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肖像、住址、电话、E…Mail等。
个人私事:包括婚恋、避孕、堕胎、收养、疾病等。
私人领域:如身高、体重、三围、日记、卧室等。
隐私权又称“宁居权”或“独处权”,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
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等。
社会各界对隐私权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有人认为:“隐私权就是人们各自生活的秘密,有权不告诉他人,如收入、恋爱、婚姻、性、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生理状况等。它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尊重、保护隐私实际上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面试考官本身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道德尺寸也未必可以很好地把握。提关于隐私方面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状况与思想,应该从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测定,而不能揭人隐私。
但被问及类似的问题,应聘者也是无可奈何。如果在面试过程中问到隐私问题,要慎重回答。
小江中文系应届毕业,经系里推荐面试本地一家国企。层层面试之后,她获得单独与部门负责人面谈的机会。
男性突然发问:“有男朋友吗?”
小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被问愣了。
她心里没底,不知如何回答,才能让对方满意。
她想了想,如实地答道:“有。”
负责人穷追不舍:“他在广州还是外地?”
小江仍然很老实地回答:“他在办出国。”
负责人继续问:“你将来会不会跟他一起出去?”
小江说:“我的专业派不上用场,没想过要出去。”
负责人:“那你们不是要分手了?”
小江:……
事后小江讲起这个场面时说:“大学里光顾上享受恋爱的甜蜜了,谁想过这么现实的问题呢?没想到面试我的人考虑得比我还长远。招聘单位高高在上,不回答他的问题又不好。可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挺不愉快的。”
问隐私问题,无外乎三种情况:一种是负责面试的人员个人素质低,想窥探别人隐私;一种是不懂尊重别人隐私;第三种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通过这种问题来探测面试者的经历思想,或考察面对难题时的说服能力和谈话技巧等。
面试官到底属于哪种类型,作为应聘者来说,哪里能够轻易知道?对方用意到底如何,应聘者可以不去考虑,需要思考的是要不要回答和怎样回答的问题。
小蓉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去广州面试一家私营企业的业务员职位。
进入最后一轮面试时,面试官是公司老总。
老总问了一些对业务岗位的看法后,突然问道:“有男朋友了吧?”
小蓉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还没有。”
“你怎么看待未婚同居?”老总问,“你能接受一夜情吗?”
清秀的小蓉愕然了,面红耳赤,起身拂袖而去。
老总认为,他们要招的是业务员,需要作风泼辣,大胆果敢。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考查招聘者的反应能力,为了考查对方的人生观,历来是他们公司考查个人综合反应的一套面试办法。
小蓉之所以拂袖而去,是觉得受到了屈辱,她说:“这种个人看法属于我的隐私,跟工作有关系吗?我宁可失去一个可能不错的就业机会,也不愿忍受别人的性拷问!”
回答这类问题的要点是坚持原则,把握分寸。感觉可以说的,说说也没多大关系。假如心里很反感,可以巧妙周旋。话不可说得太直,以免伤了对方的自尊,除非你决定放弃眼前的应聘机会。
有位先生去应聘一家三资企业的市场营销员的岗位,面试官问:“你有女朋友了吗?”他愣了一下,随后回答:“目前还没有。”结果被淘汰了。
主试官认为他没能合理捍卫自己的隐私,很难在工作中捍卫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很难保守公司的商业秘密。
理由似乎有点牵强,但也不无道理。思想决定行为,一个人的个性有很大惯性——或许是由基因决定的缘故吧。事实证明,个性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对于隐私问题,要把握好分寸,该说不该说,自己要心知肚明。碰到这类问题,如果确实不好回答,或者不愿回答,或者担心回答不当出纰漏,可以礼貌坦白地询问主试官,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回答吗,能否不回答。
主考官一定会认为你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人,目标意识比较强,不是那种水性杨花的性格,不会因为个人利益轻易屈从环境压力。
灵活性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公司利益来讲,坚持原则和有主见等等也很重要。不过招聘面试,尽量不要设置类似的陷阱,侵犯别人隐私,涉嫌违法。据说如果香港女性在应聘时被询问到隐私,如婚否、体重、性生活态度等,可以根据《隐私条例》告招聘者侵权。
缺点陷阱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不改正,反而强词夺理。缺点与优点可以转化,前提是认识和改正缺点。
面试时,常会问到类似“请谈谈你的缺点”,或者“请谈谈你的不足”这样的问题。肯定不能自己没有缺点,因为谁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或者面试经验不足,往往会把面试者推入一个两难境地——如实说了吧,担心暴露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因此遭到淘汰;掩饰不说吧,担心面试官会认为不事实求实,或者过于自信。
总之,稍有不慎,就会掉入陷阱。
回答的关键在于避重就轻,婉转表达,说一些与竞聘职位工作关系不大的缺点,或一些在工作中甚至可以转化为优点的缺点。尽量把缺点说得好听一些,如性急的人,可以说耐心不够;内向的人,可以说不够活跃;喜欢叫劲可以说成是过于认真,等等。
回答类似问题时的态度比内容更重要。一般来说,主试人不会在缺点问题上太认真。面试中,有些求职者被提到缺点或是不愿触及的问题时,常会不由自主地防御,甚至反击,是不对的。
坦然承认,博得认同
如果确实是缺点,最好的办法是坦然承认。为明摆着的缺点找理由,无济于事,不是明智的做法。如何使面试官认同你对待缺点的态度是关键。
比如主考官问:“你为什么曾留级一年?”
应诚实地承认自己的缺点,然后客观可信地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留级很不应该,当时担任社团负责人,投入精力太多,影响了学习。虽然留级,在学习上付出了代价,但参加社团工作,锻炼了我其他方面的能力。”
耐心沟通,缩短距离
有的缺点并不是缺点,而是由于误会造成的。正确的应对策略是谈自己的看法,耐心和面试官沟通,争取面试官放弃不同的认识,缩短与对方的思想距离。
明谈缺点,实为优点
假如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可尝试这样的方法:“我有完美主义倾向,我并不想苛求,但天性就这样。自己累,或许也容易得罪人。”或者,说:“有时我太坚持,自己认准的路能从早走到天黑,可能是倔强吧。”
相当于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我很老实,但是我很忠心”。听起来好像是在说缺点,仔细琢磨,都不是什么缺点,甚至还是优点。也可以联系大部分人都有的缺点,面试官不好有更多看法。面试中说话的功夫,往往就就体现在这样一些细节上。
对于所谓的缺点,各人有各人的判别角度和标准。有这样一则笑话:
老师:“你认识到上课睡觉的缺点了吗?”
学生:“认识到了。”
老师:“缺点是什么?”
学生:“缺点是不如睡在床上舒服。”
虽然老师和学生说的是同样一件事情,但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南辕北辙。对于面试官提出的有关缺点方面的问题,如果觉得不好回答的话,完全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说。
薪资陷阱
提出薪酬期望值问题,求职者常常难知水深水浅,心存顾虑,往往不敢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