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法则。
这种以周期划分时间的方法可以安慰人们,因为人们相信现在的生活虽然困苦,但是有朝一日会苦尽甘来。每个人都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自己应该为什么做好准备。每个人都很高兴重温除夕、庆祝新年和狂欢节的美好时光。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因此那些速度快的人,只是徒劳浪费自己的力气,并不会因此而更靠近自己的目标。
第1章 农庄时代:缓慢原则(2)
农业社会里,因为人类对时间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人们不得不受时间控制。当时的人们只会赞美早晨和傍晚,但是从未尝试着去做时间的主人。农业社会的人们几乎无法想像怎样充分利用时间,怎样“挤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慢慢悠悠的。有时候大自然会逼迫人们加快速度,就像暴风雨快要来临时粮食还晒在场院上,风暴将至时渔夫还在深海打渔,天降大雪时羊群还在深山中放牧。在这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人们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必须加快速度。出现这种“加速现象”不是人们有意为之,而是迫于任务的压力。所以农业社会里时间和工作任务密不可分,是农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农民不会理会城里人设定的时间。尽管城里人一直要求农民,在特定的日子和时间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但是这种采用钟点来标记日常生活的新时间观念并没有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认为,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很淡薄,时间对人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当时的人们认为,时间就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历史学家认为,虽然现代社会初期的农庄里,有时会出现加快速度的现象,但是长期以来,农庄生活依然悠闲自得。由于农业社会中劳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人们在干活时,一句闲话都会打断手头的工作。此外,人们可以相对自主地安排时间,再加上农活和流水线作业完全不同,人们可以一边干活,一边享受悠闲。
手工作坊里的时间观
城市手工作坊的工作节奏和农庄里很相似,工匠们也习惯按照自然时间作息。尽管中世纪有几个传教士建议人们加快速度,但是他们所指的速度并不是工作速度。
城市手工作坊的组成结构较为松散,工匠们往往需要完成彼此不相关的几项任务。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最好的时间来做家具或缝衣服,并决定如何具体分配自己的时间。手工作坊里,工作与生活也密不可分,工匠们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只要没有明确进行分工,工作速度就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时间对手工作坊的影响非常小。而加快工作速度也意义不大,因为与工作速度相比,工匠更重视工作质量。此外艺术家、作家、小农和大学生等,他们也可以自己协调劳动强度,做到有张有弛。
缓慢意味着可靠和稳定。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农民或手工业者如果恪守上帝的旨意,将受到他人的尊重。相反,那些一味勇于探索新事物的人,却被人们看不起,说他们不可靠、难以琢磨。在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人们学会了稳定、可靠、墨守成规,排斥探索、创造。这一点在以后出现的手工业行会规定中也有所体现。当时的革新派受到压制,这样某个师傅 在德国,只有技术非常高超的工匠,才能被称为师傅(Meister)。——译者注就不会因为改进技术或者使用先进机器,远远领先于其他同行。1523年托尔内行会规定:“出于对行会的热爱和对同行的尊重,所有行会会员不得设计、发明或者使用某种先进技术,请勿为了自身的发展给他人造成损失。”
那些尊重传统扎根家乡的当地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那些漂泊在外的陌生人则被人们冷落。那些留在家乡、固守当地习俗的人被视为正人君子,而那些机敏灵活的外乡人则被视为流浪汉。这些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即使那些做远途生意的商人通过长途贸易取得了财富和地位,他们在当时首先以地产代表价值和权力的社会中依然被看做是边缘人。定居和安宁意味着安全和理智,缓慢和稳定受人尊敬,快速和灵活却往往被看成缺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 农庄时代:缓慢原则(3)
艺术领域也毫不例外,例如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和修道院中经常吟唱的格利高里圣歌中就没有任何时间上的限量。它们像被时间忘却了的祈祷一样在教堂中回荡;既不严格划分章节,也不带速度和节奏。此外,教堂因长时间的回音使得圣歌速度减慢,对讲道也是同样的效果。因此在这里,“缓慢”就成了神圣庄严的代名词。
同样,民间流传的史诗中也没有时间的印记。史诗中记载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年代。中世纪晚期,人们崇尚静静等待。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时间,但是这种要求在该时期并未被重视。
缓慢的旅行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时间的忽略和缓慢的生活态度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价值标准和法律法规之中,最后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人们建设城市时,任何加速努力都徒劳无功。静止是中世纪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街道曲曲折折,到处坐落着密密麻麻的屋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有很快的速度。笨重的旅游车根本无法通过狭窄的街道,厚厚的城墙挡住了去路,不管是商人、邮差还是敌人,都无法进城。晚上城门关闭以后,即使有十万火急的信,信使也必须耐心等待。
与城池一样,自然环境也被用来减慢速度。除了少数对速度感兴趣的人之外,大多数人会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己。复杂的地形能迷惑为非作歹的雇佣兵、到外抢劫的军人和惯于偷鸡摸狗的流浪汉。通达的道路会为强盗、土匪和其他来抢夺食物的敌人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让他们在洗劫一空后可以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当我们看到罗马帝国时代建立起来的发达的公路体系到了中世纪就逐渐衰落,甚至被附近居民当做采石场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人们都清楚:路况越差,军队或者特权阶层就越不会轻易出行,就可以从过路人身上挣更多的钱,例如提供拉车的马匹、维修损坏的车轮和轴承,并且准备休息的地方。18世纪末的很多地方,当地的马车夫、修车工和造车匠甚至会去破坏街道,因此当时的大多数街道就像乡间的小道一样,路面坑坑洼洼。虽然用石头铺设的路面能减少路面阻力,从而大大提高速度,但这并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意愿。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曾这样形容中世纪的交通状况:“中世纪漫长的道路令人望而生畏,行路之难犹如上青天。”“直至18世纪末,轮船航行一直是人们的首选,而陆路交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这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的评论。
旅行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毫无乐趣可言。自古以来,人类或动物的出行就受到自然界的双重制约: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制约,例如高山、峡谷、河流和海洋;其次是人或牲畜体能的制约。中世纪的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沙土飞扬,非常不适合骑马或驾车。即使路程不远,也要走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旅行者只有在平整干燥、修葺良好的道路上每天才能前行60公里,但是这样的街道少之又少。上述有关中世纪道路的陈述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中世纪的旅行条件的错觉。几乎任何一次出行都可能由于某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而中断,因为人和牲畜必须休息以便恢复体力。疾病、洪水、大雪、大风、马匹生病或过于劳累以及路遇强盗等原因都会使原旅行计划落空。直到中世纪末,由于培育出了品种更优良的马匹,建造了更换马匹的驿站,制造出了更快速的船只,以及商人和统治者对于改善交流条件增加了兴趣,才使得很少的几条线路上的旅行速度得以加快。然而在整个现代初期旅行都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
中世纪时人们几乎从不自己想办法解决大自然给出行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屏障。罗马人把修建石桥的技术带到了德国,但是这项技术到中世纪就失传了。从巴塞尔(Basel)至累根斯堡(Regensburg)直到12世纪才出现第一批新桥梁。公元803年查理大帝下旨,命令手下在位于莱茵河中游的一座罗马时代修建的石桥遗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木桥,然而这座木桥完工后又在一场大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