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学院李民铎教授……
  1983年9月,文化部外事局俞慧钧女士给我很大帮助,给我看了*中央总书记*对傅聪问题的批示的影印件以及有关文件。
  我的采访逐步深入:
  “挖”出了那位冒死保存傅雷夫妇骨灰、感人至深的江小燕;
  在上海市长宁区公安局查到傅雷死亡档案,采访了有关公安人员,首次揭开傅雷之死的真相。
  在广泛采访的基础上,我写出关于傅雷、傅聪、傅敏的三篇报告文学,写出了《傅雷一家》一书,于1986年9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后,199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选入《傅雷与傅聪》一书。
  楼适夷先生在给我的信中,曾经建议我写长篇《傅雷传》。我原本也准备写,所以对傅雷亲友作了广泛的采访。然而,后来我忙于“红色三部曲”、《“四人帮”兴衰》、《反右派始末》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的创作,也就把《傅雷传》的写作搁下来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图时代”到来了。读者喜爱图文并茂或者以图为主的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约我写《傅雷画传》,由于我曾经为写作长篇《傅雷传》作过充分的准备,所以很顺利就完成了《傅雷画传》,于2005年出版。
  画传,是人物传记中的新品种。通常的人物传记是以文字为主,厚厚的几十万字,在书前插几幅照片;通常的人物画册以图片为主,图片多达几百幅,每幅图片配以一、两行说明词。前者内容丰富,但是文字太多,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后者图片虽多,但是内容显得单薄。画传则介乎两者之间,既有相当深度的内容,又有形象丰富的图片。可以说,画传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
  傅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屈的代表,也是多灾多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傅雷画传》浓缩了傅雷这样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左”的苦难以及坚强的抗争,歌颂了他们的正直、勤奋以及浓浓的亲情。
  傅敏先生提供许多珍贵图片并非常仔细审阅全书,写出长达十五页的审稿意见,使《傅雷画传》许多史实上的出入得以逐一改正。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1)
2008年岁末,从北京传来好消息:经过七年的艰难报审,我的182万字、1500页的纪实长篇《“四人帮”兴亡》(上、中、下卷)获得*中央党史研究室审读通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部长卷在2009年1月7日开幕的北京书市上一亮相,便引起广泛关注。
  《“四人帮”兴亡》是我经过二十多年采访、写作、修改才终于完成的,书背后的故事一大串。在众多的被采访者之中,秦桂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不是名人,连大字也不识几个。用这样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她的一生:解放前做保姆,解放后是幼儿园的保育员。熟悉她的人,都叫她阿桂。
  我好不容易打听到她的住处。1986年7月,我在上海南京路的一条弄堂里,第一次走进她家。她孤身一人独住。听我说明来意之后,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一定要经过党支部批准,她才能接受采访——尽管她并不是*党员。
  无奈,我只得到上海作家协会开了采访介绍信,再到她所在的幼儿园请党支部书记在介绍信上批了“同意采访”四个字,然后再到她家。虽说她不识字,见了介绍信上的红色公章,见到介绍信上那四个字——她认得党支部书记的笔迹,这才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七十一岁的她头发已经银灰色,齐耳直梳,一双大眼睛仍显得炯炯有神。她用带着常州口音的上海话跟我聊着,思维清晰,谈话颇有条理,一口气谈了三个多小时。
  我被她的自述所震撼。她的坎坷身世,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感。从那以后,我有空,就和妻一起去看望这位孤独而历尽苦难的老人。我们总是喊她“秦阿姨”。她也把我们当成亲人一般,无话不说。我向日本NHK电视台介绍了她,带着哇啦哇啦讲日语的朋友为她录像——当然,她事先托我向党支部请示过。我们的友情一直保持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在2001年4月19日凌晨二时病逝,终年八十七岁。我在龙华殡仪馆为她送行。
  本来,她是一生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然而,在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与她同龄的“蓝小姐”,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使她的命运跌宕起伏,使她的经历变得“非常”……
  这位“蓝小姐”,便是当年上海滩的影剧明星蓝苹,也就是后来的江青。秦桂贞常常被人说成是“江青的保姆”。她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一开始就澄清这一似是而非的讹传:“蓝小姐当时哪里有钱雇保姆?我是她当时所租的房子的二房东家的保姆。我跟蓝小姐都属虎,生于1914年。她叫我阿桂,我叫她蓝小姐,由于同龄的缘故,我们很谈得来,成了好朋友……”
  秦桂贞告诉我,她当年受雇于上海环龙路许家。环龙路,也就是今日南昌路。
  我和妻用车接她到上海环龙路,去寻找许家当年的住处——当然,也就是蓝小姐当年的住处。我们一起来到了当年的“上海别墅”。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弄堂口那“上海别墅”四个字依然刻在那里。她拄着拐杖,旧地重游,不胜感慨。尽管多年未曾来此,她依然熟门熟路,带着我们来到弄堂底的一座三层楼房。那房子仍保持原貌,如今住着许多户居民。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2)
她来到底楼的灶间,告诉我说,她那时候当佣人,每天在这里烧菜,而蓝小姐住在二楼,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底楼的灶间。她说,许家住在三楼。她带我们上楼时,每走一级楼梯,都要歇一口气。她感叹道,当年她每天飞快地上上下下,不知要跑多少趟。光是一日三餐,就是由她从底楼送到三楼许家,再把盘碗从三楼拿到楼下灶间洗掉。她总是把楼梯擦得干干净净。
  她告诉我,这幢房子的产权不属于许家,而是许家租下来的。许家又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所以许家成了二房东。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山东小姐拎着一只黑皮箱和一个铺盖卷来了,租下了二楼的一间房。她便是蓝小姐。
  秦桂贞带着我们上了二楼,来到蓝小姐住过的房间。这是一个不多见的直角三角形的房间。三角形的顶端是一个小小的卫生间,装了一个坐式抽水马桶。房间大约十来个平方米而已。有一扇窗。秦桂贞回忆说,当时,窗下放一张书桌,桌上有台灯。三角形的直角处,放一张单人钢丝床。床下放着一只小皮箱。另外,还有两把椅子。这便是蓝苹住处的全部陈设。由于人们不喜欢住这三角形的房子,所以租金最廉。也正因为这样,底楼的那间三角房子,作了灶间,而三楼的三角形房间,成了佣人秦桂贞的住房──她与蓝小姐的房间只隔着一层楼板。
  秦桂贞忽地想起,在二楼楼梯口,有一间几家合用的大卫生间,便带着我们去看。那卫生间里有个搪瓷大浴盆,秦桂贞认出是当年的“原装货”。她说,蓝小姐就在这里洗澡,她也用这个浴盆。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那浴盆底部的大片白瓷已经脱落。浴盆依在,人事全非。如今住在那里的人,仍在用这浴盆洗澡。他们听说这浴盆原是江青用过的,都显得非常惊讶。
  秦桂贞回忆说,蓝小姐来了没几天,就跟她熟了,“阿桂、阿桂”地喊开了。也有的时候,蓝小姐随着许家孩子的口气,喊秦桂贞为“阿妈”。
  秦桂贞说,“那时候,我跟蓝小姐很讲得来,一有空就到她的房间里闲坐……”
  秦桂贞挺善良,看到蓝小姐忙于拍电影、演戏,就替她拖地板、冲开水、洗衣服,从不收她一分钱。
  秦桂贞发觉,蓝小姐怎么不吃水果?
  “没钱呀!”蓝小姐把双手一摊。
  于是,秦桂贞把西红柿洗干净了塞给她。有时候,蓝小姐不在家,就放在她的窗台上。秦桂贞还发觉,到了月底,蓝苹常常一回家就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吃点糕饼。
  “吃过晚饭了吗?”秦桂贞问。
  “没饭票了!”蓝苹答道。
  那时候,蓝小姐在霞飞路(今淮海路)罗宋饭馆(即俄罗斯人开的饭馆)搭伙,三角钱一客。到了月底,钱用光了,只好喝西北风。秦桂贞到东家的厨房里,烧好蛋炒饭,偷偷端进蓝小姐的房间。这时,蓝小姐一边大口地吃着蛋炒饭,一边连声说:“阿桂真好!阿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