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当时中小学生热捧的偶像。
  “小灵通”也许不会想到,在自己不惑之年还能从记者转行电信。1997年,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在全国首次将日本PHS技术应用到杭州的固话网中,诞生了第一代可以移动的市话,而叶永烈笔下的“小灵通”成了这个电信产品的“代言人”。
  2003年5月17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王天广的《移动的“固定电话”———小灵通》一文,分析了“小灵通”的“小”、“灵”和“通”三个特点:
  “小灵通”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赢得人们的青睐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在于其具有“小”、“灵”和“通”三个特点。
  “小灵通”的“小”还体现在辐射小和基站小两个方面。“小灵通”手机的辐射率仅为目前一般手机辐射率的3%,“小灵通”基站的发射功率也非常有限,只有500HW,而一般的家用微波炉的功率都接近700HW,因此,“小灵通”基站的覆盖范围也非常小。 。。

“小灵通”手机拥有一亿用户(4)
上海人口中的“灵”字意味着方便使用或讨人欢喜,“小灵通”手机恰恰应了我们上海人口中的“灵”字。首先,拨打方便。这是因为它的号码与固定电话相同,不仅容易记忆,更方便拨打,用着顺心;其次,是话费便宜。“小灵通”的资费方式与市话相同,只相当于目前一般手机话费的五分之一,并且实行单向收费;第三,是功能较多。“小灵通”除了具备固定电话的所有功能外,不同的机型还可以支持短信、来电显示,呼叫转移,闹钟等服务。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彩屏的“小灵通”手机出售,使得它的应用更加缤纷多彩。
  “通”,顾名思义就是通畅。“小灵通”的“通”也恰恰体现在拥有较高的通话质量方面。“小灵通”的通话频率是“全球通”、“神州行”等普通GSM移动通信频率的近5倍。因此,在网络信号覆盖好的区域内,“小灵通”的通话质量远远超过一般手机,可以与固定电话相媲美。 
  “小灵通”成了香饽饽,用户激增。这时,许多公司争先恐后抢占“小灵通”市场。由于“小灵通”这名字叫得响,他们的“无线市话”手机也用“小灵通”这名字。尽管深圳*一度叫过“市话通”,江苏通信公司则叫“万信通”,但都没有被市场所接受,最后还是叫“小灵通”。这样,中国居然有52家通信公司采用“小灵通”做商标。作为中国最大的“小灵通”生产商的UT斯达康与另外51家通信公司打起了商标之战!
  一时间,这场“小灵通”商标之战打得如火如荼,我也成了“焦点人物”。许多记者打电话给我。我的答复是:“UT斯达康从《小灵通漫游未来》中采用‘小灵通’作为商标,是经过我的同意的。至于52家通信公司之间的‘小灵通’商标之战,是他们之间的事情,我概不过问,也概不介入。”
  这场商标之战不了了之。因为随着“无线市话”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小灵通”的名气已经很大,已经成为“无线市话”的约定俗成的代名词,就像手机是移动电话的另一个称呼一样。“小灵通”已经从UT斯达康的商标演变成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业务的名称。
  2000年,信息产业部发文宣布:“小灵通”为有线电话网的补充和延伸。至此,无线市话“小灵通”这一名称被*各省分公司正式采用。
  这么一来,任何一家电信运营商都可以把自己推广的无线市话这种业务叫“小灵通”。
  这么一来,中国52家通信公司都可以把自己的无线市话叫做“小灵通”。
  这么一来,“小灵通”的名气更大了,中国一亿“无线市话”用户都说自己在用“小灵通”。
  有兴就有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如今,传出“小灵通”手机即将退市的消息,正是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我为“小灵通”手机即将退市扼腕而叹,我也为“小灵通”手机曾经有过的辉煌而自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雪藏”了26年的《追寻彭加木》(1)
2006年6月16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书市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幕。我从上海飞往乌鲁木齐,应邀出席这届全国书市,并举行签名售书。屈指算来,这已经是我第八次出席全国书市了。
  在这届全国书市上,我的“主打”新书是《追寻彭加木》。当时,《追寻彭加木》一书是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急件”出版的。从我用E…mail把书稿发给作家出版社,到印出新书,整个过程只有二十天!
  事情竟是那么的凑巧:新疆全国书市是在6月16日开幕,大会安排我签名售书的时间是在翌日——6月17日上午。6月17日是什么日子呢?正是彭加木的失踪之日!
  全国书市本来就是记者云集之处。6月16日那天,我在乌鲁木齐成了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记者们不断打我的手机,差一点把我的手机打爆了。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中华读书报、北京青年周刊、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甚至还有我的老家的温州日报的记者们,都赶来采访我。6月16日晚,我下榻的宾馆几乎成了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幸好,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给我安排的客房带有宽敞的客厅,沙发上坐满了记者。仍有记者摁门铃,那就把一张备用的单人钢丝床也拉来,供记者们坐……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之后,当时正在上海的我,虽然忙于写作,但是一直关注着彭加木的命运,每天从报纸上阅读来自罗布泊的新闻。我当时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关心上海科学家的动向是理所当然的。
  1980年6月30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女编辑曹香秾突然来到我家。她曾经与我有过许多交往。这次来访,她告诉我,自从新华社发表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以来,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高度关注上海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命运。尽管彭加木生死未卜,但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都认为应该为他出版一本书,而社领导在物色作者时,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你!曹香秾郑重其事地说,她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聘请我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特约作者,并在最短的时间里飞赴新疆,赶往罗布泊采访。
  我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采访任务。
  经过漫长的飞行,机翼下出现天山山麓耀目的冰峰——博格达峰。机舱里响起空中小姐的播音声:系好安全带,乌鲁木齐就要到了。
  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我遇到许多赶来报道搜寻彭加木情况的记者,光是从上海赶来的,就有《文汇报》记者张德宝,《解放日报》记者贾宝良,《青年报》记者钱维华,《上海科技报》记者郁群。他们有的比我早来好多天,却全被“堵”在乌鲁木齐,无法前往罗布泊。据告,只有一位新华社新疆分社的记者获准前往罗布泊。

“雪藏”了26年的《追寻彭加木》(2)
不去罗布泊,怎么能够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呢?我说,我一定要去罗布泊!
  记者们告诉我内中的原因:罗布泊已经干涸,成了一片盐碱荒滩,本来谁都可以去。然而,罗布泊附近,却有一个代号叫“21基地”的军事要地,是必经之处。没有办理特殊的通行手续,是无法进入“21基地”这个神秘地方,当然也就无法进入罗布泊。
  所谓“21基地”,其实也就是中国的核基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来自“21基地”。不言而喻,那里当然成为外人莫入的禁区。
  前往罗布泊,途径中国的核基地马兰,必须办理严格的审批手续,尤其是对于记者和作家。这一手续,要到北京办理。记者们一时无法到北京办理这一手续,也就不能进入罗布泊。
  我问:“北京哪一部门主管?”
  答:“国防科委。”
  我一听,心中有底。
  我即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郭德滏先生,与新疆军区马申参谋长联系。我请马申参谋长致电北京钱学森秘书柳鸣。当时,钱学森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主管这一工作。稍后,柳鸣电话通知新疆军区,经请示上级,同意叶永烈进入罗布泊。
  我获准进入罗布泊,是我能够完成这次采访任务的关键性一步。倘若我不能进入核基地、进入罗布泊,来到搜索现场,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其实,我能够获准进入核基地,是因为在一年多以前我获准进入绝密的中国载人航天基地采访,在那里工作了半个月。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