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可夫之所以不是理论精深但行动犹豫的沙波什尼科夫,其真正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他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此宁可放弃总参谋长职务。
07 战将朱可夫(二)——胜利的象征
他真的失去了这个职务,被派去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后来的形势发展如他所言。9月上半月,德军发起基辅战役。斯大林命令不惜任何代价守住基辅,使苏军部队未能及时撤出包围圈,庞大的西南方面军后方被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南北对进所切断。德国人使用的方式与两个月前围歼帕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几乎完全一样,不过这次苏军损失更为惨重:明斯克对帕夫洛夫西方方面军的合围,使苏军损失了将近30万人;德军基辅一役对西南方面军的合围,苏军损失兵力达60余万之多。即使二战结束后,该役也仍然被德国陆军战史称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合围战役”。
正是通过这一役的惨重损失,让斯大林真正看出了朱可夫的价值。∑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当时的局面确实异常严峻。在德军的装甲突击下,很多苏军将领没有完成他们对斯大林做出的许诺。他们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未能及时阻止德军挺进,未能掩护好友邻侧翼,未能实现先前一再保证坚决实现的反冲击??德军一次又一次出乎苏联领导层预料地向前挺进,首都莫斯科面临的危险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被从列宁格勒保卫战战地紧急召回接掌西方方面军,肩负起指挥莫斯科保卫战的任务。斯大林签发的命令中说:“在莫斯科以西六十二英里到七十四英里的防线上,保卫首都的任务已交给朱可夫负责。”
这无疑是朱可夫一生中责任最重大、任务最艰巨、考验最严酷的时刻。特别是当第五、第四十三和第四十九集团军放弃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带的主要防线、德军在苏军防线中部地区实现纵深突破后,莫斯科的紧张气氛达到高峰:到处是文件焚烧后留下的焦黑纸灰,外交使团按苏联政府安排离开莫斯科退往古比雪夫,惊慌失措的人群谣传德军坦克随时可能冲进莫斯科市区。抢劫的场面也出现了:有人冲进商店抢劫,还有人抢劫运载罐头食品的卡车,更有人偷偷烧毁党证,摘掉家中的斯大林像。
斯大林决心坚守莫斯科。但莫斯科能否真正守住,他并没有把握,特别是过去坚守基辅的决心不但未能实现,而且还遭受到空前损失,这对这位苏联最高统帅的决策信心不能不产生重大冲击。此时的斯大林已经相信,在朱可夫那里能够听到真话。
形势也发展到了最需要真话的时刻。德军在加里宁方面军第三十集团军的地段取得突破,决定莫斯科存亡的时刻到来。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斯大林亲自打电话给朱可夫,不加任何掩饰,提出他平时最不愿意说出、内心深处最痛苦的一个问题:能不能够守住莫斯科?他对朱可夫说:“我怀着内心的痛苦在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
斯大林要求朱可夫不是以一名苏军高级将领、莫斯科保卫战的主要指挥者,而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回答这个问题,其分量之沉重,即使那场战役已经结束了64年,今天依然能够像铅块一样沉甸甸地感觉出来。
仅仅三个月前,朱可夫坚持要求放弃基辅,并因此失去总参谋长职务。此时面对斯大林以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的坦诚,朱可夫沉默了一会儿,一字一句地回答最高统帅:“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
真是危难时刻。真是字字千钧。
朱可夫军事生涯中先后指挥了无数个战役,包括辉煌的攻克柏林大会战,但没有哪一次战役像莫斯科保卫战这样关键,没有哪一句话如“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这样字字千钧。
一句古谚语说:“性格即命运。”帕夫洛夫与朱可夫的差异当然不只是性格,但两人的命运在战争中被岔开,永远不再会合。
我常想:如果当时不发生战争,又会如何?
如果不发生战争,两人当然都能够在苏军中平步青云,帕夫洛夫还很可能走到朱可夫前面。
但战争发生了,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战争撕去一切假面,对军人做出最严厉无情的淘汰和筛选。
我又想:如果历史能够重新开始,又将如何?
如何历史能够重新开始,帕夫洛夫肯定会对他的观点和做法做出大幅调整,向他的同事和战友朱可夫靠拢;那么希特勒的军队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长驱直入,悔过的帕夫洛夫同样可以享受到英雄的辉煌。
但历史无法重新开始。
这正是历史的庄严和悲壮。
朱可夫也不是从来不犯错误的天才。后来人们把他的种种缺点罗列出来,如骄傲、专横、跋扈、“波拿巴式人物”等等。主观上说,那是因为他的毛病也不少;客观上看,那是因为战争已经过去,和平已经到来。
在灾难危重、艰难困苦的战争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能够有这样的军人挺身而出,那是民族有幸,国家有幸,军队有幸。
08 强势拉姆斯菲尔德(一)——拥有最多“…
这个人不是军人。
却比任何美国军人都执着地鼓动、进行、坚持战争。
这个人拥有众多“第一”的头衔: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1975年,43岁);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国防部长(2006年,74岁);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度担任国防部长的国防部长(第13任、第21任)??还有什么呢?喜欢或不喜欢的都对他留有深刻印象,仅仅就为这些充满机缘条件的“最”?
其实真正给此人留名的“最”,是其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在世人众目睽睽之下指挥调动美军打了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侵入两个国家——阿富汗和伊拉克,推翻两个政权——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实现美国长期耿耿于怀的两个夙愿——进入中亚、掌控海湾。
先看阿富汗战争。阿富汗地处中亚,苏联解体后,中亚被美国战略学界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战略真空地带”,力求进入而不可得。这个夙愿“9·11”后被拉姆斯菲尔德实现了:进入并占领阿富汗、驻军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大门从此无法对美国关闭,“最后一块战略真空地带”从此不再真空。
再看伊拉克战争。伊拉克地处的海湾地区,是全世界最富石油储藏的地区:伊拉克的储量为世界第二,旁边就是世界储量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储量第三的伊朗、储量第五的科威特。在该地区完成坚固的军事存在,是美国半个世纪的梦想,这个梦想又被拉姆斯菲尔德实现了:占领伊拉克全境,牵制沙特、威慑伊朗。科威特则更加顺从,长期令美国头痛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也变得噤若寒蝉,收一箭数雕之效。
如此“战绩”,的确是自1947年美国依据“国家安全法”设立国防部长一职以来,任过该职的所有人皆自叹弗如的一个关键之“最”了:最富美式攻击精神、最富实际攻击成效——2001年10月7日向塔利班宣战,11月12日占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36天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2003年3月20日向萨达姆开战,4月9日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回时间更短——20天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还多以策动政变的方式,颠覆那些它不喜欢的政权的话,那么新世纪则是以*裸的和不折不扣的武力了。在这些“全武打”中,拉姆斯菲尔德首当其冲。
伊拉克战争得手后,这位据说“身体奇好、精神状态奇佳”的国防部长更进一步提出“10—30—30”的作战构想,即一旦美国决定在全球某个地区动武,美军必须能够10天内部署到该地区、30天内摧毁敌军、第二个30天再完成重组,做好到另一地区执行下一次任务的能力。此设想一出,全球哗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设想是打“两个半战争”: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同时在亚、非、拉地区应付一场小规模战争。到了70年代,由于越南战争的重大损耗,再打“两个半战争”已力不从心,指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