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白族文化(1)
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等地区。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当地有着其他民族鲜见的风俗与崇拜现象,很是耐人寻味。
一、白族雄鸡图腾
白族先民把雄鸡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已有很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现象在现在白族人居住区的风俗活动中还能找到一些踪迹。例如在白族人的婚姻大事中就要用到雄鸡。如果白族小伙看上哪家的姑娘,男方就会请媒人领着小伙子,提着烟酒糖茶四色水礼,在农历双月的十五晚上悄悄地上门提亲,还要问女方的生辰八字。无论小伙子和姑娘是否认识,只要媒人说明自己的来意,不管以后这门婚姻是否成功,女方家都要杀一只大公鸡做夜宵,用鸡肉和鸡汤来款待上门的求亲者。
雄鸡图
如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相投,而且姑娘和父母也同意这门亲事,男方家就选定一个好日子,举行订亲仪式。在定亲这天,男方要给姑娘送来一些首饰做信物和一些新衣服,此外还必须送来一只挂彩的大红公鸡和两瓶烈酒,这就叫“订鸡酒”。
到了结婚迎亲这天,男方还要送来一只挂彩的公鸡和烈酒,表示男方家与女方家要结为亲家了,两个新人会恩爱到老,不离不弃。在结婚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在唢呐的伴奏下,用红色托盘端着男女式样的鞋袜和鞋垫各一份、四色水礼、挂彩的猪脚杆和一只大红公鸡,到媒人家去谢媒人。新人在婚后喜得贵子,男方就要备上一只大红公鸡;如果生了女孩,就要准备一只母鸡外加两瓶红色喜酒到丈母娘家报喜。娘家人则把喜酒分给亲戚品尝,共同分享增添人口的快乐。几天后,女方家则组织亲戚带上酿好的甜米酒、鸡、蛋、米等到女儿家探望外孙,恭贺亲家和女儿、女婿。
白族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个上梁竖柱的仪式。在仪式上,木匠师傅要用雄鸡点血祈祷平安,并要说一些话恭贺主人家。如:“鲁班用鸡来点血,保佑主人福禄寿,金鸡久住凤凰窝,主人精神气血好。”在新房竣工的仪式上,泥水匠师傅要抱着雄鸡,面对新房向主人家说一些祝词祝贺,如:“鸡是五彩风凰鸡,吉日良辰点吉礼,点好幸福的根基,大红公鸡生得好,好似凤凰来祝贺,今日借你开金口,幸福明日自己来。”此外,白族人在生活中还要用大公鸡敬神,祈求保佑。在烧砖烧瓦时,用公鸡敬奉火神、石神、土神;开山取石时,用公鸡敬山神;做木制屋架时,用公鸡敬木神等。
二、白族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最普遍和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称“武增尼”、“增尼”、“东波”等。它的汉语意思就是“我们的主人”、“本境土主”、“本境恩主”、“本方之主”等,“本主”是简称。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却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确切地说本主是一个白族村落或几个村落的保护神,主宰着居民的命运。
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崇拜和农耕祭祀,形成于南诏时期,在南诏、大理国时期成为白族的一种重要宗教信仰。据唐朝樊绰著的《蛮书》记载: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与唐朝使臣在苍山会盟,举行了重大的祭典。异牟寻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还立下了谨请西洱河、点苍山神祠监盟的誓言。这两座神祠就是本主庙,可见当时的本主崇拜已经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本主数不断增多,其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更加丰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 白族文化(2)
白族人认为本主就是村社的保护神,掌管着本地区和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能保佑人们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在白族村寨里,几乎一村一庙,供奉本主。本主庙中的祀神有主神和配神之分,“本主”是指本主庙中的主神,配神是本主庙中主神以外的其他各种祀神。因为本主崇拜是多神崇拜,所以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他们的本主神,有时候也出现几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的情况。不同本主任务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人间疾病和牲畜的,有管阴间兵马的。这些本主神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自然本主,如石头、树疙瘩、水牛、猴子、白骆驼等;神灵本主,如龙王、山神、谷神、猎神、太阳神等。其中最多的是人物本主,又分为英雄本主,如杜朝选、段赤诚、白洁夫人等;帝王、祖先本主,如南诏、大理国王及细奴逻、阁罗凤等高级将领;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诸葛亮、关羽、李宓、傅友德、李定国等;佛教与道教神祇本主,如观音、老子、李靖等。
从本主的分类也可以看出,本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崇拜、龙神崇拜、人神偶像崇拜。白族的古老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因而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水木石土等看作是有灵气的东西进行崇拜。古代先民把它称为“天鬼”,而这些就是白族最初的本主崇拜。白族早期宗教形态是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因此才会有肖石头、树疙瘩、水牛、猴子、白骆驼等本主的出现。白族很崇拜龙,常称龙为龙王,认为湖塘、泉眼是龙王的住所。实际上龙王也就是水神的代名词,而对龙的崇尚与白族的农耕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的。白族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幸福,把龙和山神等列入了本主崇拜。
本主的人神崇拜大约产生在南诏时期,这是社会和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历史和传说中,为民解忧、有功于民的人被白族人列为本主;白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周边民族发生交往,也把其他民族的英雄奉为本主,如汉族的郑回、杜光庭、诸葛亮、李宓、傅友德、李定国,蒙古族的忽必烈,傣族的李传珠等。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白族人也开始奉佛道二教的神为本主。
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本主崇拜已经具备了宗教的特征,并具有一般宗教组织的形式。这主要表现在:白族几乎是全民族崇拜本主,每个本主都有固定的庙宇和神像,这些本主庙在村寨中自成院落,而且还有本主祭祀的礼仪和《本主经》,形成了一套清规戒律和道德规范。它们要求人要孝敬父母长辈、忠于国家、尊老爱幼、勤俭劳动、不做坏事等。本主庙有专人、专门组织进行管理,并进行公共祭祀活动。除了日常祭祀外,每年有两次固定仪式祭祀本主的庙会,一次是春节迎送本主,另一次是庆祝本主诞辰或忌日。朝奉和迎送本主时,白族的男女老幼都要身穿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舞龙耍狮、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献祭,祈求本主消灾解难,祛鬼驱邪。
三、“白风”与汉俗交融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峰奇岭秀的灵应山麓,有个坝子叫三营坝子。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渡过金沙江,攻占大理国。他见这个坝子紧靠吐蕃(西藏),就留下300户士卒在这里守卫,三营坝子的名称因此而来。在三营坝子里,白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通婚,因此婚礼婚俗既有白族风情又有汉族民风。
第七章 白族文化(3)
喜庆的白族婚礼
迎亲的“正席日”那天,在娶亲的唢呐声和新娘的哭声中,陪郎头在迎亲的路上就开始让新郎和新娘上演闹剧。陪郎头看到路面平坦的地方,就有意大声咳嗽一下,走在后面抬嫁妆的陪郎们很快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他们把嫁妆放在一起摆放在路中心,码成两个大堆,然后就不再走了。这时候,陪郎头就对新郎说,想让陪郎继续走,你就得和新娘一起绕着嫁妆跑“8”字。无可奈何之下,新郎新娘只好照办。跑“8”字时,有时是新郎在前新娘在后、脚跟着脚一起跑;有时是两人手拉着手跑。众目睽睽之下,新郎和新娘比较害羞,也很紧张,往往会步调慌乱,一旦配合不好,新娘就会把新郎脚上穿的新鞋踩掉,这时看热闹的人就在一边捧腹大笑。
在举行婚礼的“正喜日”傍晚,新郎家要在新房外面摆起两桌“团房席”。桌子四周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