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2)
(55)
(50)
(23)
(39)
(37)
(1120)
56
62
55
59
55
62
68
71
56
41
34
21
31
25
28
26
21
33
32
34
24
46
18
11
24
19
22
21
20
17
22
26
22
32
29
27
31
32
27
27
25
28
20
24
26
27
21
22
23
17
12
12
22
33(6)
44
47
40
48
41
42
52
40
43
38
56
30
—
(1)
(2)
(6)
(20)
(4)
(6)
(15)
(8)
31
(2)
(14)
(5)
(13)
(7)
(1)
(13)
—
(6)
(8)
(3)
(140)
—
96
20
58
68
38
71
72
58
23
35
29
35
16
33
30
16
—
25
49
27
44
—
1
8
16
15
38
17
18
23
46
13
20
31
27
35
55
35
—
22
27
15
23
—
3
72
26
17
24
12
10
19
52
51
34
57
32
15
49
—
53
24
58
33
(2)租佃面积占农场面
积的百分数
全国土地
(3)各种规模的农场的
百分数, 1934 — 1935 年
(亩)
省别
西 北
委员会
卜凯 < 10
10 — 29.9 30 — 49.9 50 — 99.9 > 100
察哈尔
绥远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北
山西
10.2
8.7
—
— 9.5
—
16.6
—
—
5.0
0.5
—
9.1
17.4
15.8
1.4
9.3
—
—
—
38.7
16.9
7.9
33.3
—
—
—
35.9
41.0
2.2
16.2
—
—
—
12.8
20.3
8.9
18.4
—
—
—
10.1
16.1
79.6
22.8
—
—
2.5
5.7
河北
山东
12.9 9.8 40.0
12.6 9.8
41.4
49.7
10.8
38.5
6.1
7.9
1.7
3.3
0.6
河南
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中
湖北
湖南
江西
东 南
福建
广东
广西
西 南
贵州
云南
四川
全国平均(不
包括满洲)
续表
27.3
42.3
52.6
51.3
27.9
47.8
43.1
39.3
36.9
21.2
—
—
—
30.7
19.7
33.3
51.0
31.0
31.2
36.6
51.4
55.7
59.6
26.0
25.8
27.6
52.4
28.7
47.9
52.3
47.0
67.0
60.4
56.5
54.2
71.8
87.4
51.1
—
—
—
47.0
34.6
38.1
38.2
27.8
32.0
33.4
41.6
24.8
12.3
37.7
—
—
—
32.4
9.5
5.8
9.6
3.5
5.5
6.3
3.7
2.5
0.3
7.2
—
—
—
7.8
6.2
2.5
4.5
1.4
1.8
3.1
0.5
0.8
*
3.0
—
—
—
5.4
1.8
1.3
0.7
0.3
0.2
0.8
*
0.1
—
0.9
—
—
—
7.4
省别
西 北
(4)各类地租形态
的百分数, 1934 年
钱租 物租
分租
(5)租额占地价的
百分数, 1934 年
钱租 物租
物租与分
租占收益
的百分数,
分租 1934 年
察哈尔
绥远
宁夏
青海
甘肃
陕西
北
山西
河北
山东
河南
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中
湖北
湖南
江西
东 南
福建
广东
广西
西 南
贵州
云南
四川
全 国 平 均
(不包括满洲)
19
31
46
11
14
15
27
52
30
17
28
14
27
20
8
7
19
24
6
10
14
26
21
51
23
19
54
51
9
45
22
31
39
53
53
66
58
74
80
56
58
65
40
61
58
51
30
46
35
35
35
26
27
26
39
44
19
33
7
22
18
13
25
18
29
50
25
16
28
2.9
6.4
—
—
11.4
10.1
6.2
7.3
16.0
—
8.7
9.4
9.6
8.3
17.4
19.2
17.8
17.0
—
6.2
13.9
11.4
11.0
4.4
14.4
—
—
12.0
13.0
5.9
7.6
18.8
—
7.8
9.4
10.3
6.8
17.4
18.1
19.9
19.0
—
13.4
16.6
14.5
12.9
6.9
12.0
—
—
13.7
12.6
6.2
8.1
20.8
—
12.8
16.4
13.2
13.6
28.5
36.8
21.0
15.4
—
12.1
16.8
16.9
14.1
37.5
—
30.9
41.1
50.1
49.1
46.5
49.5
40.3
40.4
42.4
38.6
44.2
42.6
44.7
42.5
43.1
51.4
43.4
49.1
43.3
* 少于 0.05%
资料来源:
(1)《农情报告》,5.12(1937 年 12 月),第 330 页,载李文治和叶
孔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3,第 728—730 页。卜凯:《中国土地
利用,统计资料》,第 57—59 页。
(2)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第 55—56 页。全国土地委
员会:《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 37 页。
(3)《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第 26—27 页。
(4)《农情报告》,3.4(1935 年 4 月),第 90 页,载国民政府主计
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第 43 页。
(5)《农情报告》,3.6(1935 年 6 月),载《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
析》,第 79 页。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第 94—95 页。
农,他们租种部分土地。表 16(1)列出 30 年代各省租佃率的两种估计,它
们虽然在细节上有差别,但都清楚地表明,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种植水稻的
省份纯租佃发生率比种植小麦的北方各省高得多。①这些省的数据常常掩盖了
省内由于地区、土质、商业化程度和历史积累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少地方性差
异。②还应当指出,类别中的自耕农、自耕农兼佃农、佃农的顺序在经济上不
一定是每况愈下。例如,表 17 所示全国土地委员会 1934—1935 年调查中较
为复杂一些的分类就告诫我们,表 16(1)中的“自耕农兼佃农”这个名目,
把从租种 1%土地的地主到租种 95%土地的贫农之间的每一种情况都包括进
去了。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农民,人口压力较小,农场较大,大都是
自耕农,但在家庭收入方面并不比他们在广东的佃农兄弟