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一个坏人却对美貌的阿茸姑娘起了坏心,想霸占她。阿茸知道这个消息后,躲进了深山的山洞里。坏人却不死心,追到洞口,强迫阿茸姑娘嫁给自己。阿茸姑娘死活不答应,坏人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把她活活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把三月十五这天定为本民族的节日。由于此时山上开遍了野花,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叫做鲜花节。
  每年的这一天,天还没亮,怒族人就会起来准备参加节日的活动。姑娘们穿起民族的盛装,带上准备好的祭品以及在山上进行野餐所需的食物,结伴从村寨出发,翻山越岭前去仙女洞进行祭祀。仙女洞周围事先已经挂好许多经幡和唐卡,穿红黄教服的老人在祭台的两侧坐着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文。前来祭祀的人们将一束束扎好的杜鹃花放在祭台上,还将几个玉米立在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一小堆。主祭人烧起松烟后,整个祭祀仪式就开始了。主祭人先念祝辞,手持法器的喇嘛开始打鼓念经,大家在祭台前叩头献贡。这时,整个洞口会插上很多松枝(象征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敬献给“仙女”的礼物)和玉米(表示五谷丰登)。
  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都走向仙女洞。姑娘们手捧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当地民间认为,洞内钟乳石上滴下来的水是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保佑和赐福。然后,人们围坐在山坡上,把事先准备好的食物摆放在铺着松针的地上一起分享。他们边吃边歌,有的人还在歌声中跳起欢快的舞蹈,整个山坡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
  回家之后,各家各户还要设宴饮酒,年轻人则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进行射箭比赛。晚上,青年男女们燃起篝火,在篝火旁唱情歌、跳舞,彻夜不息。
  七、怒 族 年 节
  怒族的年节叫“炉瑟”,意思就是“新年”或“岁首”,在每年农历的正月时过。腊月二十九,村寨里的每家每户都要清扫庭院,扫去火塘里的积灰,并把这些陈垢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表示送旧迎新。然后,人们采来青松枝插在自家的大梁和中柱上,并在地上铺很多松针,以此来象征四季常青、新年吉祥。在这一天,村寨还要举行隆重的祭谷神活动。
  怒族人的村寨
  怒族人在新年之前,要砍好过年这段时间用的柴火,并杀年猪,还用糯米和籼米舂粑粑。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把准备好的东西全拿出来,欢欢喜喜地做年夜饭。吃年夜饭时,人们要先祭奠祖先,并举行敲犁头祈雨的活动。
  大年初一的早上,村寨里的鸡叫头遍后,各家的小孩打着火把,背着水桶,抢先去舀全村寨水井里的水。他们从每口井里舀一瓢水,然后背回家。据说:在新年的第一个早上,天上会飘下像酥油一样的东西,这是天神赐给人间的吉祥物,常常会漂浮在水井的水面上。过年时,人们只要喝到这种吉祥物,新的一年就能事事如意。
  从初一的早晨开始,人们互相拜年。怒族人不但要给自己的长辈拜年,还要给自家的牛和狗拜年,甚至给牛和狗行跪礼,并喂它们油煎面饼和肉汤。怒族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牛耕田、狗撵山,它们辛苦了一年,在这个时候应该回报它们的辛劳。在新年期间,怒族人还要举行游乐活动,包括射箭、打石头靶、摔跤、打秋千、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等。此外,人们还要遵守很多禁忌。比如:在大年三十和初一,吃三餐时不能泡汤吃,如果泡汤吃的话,就可能导致新年风雨不顺、旱涝成灾,此外还忌讳往外泼水。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1)
据考证:历史上曾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现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历史上,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呼纳西族,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当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具有浓厚的纳西族风情,令人回味悠长。
  一、东巴民俗文化
  东巴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涉及到祭祀、音乐、绘画和文学等方面。所谓“东巴”,也称“经师”,纳西语意为“山乡诵经者”。祭天是传统的东巴文化民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分别举行大祭、小祭,其中以正月举行的大祭最为隆重。举行祭天时,必须遵循一套严格而繁复的仪式,所有参祭人员和祭品都要通过“除秽”。而且,祭天场禁止外人进入,以保证祭天时民族的纯净性和仪式的神圣性。纳西族所祭祀的“天”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民族的祖先和天、地、自然万物。他们进行祭天的目的,就是祈求天地和祖先赐予自己恩惠,保佑子孙平安、家族兴旺、家庭和睦。这个仪式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使子孙后代不忘先祖的恩德。
  纳西族人的村寨
  除了祭天之外,还有祭署和祭风。祭署在纳西语中称为“署古”。据东巴的古代文献记载:人和署本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是专门管理农耕和畜牧的。后来,人不断破坏森林,滥杀野生动物,署很生气,就对人进行报复,使人遭受瘟疫、洪水、地震等灾难。后来,人们为了向署认错,祈求免去人间的灾难,便请丁巴什罗协调彼此的关系,使两者和谐。于是,纳西人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隆重的祭署仪式。
  祭风在纳西语中称为“海拉里肯”。纳西族人相信人死之后,他的灵魂还活着不死,而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受到魔鬼的折磨,还会变成恶鬼来害人。因此,人们就请东巴祭司进行招魂,对这些灵魂进行超度,安抚这些亡灵。因殉情而死的亡灵,则会被祭司超度到玉龙第三国。那里有蓝天、白云、高山、青松,还有老虎可以当坐骑、白鹿可用来当耕牛。死去的亡灵在那里可以实现男耕女织、无忧无虑、相亲相爱的生活梦想。因此,祭风的目的就是超度那些因殉情、战争或灾祸而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使它们安息。
  东巴音乐是指在东巴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由宗教人士在伴乐中吟诵的一种曲调,是东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以口头的形式流传,除了占卜经书外,大多经书都是用来诵唱的。东巴音乐的唱腔有50多种,吟唱的曲调主要以纳西民歌调为基础,使用的乐器主要是板铃、板鼓、锣、钹等。它的特点是唱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节奏单一、谱点简单、音调洪亮。
  东巴文学主要是诗体韵文,其大多是东巴祭司在神坛上吟诵的经文,还有一些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唱的民歌。它们实际上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只不过被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进行了部分整理和应用。其中很多韵文和民歌已被收录进东巴经,一部分则以传统民歌的形式在民间歌手中传唱。
  古老的东巴画是东巴民俗文化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主要有木牌画、纸牌画、布卷画和经文画几种。纳西族人在举行仪式时,都要绘制很多佛神、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然后对这些画进行膜拜与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活动性质的绘画,就是东巴画。东巴画艺术具有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五大特点,主要表现古代纳西族人的信仰,以及神灵鬼怪和一些理想世界的形象。在东巴画中,以表现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的布卷画《神路图》最为出名。它长14米,宽26厘米,画面主要分为地狱、人间、自然世界、天国4个部分。整个画面色彩鲜明、人物造型生动,极具纳西族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第十四章 纳西族文化(2)
二、纳西族象形文字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又叫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时候的形态。它最早被画在木头等东西上,后来因发明了纸,这些符号图象又被写在了纸上,形成东巴文经典。
  现在保留下来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大约有2200多个,它们具有浓厚的图画特点,一个字像一种事物或其含义。但是,它又和图画所追求的美感不同,因为其主要功能是表达某一个物体或者含义。它用简单的笔画画出事、物、意的轮廓,并把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