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考官轻蔑地说:“老实对你说吧,推销保险非常困难,你根本不是干这个的料。”
原一平被激怒了,他头一抬:“请问进入贵公司,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每人每月推销10000日元。”
“每个人都能完成这个数字?”
“当然。”
原一平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他一赌气:“既然这样,我也能做到10000日元。”
主考官轻蔑地瞪了原一平一眼,发出一阵冷笑。
原一平“斗胆”许下了每月推销10000日元的诺言,但并未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勉强当了一名“见习推销员”。没有办公桌,没有薪水,还常被老推销员当“听差”使唤。在最初成为推销员的7个月里,他连一分钱的保险也没拉到,当然也就拿不到分文的薪水。为了省钱,他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晚上睡在公园的长凳上。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原一平退却。他把应聘那天的屈辱看做一条鞭子,不断“抽打”自己,整日奔波,拼命工作,为了不使自己有丝毫的松懈,他经常对着镜子,大声对自己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原一平,有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斗志,所有的落魄都是暂时的,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他明白,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纯地推销保险,他是在推销自己。他要向世人证明:“我是干推销的料。”
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家”徒步上班。一路上,他不断微笑着和擦肩而过的行人打招呼。有一位绅士经常看到他这副快乐的样子,很受感染,便邀请他共进早餐。尽管他饿得要死,但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当得知他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时,绅士便说:“既然你不赏脸和我吃顿饭,我就投你的保险好啦!”他终于签下了生命中的第一张保单。更令他惊喜的是,那位绅士是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帮他介绍了不少业务。
从这一天开始,否极泰来,原一平的工作业绩开始直线上升。到年底统计,他在9个月内共实现了万日元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许诺。公司同仁顿时对他刮目相看,这时的成功让原一平泪流满面,他对自己说:“原一平,你干得好,你这个不吃中午饭,不坐公共汽车,住公园的穷小子,干得好!”
目前的你,处境绝对要比他好,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也不会比他更大。你需要向他学习的是面对磨难时的坚强和倔强。
英文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每制造一个困难,也会同时制造三个解决它的方法来。所以,“方法总比困难多”,问题是你怎样去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悲观或者乐观,坚强或者懦弱,前进还是退却,依附还是自立,都在一念之间。唐骏、霍金、原一平,这些成功的人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空间就是:对于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来说,不论他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会磨灭他的潜能,也不会降低他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他会自我燃烧能量,他会锲而不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在困难面前,至少有三种人:第一种人,遭受了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被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是无勇也无智者。第二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只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也常如昙花一现,是有勇而无智者。第三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能够极快地审时度势,调整自身,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卷土重来。这一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常常莅临在他们头上。你自己是哪一类人?
在职场道路上,不断适应各种接踵而来的艰难困苦、不断地同各种挫折作斗争,不断积累、总结所有的经验,你会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从底层做起,但不甘于平庸(1)
能成大事者,即便身处最底层,也始终目标明确、信心坚定、思维活跃,所以能够不断发现新机会,很快跑到别人前面。职场中的你,无论职位如何,都不能甘于平庸。
“我到微软是学习的”
“我可以看微软的书,但永远看不到其精华,我要进去学,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赌注,我要放弃所有的一切进微软,一切从头来。我当时有三家公司,如果我和盖茨说给我副经理的职位,这肯定不可能。因此我要能上能下,我应聘工程师是行的,所以我进微软是通过做软件工程师进去的。”“如果我一开始就说要应聘总裁的职位,那么比尔?盖茨肯定认为我脑子坏掉了。”
“想了解微软之所以成为微软的秘密,除了投身于其中,别无他法。否则,即使住在比尔?盖茨隔壁也不行。”你可以看到,为了了解微软何以成为微软,为了投身其中,唐骏甘心从一名小职员做起,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当时我来微软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规划是我希望能够学到微软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一系列,我来微软是学习的。你有规划的时候,你发现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你还会学习微软的其他的东西。当年的Windows95,你就想为什么Windows会这样发布呢?让我学到了做市场的方面,微软的管理体系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员工我的感受是什么?”
“我跟我的直接上司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的时候,我就在想,他用这样的方式问我的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我是领导,我怎么样问我下面的员工,我当时一直是站在另外一个换位的角度思考,我将来想要变成经理,比如说我也告诉朋友们,如果你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我下一步就是变成我们的部门经理,你可以试试站在部门经理的位置上考虑你这个部门怎么做,那个时候就把自己变成准备,一旦这个机遇成熟了,你就可以做到这个位置,马上就可以上手。”
“在这两年里,我将微软的一些精华学到了,这期间我放弃了原有的三家公司。很多人觉得我反正就在微软待两年,可以随便做做,越是这样想越学不到东西。当时我就在想既然在微软做,这两年绝对不能浪费了,我一定要认真来做。”
正是利用微软这个强大的平台,唐骏不断地学习、锻炼,最终走向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能屈能伸,英雄本色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诚阅读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胶》杂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说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全面倾销欧美市场。
这条消息给了李嘉诚很大的触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类价廉物美的装饰品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而香港有大量廉价勤快的工人正好用来从事塑胶花生产。他预测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
事不宜迟,他马上兴冲冲地飞往意大利。可是,到了工厂门口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他深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知道应该名正言顺地购买技术专利。可是,一来,他的长江工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的工作是负责清除废品废料,所以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留心生产流程。收工后,他就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于是,他就邀请数位新结识的同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厂应聘技术工人。通过眼观耳听,他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第三节 从底层做起,但不甘于平庸(2)
两个月后,李嘉诚偷师学艺成功、满载而归,带回一大箱的样品花、资料。他刚一到厂,就招来技术员、生产主管,商量生产最新的塑胶花。几乎几周之后,香港的大街小巷几千间花店里都摆满了长江出品的塑胶花。香港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