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常经济学-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为什么大多数选择了这条路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明显,我们是想要满足长久以来对高质
  量住房的需求。我们一直想在房子上多花钱,只是以前承担不起。借贷成本一下降,我们立
  刻就扑了上去。照你想来,减半的利息,绝对会带来大批初次购房者。从前根本买不起房的
  年轻夫妇—还有不那么年轻的夫妇—进入购房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可澳大利亚央行(Reserve
  Bank)的研究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在房地产7年繁荣时期,发放给初次购房者的贷款比例,
  和正常年景并无太大差异。房屋和住房贷款需求的巨大增长,并不意味着拥有住房人数的巨
  大增长。相反,现有的住房拥有者,为了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把大量潜在初次购房者

对住房的迷恋(2)
挤到了一边去。
  我们对房子着迷的最后一个迹象,来自此次繁荣期的一大特点:投资性住房所扮演的特殊角
  色。我们以前担心澳大利亚会变成一个房客之国,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房东之国。告别了在证
  券市场上的搏杀—砖头和瓦块重新成了诚实澳大利亚人的投资上选。大批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
  意识到,退休之前自己没有省下足够的钱,所以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以期迎头赶上。
  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新近发放的住房贷款,约有40%放给了投资者(非自住)。我们在房屋上
  的所有欠款,1/3以上都归于出租性住房。这一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了15%。做了抵
  押贷款的家庭,只有1/3。
  但请记住这一点: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家庭比例,现今已达17%。而在前20%最富有的家庭中
  ,该比例更是接近1/4。这种对砖头瓦块的迷恋很符合澳大利亚人的脾性。在美国和加拿大,
  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家庭比例,还不到本国的一半。英国家庭更只有2%。
  根据澳大利亚央行的说法,“由于贷款困难,几十年前,只有家境好、人脉强的人才能选择投
  资租赁性房地产”。但现在情况有了改变。如今的银行主动向你提供投资性贷款。从前的人想
  要借款用于投资,要支付的利息比自住房贷款高整整1%。可这都是陈年皇历了。在其他英语
  国家,银行对房东贷款,尚未变得如此热心。
  在其他国家,投资租赁性房地产,是不能免税的。可我们的房地产投资人,有息贷款和其他
  支出(无须审核)全部免税,另外还可扣除建筑物及其设施的折旧。倘若我们有了资本收益
  ,按税率的一半缴税。在递交给澳大利亚生产委员会(Productivity
  mission)对初次住房所有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央行引用了一个例子:假设某人买了一套
  价值400
  000澳元的租赁公寓,这笔钱全是贷款所得。由于有息贷款的还款额远比租金要高,该房东每
  周须往外掏330澳元。但这是税前价格,等扣去所有的免税部分,房东每周就只须往外掏80澳
  元了。
  此外还有无处不在的“投资研讨班”(这好像是澳大利亚特产),专向一窍不通的投资人解释
  租赁性产业稳赚不亏的魔法。臭名昭著的“存款债券”也是澳大利亚特产,有了它,你只要给
  一两千块的首付就能买下一套“计划外”公寓。
  可有一个小问题:想当房东的人数,远远超过了想做房客的人数。我们修建的租赁住房大大
  超出了需求量。公寓价格明显下跌,尤其是在悉尼和墨尔本。我们的住房投资回报率低得可
  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收益是8%(收到的租金与产业的市场价格之比),现在跌到了3。
  5%(如果你扣掉利息、维修和中介费等支出,那就只有)。至于商业性产业(工厂、商
  店和办公室),至今收益仍为9%。租赁住房的收益在英国和北美皆在8%以上。我们的收益这
  么低,显然是尾大不掉的征兆,房东的供应量超过了房客的需求量。
  回到主要问题上,房地产繁荣期显然是由已有住房者带动的。在低利率带来的强势购买力的
  推动下,这部分人纷纷希望换购更好的住房。所以,一方面来自投资者的巨大需求代表对更
  多住房(尤其是公寓)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自已有住房者的需求却是追求更好的住房。哪些
  方面要更好呢?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房子更大或者装修更好,可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位置更好的住房—也即位于高级社区的住房。有时候,“位置,位置”意味着靠近港湾或
  沙滩的郊区,但我想,如今它多指“近些,再近些”。房地产界的一大长期发展趋势是人们想
  要住在靠近城中心的地 方—虽说港湾、沙滩与市中心并不一定互相排斥。
  住得近些的强烈愿望,解释了新修公寓多修在CBD之内,或靠近CBD的地方。即便如此,高档
  近郊社区里装修良好的房子,其供应量大体是固定的。你看出症结所在了?大批已有住房者
  带着高涨的贷款额度—也即购买力—开始争夺供应量大体固定的高档近郊社区装修良好的房子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房屋的价格一路攀升。
  确切地说,是翻了两番多。1996年6月到2003年12月间,悉尼中等住宅的价格上涨了130%,墨 。。

对住房的迷恋(3)
尔本上涨了140%,布里斯班上涨了1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房地产热潮开始之前,
  悉尼的房价就比墨尔本高40%。所以,尽管2003年12月全国中等住房平均房价是澳大利亚人均
  年收入的倍,墨尔本却为倍,悉尼更是接近10倍。
  然而,对于房地产繁荣期来说,事情不止于此。当然,房地产市场是出了名的时冷时热。为
  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倘若我们看到其他人都在换购更好的住房,必
  定会产生一种克制不住的参与冲动。我们害怕落于人后。我们看着房价飞涨,认为要是自己
  再不抓紧时机,就会错失良机。这种对房价永涨不跌的期待,在一段时期之内能够自我延续
  下去。可出于种种不甚明确的原因,繁荣总会到头—大多数时候是戛然而止,也有的时候比较
  幸运,是缓着陆。
  所以,从一个层面上来说,这次地产繁荣期代表着对低通胀低利率的一次性调整,也表明了
  住房所有者对“靠近市中心”的持久偏好,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房价很可能会涨过头—尤其
  是因为税额大幅减免的怂恿,再加贷款购买投资性房产的投机热潮。
  如今房地产繁荣时期确确实实已经结束了,它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结果呢?从霍华德政府2004
  年10月以大幅优势再度当选执政来看,大多数人是心满意足的。还有什么能比飙升的房价更
  讨投票人的欢心呢?可事实上,我们的境况并不见得有多好。很多人觉得,对于经济,他们
  唯一所知的就是房地产。可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幻觉。
  幻觉之一与观察角度有关。从个人的观点看来,房价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飙升,
  跟具体的某个人没有关系。倘若你想搬到一处更好的住房,你要借贷的款项,比前些年高得
  多。对个人来说的确如此。可这个看法误导性很强。为什么房价会涨?是政府叫它涨的?还
  是卑鄙的地产经纪叫它涨的?都不是。房价上涨,是所有个人协同动作的结果。面对已建成
  住房相对固定的供应量,所有人都下了标。他们都有能力贷到更多款,也愿意这么做,结果
  ,房价就被抬起来了。
  幻觉之二是政治方面的。约翰?霍华德及其部长们,随时都在提醒我们,自从他们下调了利率
  ,大家的日子变得有多么好。和工党政府执政时期相比,如今的抵押贷款利率的确低多了—现
  在是7%左右,1989年曾高达到17%,即便在霍华德先生1996年3月上台后,也有左右。可
  倘若利率下降的主要后果是让我们抬高房价—个人借款总数至少相当于从前的两倍—买房人的
  境况怎么可能好得起来呢?利息17%的时候,家庭的有息还贷额平均约占可支配收入的9%。到
  工党下台的1996年,这一比例降到7%,如今则将近11%。
  幻觉之三其实和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经济学结论有关:我们住房的价格翻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