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以后你想干什么啊,你近期的目标是什么呢?”。
如果孩子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比如“不喜欢,不快乐”和“不知道,没什么目标”的话,你可要注意了,你的孩子可能就是这个象限的人,他可能会慢慢地走向不幸的生活。
2008年9月,我在河南濮阳讲课时,一个母亲在所有家长都咨询完之后,把我叫到一边,满脸焦虑地给我讲述了他们家里发生的事情。她的女儿上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写作业或者看电视,而是坐在餐桌前等着妈妈回来。妈妈一进门,她就站起来很严肃地和妈妈说:“妈妈,我要和你正式地谈一谈。”妈妈很惊讶,二年级的女儿从来没有这么严肃过,她问女儿:“你想谈什么啊?”女儿和她说:“妈妈,如果你再这样逼着我学习的话,我就自杀。”妈妈听到女儿这样说震惊了,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二年级的小女孩为什么想要“自杀”?因为她“把解脱当幸福”。妈妈每天逼着她学习,她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使得她“当下的生活”没有了快乐,同时她也不知道“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对将来的生活也不憧憬,不向往。所以她“现在不快乐,未来也没目标”,内心感受很可能是“活着有什么意思?!”所以就有了“解脱”的想法。
很多孩子会和妈妈说:“妈妈要是不上学就好了”“妈妈,你要是不生我就好了”“妈妈,活着真没意思,太无聊了”。下面这段话,是一个西安妈妈给我的留言:“在一次写作业过程中,听到孩子说‘不做人多好’,让我这个妈妈很震惊,细细想想,父母真有点像监督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工具,孩子很辛苦,妈妈很无奈!很想学习有什么好方法,以前只能找教育书,但是找不到答案,现在好了,我们有地方学习了”
图1…4 一位妈妈的留言
孩子偶尔说出这样的话,可能是一时的情绪发泄,家长不要担心。小学阶段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情况下他们绝不会这样做,但已经给你敲响了警钟——他不快乐,人生没有目标,活着没有意思。他在逐步形成“把解脱当幸福”的价值观。
我常常警告家长,小学阶段你就基本可以判断出孩子在哪个象限了。即使是第三和第四象限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也不会出问题,因为这时孩子无法反抗家长,但隐患已经埋下了,如果家长不想办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孩子到了青春期问题就会爆发出来,到那个时候,再想调整,就要费更大的力气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幸福坐标(5)
现在有“网瘾”的孩子越来越多,媒体上时常报道沾染“网瘾”不能自拔的孩子。那些家长们哭天抢地地痛诉孩子不争气,痛诉网络的危害,其实,孩子有“网瘾”并不是网络有多么吸引人,其根本原因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快乐和目标,缺少来自家庭的“真爱”,走进网络其实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解脱。有“网瘾”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第三象限的孩子”。如果你周边有朋友的孩子沾染“网瘾“,请你告诉他们,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和目标!
最近几年,每个月都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同样类型的家长找到我,他们的孩子初二以后不再去上学,就把自己关在家里面不出门,家长急得团团转。这样的孩子就是“把解脱当幸福”的孩子,他们不出家门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解脱。接待这些家长的时候,我常常痛斥他们:“早干什么去了?!都是你们造成的!孩子达不到你们的高要求,当下生活没有快乐,渐渐失去了人生目标。小学阶段孩子不敢反抗,直到青春期价值观逐步形成,才爆发出来。”把解脱当幸福的孩子,其实在三年级以后就有明显的特征,如果在那个时候家长就开始想办法调整就很容易让孩子转变,但“无知”的家长们还是不断要求孩子,不断指责孩子,是家长们一步一步“帮助”孩子形成了“把解脱当幸福”的价值观。
我将“把解脱当幸福的人”的生存状态称之为为“跳楼模式”:
一个人为什么会去跳楼?一定是他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将来的生活没有希望,以至于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跳楼了。
大家在网络上搜索“大学生跳楼”,你会发现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跳楼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名校,很多人在中学都是“高材生”。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留给家长无尽的痛苦呢?
我们中国大部分孩子从懂事起,就在家长的不断灌输下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考大学。等他们考上大学,完成了这十几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后,很多孩子没有了新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走进大学就是走进了社会,从小到大,这些孩子在“快去学习,别的爸爸妈妈来干”的教育下,不会独立生活,不会与人相处,在遇到困难或者不公的待遇下,抗挫折、抗压能力极差。所以他们很可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对待,造成悲剧。
“妈妈你要不生我就好了”这是潜意识对现实的解脱,上网成瘾是对现实的解脱,“宅”在家里不去上学是对现实的解脱,大学生跳楼是对现实的解脱……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把你的孩子培养到第三个象限,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有在第三个象限的苗头,请你提早帮助他。
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象限,他就有可能“解脱”,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解脱”,那你就有可能拥有一个“悲惨的晚年”!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成功,希望把他们培养到第二个象限,但孩子不断努力,却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才慢慢沦落到“把解脱当幸福”的第三象限,还有些孩子因为达不到家长的高要求,慢慢沦落到了第四象限。
吸毒模式——把“享乐”当幸福
再来看第四象限,“现在”是“正”的,代表现在的生活是“满足”,是“享受”,是“快乐”。“将来”是“负”的,代表“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这个象限的人并不幸福,因为他们“把享乐当幸福”。
中国的独生子女制度有它的优势——让中国少了4亿人口,同时独生子女制度也逐步显露出它的弊端。独生子女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六个大人“伺候”着一个“小人”,很多孩子从小到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养成了“讲吃、讲穿、讲玩、讲享受”的人生态度。
其中一部分孩子无论学习怎么努力都不能让家长满意,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积极的人生目标,而他们从小到大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包办的,他们渐渐形成了“把享乐当幸福”的价值观。
还有一部分孩子学习努力,成绩不错,考上了大学。也是因为从小到大很轻易就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他们大学毕业了就待在家里“啃老”,不仅“啃”爸爸妈妈,还“啃”爷爷奶奶!
当下,大家都很关注“啃老族”现象,这说明已经不是一两个孩子在“啃老”,而是一大批孩子都“啃老”,而且“啃老”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可悲啊!
我常常遇到被“啃老”的家长,我会这样对他们说:“如果我是你儿子,我也‘啃老’。从小到大,你们都在物质上极大地满足我,要求我要好好学习,现在我的大学已经读完了,你们的要求我也做到了,我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我待在家里挺舒服的,而且我发现你们把我养到60岁没问题,你们挣的钱到头来不都是我的吗?所以我不需要工作,工作一个月才那么一点钱,何苦呢?”
我将“把享乐当幸福的人”的生存状态比喻成“吸毒模式”。
吸毒的人都知道吸毒不好,但是他们为了当下的欢愉,图一时的享乐,哪还顾得上明天?长此以往,吸毒成瘾,不能自拔。这样的人在享乐过后极度空虚,空虚了怎么办?再去享乐弥补空虚,周而复始;形成了过一天是一天,过一天享乐一天的价值观。看看现在的“啃老族”,不都是这样吗?
你的孩子会不会在第三个象限呢?如果有这种倾向,请提早调整,好吗?
。。
“不幸福”的孩子们(1)
分析了幸福坐标中的几种价值观模式后,我想问家长三个问题:“学习好就一定幸福吗?”“学习一般的孩子会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