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渠道无间-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张力非是十年前下海的,在那之前,他只是大学里的一个电脑室的管理员。因为对日常平淡的工作感到厌倦,张力非不久便辞职了。那个时候,IT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张力非就趁着90年代中期计算机热的大好时机,很快就摸出了点门道。

第七章 恍若隔世(2)
那个年代做电脑的商家,能快速发展起来的无非是三种人:第一种,有点关系的;第二种,水性纯熟的;第三种,懂技术的。在中国的国情之下,要发展新兴行业的业务,人情是绝对少不了的,有关系的当然就有销路,手下再找几个技术尚可的工程师,生意便顺理成章地做起来。水性熟说的则是那些玩走私的,放在今天也许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在2000年之前,就因为中国电脑市场中的这部分人比例太大,才使得市场里某些品牌一直是水货的天下。在前两种人的冲击之下,剩下的第三种人要做成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要靠技术取胜,就必须使客户因为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而不得不买你的产品。IT业作为尖端行业,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但是这种人的流动性太大,他们不仅会做遍泉城的各大公司,还会跑到北京、上海,甚至跑到美国纽约。没有对人力的约束,单纯靠技术立足对一般商家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张力非做到了,他是极少数的既有技术又懂经营的人,而这种经营绝不仅仅限于公司管理。
  张力非手里的烟已经燃到了尽头,他把烟头掐灭,顺手打开了车上的收音机。收音机里恰巧传来了周华健的《朋友》,张力非轻声地哼着这首很喜欢的歌,他心里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的确离不开朋友的支持。
  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张力非手里只有东拼西凑来的几万块钱,靠这点钱要想在电脑行业里做点事情的确是太困难了。但是他不怕,他有别人没有的优势,他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最大的资源就是有一帮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同学。那时候,“办公自动化”可是最热门的字眼,几乎每个单位都在张罗着上微机管理,懂IT的人变得奇货可居,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自然被当成宝贝一样,一进单位就能受到领导的青睐和信任,所以在电脑管理上他们都能做点主,大宗的采购也许管不了,一些日常的耗材和维护让这些人做决定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张力非便依靠这些同学们快速发展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开始是色带、磁盘一类的小耗材,后来发展到打印机一类的外部设备。张力非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他深知人脉关系的奥妙,一方面打理着同学和前后几届的师兄弟们的亲密友谊,慢慢地发展着基本业务,另一方面也靠着他在学校工作过和很多老师有不错的关系,让他们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让客户更加离不开他,从而不断稳固和扩大客户群。在短短两年里,他的公司发展得令人羡慕,很快就成了省城里小有名气的电脑公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背后,真正的倚靠是他曾经走出的那所大学,毕竟那里深藏着一批技术上很有一手的朋友。
  几年以后,海兴公司有了一定规模,在省城的电脑市场里租了一个不大的门面。那时候,电脑公司们并不像现在这样喜欢扎堆,虽然国内已经形成了中关村和广州的星河这样的规模化市场,但是在其他城市还远没有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张力非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公司搬到电脑市场里。虽然张力非也说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但是在他的感觉里,既然北京是这样的,济南总有一天也会如此,抢先进驻市场还能享受一些政策支持,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成了济南比较早的电脑市场里的一员。
  电脑市场的门店开业不久,张力非便迎来了第一个大单,一个电脑学校采购20台电脑。张力非兴奋异常,但是对方的要求是在十天内交货,而这时张力非的公司里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库存,甚至连凑齐这20台电脑的进货款都是个问题,张力非陷入了第一次矛盾中——究竟是倾其所有去拿下这个单子,还是干脆放弃?最终他选择去做这个单,因为20台电脑的利润在那个时候就是几万元啊。
  (3)
  那时的电脑虽然还处于286时代,但是随着电脑需求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本地顾客宁可多花一点钱购买本地电脑商代销的产品,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一窝蜂地跑到北京去购买。因为很多的用户都已经受够了在异地购买电脑所带来的烦恼——售后服务无法保障。那会儿在中关村随时可以看到的一大景观便是:拖着电脑满街跑的用户——他们中不仅有来买电脑的,更多的是从周边的城市来修电脑的。借此天时地利之机,张力非和很多的小公司一样,选择了从中关村直接进整机,然后赚一点差价。毕竟对于当时运营成本较低的海兴公司来说,这种差价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加上技术实力上的优势,公司的业务量逐渐增长起来,这一度让张力非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恍若隔世(3)
可是这一次张力非发现,面对这么一单利润可观的生意,他面临的最大问题竟然是如何凑齐这20台电脑的进货款,那时的二十几万对于一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小公司来说已经超出了流动资金的全部。七拼八凑,张力非还是有几万的缺口无法填上。思前想后,张力非决定要冒一次险——自己动手组装,这样利润空间的扩大就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风险——技术上的风险,虽然拆拆装装对张力非和手下的工程师们来讲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种组装的工作还是存在技术压力的。
  那会儿的散件由于品牌较少,因此质量也就相对稳定,兼容性要好一些,但是对于没有做过组装的人来说,对究竟什么品牌的配件可以装配在一起并没有绝对的把握,这也就是为什么那时的兼容机总是故障不断的原因。对于一个仅仅做过一些升级和维修的公司来说,这的确有些困难,而且仅仅十天时间,对张力非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更像是一场赌博。
  在做这个决定以前,张力非把公司里的工程师们找到一起,大家一起商量究竟敢不敢组装,会议的结果当然是要冒这个险。那会儿的###们如今都已经离开了海兴,想到这里时,张力非突然发现,几年前在办公室里和他讨论这件事情的那些人,如今几乎都成了山大南路上的大佬,看来自己那天做的决定不仅仅影响了海兴的发展,也改变了那些###们的发展轨迹。想到这里张力非不禁有些骄傲,看来自己那时候并不是盲目地做了那个决定,而是一种有远见的决策。
  那次的生意最终当然是成功了,但是那次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张力非用了两天的时间拼凑来了十几万的货款,带着这些货款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与他一起出发的还有公司里的两名技术骨干。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关村每天都会有大量和张力非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脑公司的老板们。张力非和两个部下一起在中关村北边的中科院第一招待所住了下来,三个人要了一个四人间,为的是能够宽敞一些进行电脑组装。到达北京的当天,三个人就分头行动起来,按照客户的要求,他们跑了十几家在中关村小有名气的兼容机公司,很快定下了一家并且选好了型号。但是张力非只要了1台电脑,而不是客户要的20台。又过了一天,电脑组装好了,张力非付了货款,然后便把电脑拉回了招待所的房间。
  三个人立刻马不停蹄地工作起来,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把电脑拆开,迅速列出了每个部件的型号和品牌清单。根据这个清单,三个人抱着刚刚在中关村大街上买来的电脑商情,开始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寻找。很快,各个配件的供应商都被张力非找到了,三个人又分头行动开始在中关村的大街上寻找这些公司的门市,采购配件。终于,在接到订单后的第五天,他们把配件找齐了。于是,这个宾馆的房间立刻变成了他们的组装车间。经过一夜奋战,20台电脑就这样被他们组装完成了。
  这时三人已经十分疲劳了,但是他们还是很清醒的。张力非之所以选择在北京进行组装,就是担心他们的装配未必可靠,为了保证质量的万无一失,张力非还要在北京烤机。烤机是那时电脑公司对机器进行测试的重要手段,其实也就是利用一些程序让组装好的电脑连续运转,以便发现电脑中存在的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