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对这一民间传统文娱节目进行改进,形成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创新的跳三桩。现在的跳三桩保留了在苗族民间流传很久的芦笙舞“跳三桩”、“垒宝塔”、“滚锅”等高难度技巧表演:人吹着芦笙在高12米、直径30厘米的三棵桩子上做跳桩、穿花、走梅花、倒立、下腰、虎爬、桩上叠罗汉、上天梯、垒宝塔等动作和造型。比较精彩的是桩上叠罗汉,将三棵桩子做成的道具摆放在广场中央,3个表演者依靠着桩子,面朝天仰躺在桩子一角。3个人6只脚呈三角鼎立,相互抵到一起。然后一个身轻如燕的苗族少女手持芦笙,跃立于三个人互相抵着的足尖上,吹出优美动人的民族曲调。
垒宝塔是先让2名男表演者手持芦笙站在地面上,手持芦笙的2名女表演者分别站在2个男子的肩头或头部,直立吹芦笙。有时还可以让一个女子夹在这两个女子之间,她的双手拉住站在男子肩上两女子的手,配合音乐做出一些绝妙的动作和造型。
滚锅时,关键要把握好力度的均匀,使锅既能均匀受力,又能受惯性作用不停地转动,且可以左晃右摆做惊险的表演。表演最初是一个表演者坐在一口直径为12米、锅底呈弧形的半圆锅中,随即前后用力将铁锅晃动起来,并做360度转动。然后又有1—2个男子加入进去。此时铁锅被转得呼呼生风,滚到最惊险处几乎快要侧立,坐在锅中的人将要被倾翻出来,但在他们巧妙用力后立刻化险为夷。
跳三桩的表演者要胆大、心细、眼急,而且要腿脚快、动作稳,如果反应稍迟钝一点,或者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损伤。跳三桩作为苗族传统的民间活动,现在经过技艺挖掘和整理,不仅成为苗族人逢年过节时不可缺少的活动,也成为当地民族节日中的保留节目。
七、苗 族 鼓 舞
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居住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一种边击鼓边舞蹈的苗族民间舞蹈。舞蹈中使用的鼓为木制,以牛皮蒙于两端,放在架子上敲击。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说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朝野佥载》,在此书的十四卷中写道:“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这段文字记录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已经在苗族民俗中存在了,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舞蹈的场景
由于苗族长期分散居住,不同聚居地的人们在语言、服饰、风俗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鼓舞的风格特点和形式也不相同。现在流传下来的有:花鼓舞、团圆鼓舞、跳年鼓舞、猴儿鼓舞、踩鼓舞、木鼓舞和调鼓等。这些鼓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各不相同的功能,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花鼓舞的风格温婉妖媚,身态轻盈柔美,富有表现力。团圆鼓舞的场面宏大,时而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而激情狂舞,轻松活泼。猴儿鼓舞的动作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时而打鼓,时而离鼓,*戏耍,表演风格十分诙谐,主要在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表演。木鼓舞在祭祀祖先、祈神禳灾中使用,调鼓主要在丧葬中告慰亡灵。
现在,大多数鼓舞都已经演变为节庆活动和劳动之余的娱乐形式。功能的转化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了变化,使它们变得更加具有表演性。在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赶夏”等苗族传统节日中,人们都会进行花鼓舞表演。它的表演形式是:两人各持2根一尺长的鼓槌分别站在鼓的两面同时击鼓,还有一个人拿鼓槌站在中间击打鼓腰伴奏。两边打鼓人击打的节奏要统一,动作要对称,其他的人则可以围鼓跳舞。在舞蹈开始前,人们要先唱一首颂扬制鼓工匠的古歌,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花鼓舞的动作一部分来自于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梳妆等动作,也有一部分来自于武术,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动作。 。。
第八章 苗族文化(6)
团圆鼓舞是一种歌舞形式相互结合的鼓舞。舞蹈开始后,一个鼓手在场中央击鼓伴奏,跳舞的人则围绕着鼓,踏着节奏明快的鼓点,晃手摆腰绕圈进行舞蹈。舞蹈的动作基本是“大摆”、“小摆”、“细摆”几种。跳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就要唱一段山歌,歌词多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在团圆鼓舞中,歌舞交替进行,直至尽兴而归。
跳年鼓舞的形式及动作风格与团圆鼓舞大致相同,只是在伴奏上多了一面铜锣。
猴儿鼓舞是由男人进行表演的舞蹈,它是从单人鼓舞和双人鼓舞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来的。表演时,舞者主要用槌和拳击鼓,以此来表现猴子到庙里偷吃供果,进去时无意中敲响更鼓后的惊慌,以及后来对鼓嬉戏的情景。它的主要动作有“偷桃”、“抓痒”、“滚球”、“倒上树”、“戏鼓”等,十分滑稽,富有戏剧性。
踩鼓舞是女人的集体舞蹈,主要在每年春节时表演。舞蹈开始时,先是一名鼓手唱一首号召妇女来舞蹈的“踩鼓歌”,随后就开始敲鼓伴奏。接着,佩戴银头饰、项圈、手镯,穿着厚实花衣长裙的舞蹈者开始应声加入舞蹈的行列。整个舞蹈都是以鼓手为中心进行的,舞蹈者只做甩手摆腰、轻轻抬腿踢脚的“四方舞”、“六方舞”、“旋转步”等。
木鼓舞在苗语中称“直质努”,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性舞蹈,在每隔13年举行一次的祭祀活动——“吃牯脏”中进行。按古老风俗,跳木鼓舞时使用的鼓是用一根直径1尺、长5尺的树干挖空,然后在两端蒙上牛皮制成的。在进行表演时,要同时用一个新鼓和一个旧鼓,在祭祀结束后,旧鼓被送到山上自然腐朽风化,新鼓则放置屋梁上保存,下次再举行“吃牯脏”时使用。过去在“吃牯脏”时的“木鼓舞”活动,先要选择好日子,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牛,蒸很多的米饼,男女老少来到一个固定的场地。苗族的巫师拿着雨伞,身穿很长的巫衣,手摇铜铃召请神仙,一个人击竹筒,一个人打鼓,其他的男人和女人身穿盛服,围绕着鼓跳舞。它的舞蹈动作表现的主要是斗牛、宰牛、狩猎等劳动内容,舞姿为上身前倾、弓腰甩胯、顺手顺脚的动作。
苗族还有一种鼓舞就是铜鼓舞,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的铜鼓为打击乐器进行伴奏的舞蹈。进行铜鼓舞的时候,把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由击鼓手一手拿木槌敲鼓腰,一手持皮头槌击打鼓面进行伴奏。舞蹈者则围成圆圈,踏着明快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并且边跳边喊“嗨哧哧”的声音来助兴。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模拟“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生产、生活活动。
八、苗族太平箫
太平箫是苗族一种传统的吹口气鸣乐器,在苗语中称为“展本都”或“展拍籁”,云南保山地区的苗族人用汉语称之为太平箫。关于它的来源,在当地人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两个苗族部落交战,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却未能分出胜负。此时,其中一个部落的老人用竹子管制了一支箫,并在两军之间吹奏起《孤儿调》。双方战士听后,怀乡厌战的情绪大涨,于是纷纷放下武器。后来,两个部落通过谈判结束了战争。接着,这位苗族老人又吹奏起《散心调》,从此之后两个部落长久和睦相处。因这种竹管乐器换来了天下太平,所以苗族人民把它称为太平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苗族文化(7)
太平箫有1米多长,是用直径3—4厘米的竹管制成的。其中间无节,两端通透,并且上粗下细。管首的地方斜向削去后部,使它成为一个半弧形,把所剩的前侧管壁顺着竹纹向下破为两层,然后把中间两旁夹一些细竹篾,并用线绳把它扎牢,再涂一层蜂蜡,使之形成一个长4厘米、宽05厘米的进气孔道。在距离吹口15厘米的气道上,凿穿管壁制作一个圆形的发音孔,然后在孔下方的两层管壁间夹一片薄竹片做分气阀。箫管的正面下方有4个圆形、直径为05厘米的按音孔,第四孔距吹口40厘米,其余的音孔间距为9—10厘米。太平箫因流传地区不同,在管身长短、气道制作和音孔开列上也有差别。管身最短者约60厘米,长者可达100厘米。部分萧的进气孔道并没有破开管壁,而是削平外壁,上面盖一块薄竹片,两旁垫以竹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