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滇味文化-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舞,说明新娘已成为新郎家的人,迎亲的队伍就可以迎娶新人上路了。女方的送亲人会背上嫁妆,和迎亲队伍一起出发。新娘则由一个同龄女伴陪着,用红布蒙面走出家门。在娶亲的途中,女方的送亲队伍和男方迎亲的队伍还要同跳“奎翮嘎”。
  到了男方家时,新郎的舅舅或舅母要先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这才跨进男方的家门。这时,来庆贺婚礼的人中年长者多围坐在火塘边,并吟唱怒族古老的民歌。男女青年则手拉手围成圆圈,围绕着屋里的中柱,边歌边跳“腊叉嘎”。当舞蹈达到高潮时,亲朋会把竹筒投入舞场中央,人们则边跳舞,边去争着跺踩竹筒。竹筒被跺烂或跺碎,说明婚礼隆重;反之,人们会认为女方不满意这门婚事。另外,当地人认为在婚礼中跺踩竹筒代表着吉祥和对新人的祝福。跳过“腊叉嘎”后,人们就承认他们建立了夫妻关系。
  结婚四天后,男方家要杀一头猪,酿一罐酒,让新郎、新娘带上这些东西,随送新娘的人一起到新娘父母家。新郎会把酒、肉送给岳父和岳母,表示这是自己在婚后第一次对老人敬孝。然后,新郎领着新娘返回自己家里,到此婚礼才算全部结束。
  二、怒 族 斜 拉
  怒族人的饮食习惯有些与众不同,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吃两顿饭。他们的主食大多是玉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煮焖咕嘟饭(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包谷粑粑、石板粑粑等。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他们的肉类来源主要是牛、猪、鸡、狗、羊、鱼,以及野牛、野猪、鹿麂子、岩羊和山鸡等猎物。在日常生活中,最受怒族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食物是“斜拉”。

第十三章 怒族文化(2)
“斜”在怒族语中是肉的意思,“拉”是酒,“斜拉”翻译为汉语的意思就是肉和酒炒在一起。怒族人在做“斜拉”时,先把大块的猪肉切成很多小片,然后用酥油炒40分钟左右,再放入一些清酒,搅动片刻,盖上锅盖几分钟就可以食用了。“斜拉”营养丰富,是怒族人款待客人的佳肴。它不但口味好,而且有治疗风湿、妇科病的效果。如果你到怒江两岸,好客的怒族人就会给你端上一碗热乎乎的“斜拉”,吃完后你一定会感到精神爽快了很多。
  三、怒 族 猎 棚
  待秋季最忙的时节结束后,怒族的青壮年男子和小男孩晚上就很少在村里聚会了,有的连家都不回,而是到山上去守猎棚。猎棚一般都建在大树下、石岩旁、丛林中、山溪边。怒族男子用树枝、树叶和茅草,在那些地方搭起简陋而又隐蔽的小棚子。平时,它可以用来遮风避雨、存放一些东西,秋天就成为狩猎所用的猎棚。他们通宵地守在这里,猎取山鼠、竹鼠等小动物。
  怒族人生活的天地
  秋收之后,因为庄稼已经收完,山鼠、竹鼠等靠偷吃粮食为生动物的食源被切断,只好到处找吃的东西。怒族人用竹签穿起包谷,放在猎棚四周。这些小动物闻到食物的香味,就会来这里大吃一顿。猎人则根据竹签上的齿痕判断来吃食物动物的数量、大小和种类。然后,带上弯弓和长刀以及其他需要用的物品,到猎棚里去守候。
  白天,怒族人在猎棚中削箭、烧茶、喝酒,但是不能高声聊天,因为这样会吓跑藏在附近的小动物。到了夜晚,野兽们出来活动,只要听到“嚓嚓”的响声,猎手们就开始准备拉弓搭箭。等猎物确认没有危险,埋头大吃诱饵,失去警觉时,猎人才会瞄准目标,从容地张弓放箭,很多猎物就在不知不觉间毙命了。
  守猎棚是对男人勇气和胆量的考验,他们打到猎物的多少还关系着个人的荣誉。谁在猎棚获取的猎物最多,谁就被誉为村寨中最能干的人,并受到人们的称赞。如果他是一个未婚青年,更会收到姑娘们投来的爱慕的眼光。
  四、怒族达比亚
  达比亚是怒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达边”,当地汉族人称其为怒族琵琶,主要流行于云南怒江流域。达比亚虽被称为琵琶,但是它比琵琶还要古老。怒族的山寨里还流传着有关达比亚的传说:古时候,一个居住在深山的怒族孤儿由于没有田地和房屋,独自住在深山的岩洞里。一天,为了消除寂寞,他找来一段黄桑木树干,以棕丝为弦,做成一件达比亚。每天夜晚,孤儿就弹起达比亚,抒发自己的情怀。达比亚清脆动听的琴声感动了附近山寨里一位美丽的姑娘,她跑来与孤儿结为夫妻。从此,达比亚在怒族中流传开来,一直到现在还经常在怒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合中使用。
  达比亚通体用一整块楠木或黄桑木制作,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全长60厘米左右。共鸣箱为椭圆形或三角形,正面蒙有松木或杉木薄板,板的中部有很多圆形的出音孔。琴头没有什么雕饰,左右两侧有四个木制弦轴。琴杆短而宽,表面为按弦指板,不设把位。面板下方有木制琴马,上面系有四条琴弦,早期使用羊肠弦,现在已改用钢丝弦。
  演奏达比亚时,琴头向左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拨发音。它的音量较小,音色明亮柔和,定弦法因演奏曲调的不同而有多种,中间的两弦演奏旋律,外边两弦进行和声衬托。进行演奏时,左手很少变换把位,常使用带音和打音等技法,右手常用弹、挑、勾、抹、摭、分等技法。在怒族民间音乐演奏中,达比亚常被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经常演奏的曲调有《织布调》、《哭调》、《送葬调》、《友情调》、《相爱调》、《阿尼木尼哦》等。

第十三章 怒族文化(3)
怒族人无论是在田间劳动、探亲访友,还是在谈情说爱、外出远游时,都随身带着达比亚。怒族男青年向姑娘求爱时,也用达比亚的琴声来传递自己的爱慕之情。在怒族人婚嫁喜庆和风俗节日里,达比亚也是不可缺少的民族乐器。
  五、怒族吉佳姆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怒族就会迎来他们最热闹的节日——古佳姆节,一般历时15天。在节日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节用的米酒,杀猪、做舂米粑粑,并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节日的第一天,姑娘们身穿绣有花边的衣裙,佩带着用玉石、玛瑙、贝壳串成的项链;小伙子穿戴一新,带上粑粑和肉,背着弩弓和乐器,和姑娘们来到村外的场地上。然后,大家把粑粑和肉挂在大树上,小伙子们则用弩弓去射,谁射中了这些东西就归谁。这天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日子,姑娘和小伙子们以歌为媒,一般都是小伙子首先弹唱追求调:“月亮星星是一伙,琵琶口弦不分家。妹呀妹呀来烧火,今夜月明好相谈。”小伙子唱完后,姑娘就从怀里取出口弦,吹起相爱调作为回和:“鲜花绿叶要配齐,妹吹口弦哥弹琴。阿妹请哥来烤火,情人烧火暖在心。”然后,大家开始相互用歌声倾诉衷情。
  在节日里,姑娘还要打秋千。她们在核桃树上挂好秋千,一个个轮流着荡起秋千板,看谁荡得最高。在节日的夜晚,每家都要吃团圆饭,举行“那作莫”仪式。举行仪式时,人们把包谷花、三片肉和三杯酒等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祝愿新的一年粮食丰收。吃完饭后,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跳起传统的“洗衣舞”、“琵琶舞”、“打猎舞”、“猴子掰包谷舞”、“乌鸦喝水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村里的老年人则聚在一起饮酒、唱酒歌。
  六、怒族鲜花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云南怒族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关于鲜花节的来历,怒族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善良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当时气候恶劣,怒族人居住的地方常年遭受旱灾,庄稼全部枯死,山野一片荒芜,饮水也成为很困难的事。这时,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劈开悬崖,在高黎贡山上凿通一个岩洞,把清澈的泉水引进了怒族人居住的村寨。
  有水之后,土地有了生机,庄稼长得好了,阿茸姑娘的名字也传遍了怒族人的村寨,人们都感激地称她为仙女。
  可是,一个坏人却对美貌的阿茸姑娘起了坏心,想霸占她。阿茸知道这个消息后,躲进了深山的山洞里。坏人却不死心,追到洞口,强迫阿茸姑娘嫁给自己。阿茸姑娘死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