束之高阁,因为另外一种计算机——组装完整的计算机面世了。
同时,处理器和机器指令每过几年就有很大的变化,用来做程序开发的高级语言也更新很快。这种情况下,公司往往很快就从使用一种语言转换到使用另外一种语言,因此对应聘者某一种程序语言能力的测试就价值不大,因为这种语言可能很快就被淘汰。所以程序员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适应性。
微软招聘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找到“比尔盖茨的克隆人”。公司希望找到像比尔盖茨一样具有智慧和竞争力的人,而不管他有无工作经验。微软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最骄傲的一点是:他们能够确定哪一个员工可以在将来取得骄人的成就,而不是他曾经做出过什么成绩。
正是这种招聘哲学,它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隔膜,把微软员工和普通人隔离开来。微软把自身看做一个聪明人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两个标志:难题面试和员工股权。但是,并不是所有在雷德蒙德工作的人都被认为是微软员工——卫生管理员、接待员、保安、收发室、商店售货员、CD生产人员都是外包的员工。他们不会被要求回答这样的问题,例如“每天钟表的指针重叠多少次”,当然他们也没有员工股权。
微软的招聘工作十分谨慎,盖茨本身就是这样。盖茨想要确保每一个被雇用的员工都能够胜任他将要从事的工作。程序人员在面试时要写程序,他们还需要通过解决智力题从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
第9节,
这种面试也曾经像肖克利的智商测试一样让人难以接受。许多应聘者感到(确实感到)写程序和被问到的智力题让人觉得有失身份。正如一场比赛的观众所知道的那样,只要在他面前晃动足够多的钱,有很多人愿意做一些自我感觉不好的事情。微软的应聘者愿意参加这种“惩罚”式的面试,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很多微软员工不到中年就成了百万富翁。由于微软的影响,面试中编写程序和解决智力题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常见现象。
从微软的观点来说,智力题能够对应聘者的竞争能力和智力做出测试。商场和足球场一样,一道逻辑题就能够分出胜负。你给出答案,或者你给不出答案。就像教练告诉你说:获胜比能力更重要。你必须要“保持饥饿”,获胜最为重要。
人们在解决智力题的过程中往往有文不对题甚至是愚蠢的感觉,智力题的作用就是向你提出挑战。对有的人来说,他们很乐意接受这种挑战。就像爬山运动员,他们梦想登顶,就是因为喜欢面对山峰本身的挑战。一个好的智力题解决者不仅有着解决难题所需要的智慧,更应该主动面对智力题带来的任何挑战。
当软件变得日益庞大,单个的人已经很难只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整个软件的制作。MS…DOS1。0版本的绝大部分的工作——程序码、编译、找漏洞等,都是由蒂姆佩特森完成的。随着软件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有必要对两个甚至更多的程序开发员进行分工。这种分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把不同的人写的大块程序合并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这些人在写程序的每一步都能够牢记这一点。因此必须在程序开发人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来保证他们都能够按照相同的“正确”方法来工作。问题是程序开发员可不是一群“随意”或者“善于”沟通的人,相反,这些人往往是喜欢在深夜单独工作的“夜猫子”。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
查尔斯西蒙尼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之一。西蒙尼是一位知名计算机科学家,但他选择了去对理论持有怀疑态度的商界工作。在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西蒙尼写出了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软件。但施乐公司根本不热衷于把公司实验室研制的窗口和鼠标界面推向市场,西蒙尼对此非常恼火。有一次到西雅图出差时,他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顺道拜访了微软公司。西蒙尼接受的面试相对比较容易,一位经理(史蒂夫鲍尔默)看了西蒙尼的简历后,认为比尔应当接见这个人,但是比尔当时正在开会。当比尔开完会后西蒙尼已经不得不去机场乘飞机回家了,盖茨就陪他一起去了机场。他们的个性碰撞出了火花,西蒙尼很快接受了去微软工作的邀请。
第10节,
西蒙尼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主程序员”的新职位,来解决多个程序员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问题,这同中世纪手工艺人的做法有点相像。主程序员对程序的总体规划和程序的编写负全责,他手下还有一个助理团队,这个助理团队负责程序代码的优化和挑错。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主意,但由于程序员特有的个性,这种做法在他们中间也引起了一些麻烦:每个人都想成为主程序员。按照他们的说法,没有一个人想要成为所谓的“程序奴隶”。由于在一个项目中只能有一个主程序员(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因而大多数程序员都做着普通的编程工作。
但是由于微软业务的迅速膨胀,主程序员的职位概念也很快走到了头。软件产品变得越来越大,一个主程序员已经不能满足项目的要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主程序员不一定擅长软件设计。随着软件越来越复杂,以消费者为对象的设计问题渐渐从纯粹的代码编写中脱离出来。要让同一个人来负责两方面的工作,会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可能有人多才多艺,是剧作家的同时还能是一个好的橄榄球后卫,但是,如果你雇用一个人的目的是让他从事这项工作,而实际上又让他从事另一项工作,你肯定会感到失望。
“主程序员”这个称呼后来就不再怎么有人使用了。尽管微软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优秀”男人集中的地方,但是这个过度男权化的字眼还是让人不舒服,于是他们改用了一个中性的称呼——项目经理。目前项目经理这个工作岗位在软件行业非常普及,但据我们所知,这个称呼很可能是微软办公软件Excel的开发者杰贝布卢门撒尔的发明。
跟许多微软员工一样,布卢门撒尔在微软挣了足够的钱之后就离开了公司,开始从事其他的“后微软职业”。布卢门撒尔在喀斯喀特山脉地区开设了一所学校,同时在自己的母校湖滨中学(也是比尔盖茨的母校)教授高中数学和物理。布卢门撒尔最重要的想法是他认为项目经理不一定非要懂编程。他认为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对软件的应用对象做出预想,应该对产品的外观和感觉负责。项目经理不是在写程序,而是在编制达到上述要求的产品规范。因此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领导程序开发人员,确保程序人员按照规划并且按时编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